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关于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调查摘要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名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泽被东西,充分显示了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和宽广胸怀。
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洋文化不断传入我国,并越来越收到年轻人的喜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在慢慢被侵蚀,大量传统文化流失。
快餐文化在现今社会以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并成为了一种文化解读的方式,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势必造成在传播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扭曲解读,甚至在一些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造成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本质性改变。
传统文化是否还能在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毅然挺拔,社会还需要哪些传统的文化,国家在保护传统文化上做出了哪些努力,大学生又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流失社会大学生一、本次报告的研究方法1.调查背景随着洋文化的入侵,普遍群众都接受了西方的很多节日和文化,传统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忘。
中秋节成了“月饼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被改编得遍体鳞伤,保存至今的古建筑、古街道越来越少,为着各种利益被无情的拆毁,欣赏国粹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大量民间技艺失传……种种现象让人扼首惋惜。
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的问题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当下热门的话题。
2.数据研究方法此次研究报告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并对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
充分考虑到大部分问卷是大学生填写,在分析结果时要考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概念的定位及认知程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具体方面的认识深度及广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态度及看法;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看法。
因此,我们走访了几位在校大学生,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问题的看法,并且在得出结论前适当搜查网上资料,看看不同年龄群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在确定样量时,采取保守估计法。
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9份,回收率占89%,其余11份未填写完整。
其中大学生填写分数为77份,占填写完整问卷的86.5%。
调查时间:2013年1月19日到27日。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深入了解广大群众特别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被调查者的回答中了解群众的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在近年来一直处于没落的状态,找出解决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办法,与外来文化相比较,得出接受中国或外来文化最应该采取的态度,以及鼓励大众特别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力量。
在面对洋文化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借助此次调查希望能更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现状,加深认识,挽救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和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强调“软实力”的形势下,必须给与更高度的重视。
而近年来,对待传统文化,人们普遍认同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国家增设了很多传统节日的假期,免费开放博物馆,政府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以及“国学热”的掀起等。
三、调查情况分析1.人们对各类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大学大都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因此对传统文学的了解最多为62.07%,相比较,中华武术、农业文化了解的人相对甚少,分别为10.34%和6.9%。
在现代这个快餐时代,大多人都忙于自己的学习或者事业,像武术这类要求身心结合的锻炼方式确实越来越被人遗忘,只有很少的人还在坚持了每天的练习,不过据观察也只是很多的老年人了。
中国的农业文化相对国外的高技术而言确实比较落后,但其中很多知识对现代还是有益的,大概了解它的人也是专门学这方面的了。
但说到精通或者深入了解的人就相对很少了。
就传统文化的某一方面,通过调查,大约只有5.62%的人对传统文化某一方面有过突出的成就或者了解,相信这也跟在校期间的学习有关,一般的人占大多数为69.66%,较少的为24.72%,一点都不了解的为0。
可以看出人们还是比较关注传统文化,即便是耳濡目染,人们对其也有一定的了解。
2.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比较。
如果说清朝的闭关锁国让中国的未来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那么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强烈的吸收外来文化,让大众接受外来文化甚至过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这会不会又让中国的历史渐渐衰退呢?根据调查,只有22.21%的人相比外来文化而言更喜欢中国文化,而更喜欢外来文化的则有54.37%,远远大于前者,两者都喜欢的为23.42%。
或许这个数据在青年人中算是理想的数字了,在问到很多小学生更喜欢什么节日时,他们大多会选择春节和圣诞节,因为春节可以拿压岁钱,圣诞节时有人会请客吃洋快餐。
他们不知道中秋节是为何而设,不知道端午节是为祭奠谁,更别说在重阳节孝敬老人了。
说到饮食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麦当劳、肯德基一类的快餐;说到宗教,很多人都知道基督教、天主教,并毫无心眼的说自己相信它们;中国的很多文学著作被外国的传播媒体改得体无完肤,而中国观众也悻悻的接受着……外来文化自然有其精华之处。
对国人来说,外来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更加开放,有67.69%的人选择此项。
思想的开放能够使思维更加的拓宽,比常人想得更多,就能得到更多的成就。
而被问到对外来文化持什么样的态度时,多数人持中立意见。
可以看出人们愿意理性的看待外来文化,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有74.16%持中立态度,看到外来文化带来的益处,也看到洋文化带来的弊处。
