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窦娥冤》

1《窦娥冤》


3、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 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窦娥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 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 来了,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 进来,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她猛烈 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 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 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5、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 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这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 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 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 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 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整体把握】
楔 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二人亮相,悲剧开始; 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 婆婆遭劫,张氏搭救; 父子逼婚,窦娥反对。 第二折: 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
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 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词语
• 浑家:指妻子 争奈:怎奈,无奈 处分:责备 • 知契:知己 燕侣莺俦:比喻夫妻 忤逆:不孝顺 • 看觑:照看,照顾 刬的:平白无故的,怎的 执料:照料,料理 • 糊突:混淆 则是:只当是 葫芦提:糊涂 • 暄:炎热 干家缘:操劳家务 亢旱:大旱 • 搬掉:哄骗,挑唆 典刑:按法行刑 寿延:寿命长 • 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
★语音
• 提防(dī) 盗跖(zhí) 骸(háí) • 错勘(kān) 杳无(yǎo) 瀽(jiǎn) • 前合后偃(yǎn) 湛湛青天(zhàn) • 石陌荒阡(mî)(qiān) 哥哥行(háng) • 鳏寡孤独(guān)(guǎ) 亢旱(kàng)
★词语
• • • • • • •
错勘:错误的判断 灭罪修因:消除掉今生的罪孽,修得来世的福分 昏聩: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人到中年万事休:人到中年就没什么前途了 一马难将两鞍鞴:比喻一个妇女不能出嫁两次 覆盆不照太阳辉:比喻衙门暗无天日,也比喻遭 受冤屈 • 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黄金是世俗所宝贵的, 从小相交到白头的朋友是很少的
4、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 希望的是什么?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苌弘化碧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 她的冤屈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 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六月飞雪
第二桩
飞霜六月 因邹衍
第三桩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 屈得到伸张,而且希 孝妇冤 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元 杂 剧 的 体 裁 特 点
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之外可以加楔
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类似现代
剧中的序幕;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三
部分。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 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 指示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
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
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 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元 曲 知 识
“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是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如马致
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
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关 汉 卿
作家简介
关汉卿,号一斋, 又号已斋叟,大都(今 北京)人,生活于1210--1300年间, 我国古代 最早的也是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 人,被誉为“梨园领袖”、“杂剧班头”, 195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最杰出的 杂剧首推《窦娥冤》,其他杂剧代表作《救 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散曲《南 吕·一枝花·不伏老》
理解“天”这个意象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 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 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译: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 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 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 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 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 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 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 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 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 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鲁迅
窦娥性格之善良
• 窦娥的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 她为婆婆担心:“婆婆索钱去了,怎生
这早晚不见回来?”(P6)
窦娥性格之
善良
• 审讯的时候,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 一旦昏官要对她婆婆施刑逼供,她怕婆 婆挨打受罪,情愿认了死罪:“住住住, 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 公公来。”(P10)
楔子和前二折故事情节 及窦娥的主要性格
【故事梗概】
窦娥七岁时,父亲为进京赶考需要 盘缠, 同时借有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本 息四十两)无法偿还,便把窦娥卖给蔡 家做童养媳。不料窦娥丈夫早死,年纪 轻轻就守了寡,她勤俭操家,奉养婆婆。 蔡婆婆外出向赛卢医讨账,被骗荒郊野 外害命,张驴儿和他父亲路过,救了她。 张氏父子以此强迫要娶她婆媳俩。
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 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子。
元杂剧的角色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末、大末、二 末等。 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小 旦等。 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之别。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祗从(侍从)、孛老(老 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 邦老(盗贼流氓)等。
6、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 “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 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 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 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西厢记》--王实甫
《拜月亭》--关汉卿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语音
• 当垆(lú) 临邛(qiïng) 变徵(zhǐ) • 知契(qì) 情怀冗冗(rǒng) 鼓三通(tîng) • 忤逆(wǔ) 燕侣莺俦(chïu) • 苌弘(cháng) • 孛老(bï) 绣闼(tà) 刬的(chǎn) • 罪愆(qiān) 撚断脊筋(niǎn) 恓惶(xī) • 祗候(zhī) 桃杌(wù) 喝撺厢(cuān)
第三折研读
1、在课文中共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 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第1层(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含两个曲 牌,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层(“(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 衔冤”)含四个曲牌,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 束)含四个曲牌。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 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 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先生并没有读懂原 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 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 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 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第四折的安排讨论。
窦娥性格之善良
• 赴刑场时,她怕婆婆看见了自己这副模样心 里难受,不走前街而绕道走后街:“前街里 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
远。”“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P11)
窦娥性格之刚强
• 断然拒绝张驴儿死缠烂打的追求, • 面对张驴儿的嬉皮笑脸断然骂道:“兀那厮, 靠后!”(P7) • 张驴儿毒死自己父亲之后诬赖窦娥,妄想逼 她成婚,威胁道:“叫我三声亲亲的丈夫, 我便饶了她”窦娥回答:“想男儿在日,曾 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P9)
张驴儿见窦娥不肯嫁他,便在窦娥为 蔡婆婆所做羊肚儿汤里下毒药,想药死 蔡婆婆来作要挟,不料竟药死了自己的父 亲。张驴儿反咬一口,给窦娥安上用毒杀 人的罪名,把她扭上公堂。昏庸的官吏, 不问青红皂白,严刑拷打她。窦娥宁死不 屈,被判处斩含冤屈死,其鬼魂托梦两淮 提刑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最终平反了 冤狱,惩治了仇人。
窦娥性格之
刚强
• 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
• “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飞。恰消
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 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的我肉都 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P10)
窦娥性格之反抗
• 在刑场时的一系列道白和唱腔,尤其是三 桩誓愿,突出地表现了窦娥感天动地的沉 冤和她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 (既是被压迫者负屈含冤的痛苦呼喊,也 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和抗议。)
《窦娥冤》共几折?是旦本还是末本?由
课文看角色有哪些?就“唱”“白”“科”
各举一例。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白朴
代表作《窦娥冤》
代表作《梧桐雨》
马致远 郑光祖
代表作《汉宫秋》 代表作《倩女离魂》
元杂剧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