外来文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是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是挑战,我们要正视现实。
这是一个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坚持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的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
有13.48%的人偏向于支持外来文化,有12.36%的人倾向于反对外来文化。
对待外来文化,我们或许应该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阻碍传统文化的因素当被问到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原因时,91.01%的认为外来文化侵略是最大的原因,民间流传的局限性和国家保护措施不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而相对较少26.97%的人认为是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也有12.36%的人认为是传统文化的落后性。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人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媒体过多宣传外来文化有关。
近年来,好莱坞电影、韩流等强烈影响着中国民众,早期的《侏罗纪公园》等,今年的《阿凡达》《变形金刚》等的引入,在我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韩国网络游戏、电视剧等占领着中国市场的75%,在为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背后还隐藏着文化侵略。
不难发现,易接受外来文化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尤其是儿童,在他们还没有很深的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前向其灌输外来文化及思想既是一件易事,也足以影响年轻一代一生对其文化的态度。
拿最受人关注的80、90后性格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习惯了西式人格。
更有甚者,外来文化改编中国传统文化的例子也不少。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取得高利润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内容却是来自中国历史。
而北京奥运会之前上映的《功夫熊猫》同样获得了成功,而其内容运用的是中国古代生活场景的道教精神。
在韩国“江陵端午祭”事件已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好体现得淋漓尽致。
4.怎样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上,近年来政府、大众都做出了很多努力,其方法各种各样,根据调查,91.01%的人认为应该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有95.51%的人认为应该在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教育,让传统文化从教育开始,从青年一代开始,使文化内容深刻的融入学生的内心;有84.27%的认为应该成立相应的组织,用科学的方法实施保护,并在社会上传播;有75.28%的认为应该由中国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国家的力量毕竟比个人的力量大,召唤力也大,也少数人认为民间流传,代代相传也能起到传统文化流传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少的人还在坚持着最传统的手工、技艺等。
而在大学生的选择中,也都愿意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力量,51.72%的人认为应该在平时了解并适当关注我国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有44.83%的人认为主要关注如何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使其体现出价值。
然而,值得可惜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将自己的日后事业投身到传统文化事业中,其中的原因可能多钟多样。
首先是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或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能得到大利益的回报。
5.对快餐文怀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以及政府所做努力的看法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希望在假日生活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
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在现有的假日制度安排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日渐被淡忘。
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国务院听取相关意见,对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的高度重视。
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理应如此,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习惯,不赞成。
而令我们担忧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能理解甚至对此事漠不关心,而且令人担心的,赞成调整节日的人主要关心的是放假能放松自己而不知道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始被政府和社会重视,开始寻求被现代社会所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
考虑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真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百家讲坛》等栏目的开设为老百姓带来了福利,同时也捧红了许多讲书的人。
利用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在电视等媒体上传播,确实利于大众的吸取。
然后在带来利益的同时,又引人深思,其利弊想想便知。
他们讲的都是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其对错还需定断,而且这种快节奏的输入方式是否正确得当,也需时日来定夺。
6.大众对参加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数据现实有67.2%的人支持保护传统文化并愿意亲自参与到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9.9%的人支持保护传统文化但没有亲身参与的打算;2.9%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
这说明国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调查后的意见及建议1.传统文化的益处一是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原法轮功练习者张某(某学校教师),经过政法委引导学习《弟子规》,不但自己不再练习法轮功,而且主动帮助另外两名法轮功练习者转化,与法轮功永远决裂。
这样的做法和例子在全国也是屡见不鲜。
如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位67岁的老上访户,因工作纠纷四处上访告状38年,一直心怀怨恨,不但自己身心俱疲,家庭也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