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课时【导学练习】1.略2.两部分:(1)至(8)自然段;(9)至篇末。
突出的内容有:(1)百草园的景物;(2)美女蛇的故事;(3)冬天捕鸟;(4)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的礼节;(5)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3.两部分内容是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
4.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
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不敢确定,所以这里用“似乎”;虽时间相距很远,整体印象模糊,但百草园留在记忆深处,给自己带来欢乐的局部的、个别的景物扎根脑海中,因而用“确凿”来突出中心,并引出下文。
这两个词并列放在一起表达,并不矛盾,反而更准确。
【巩固练习】5. qi sui 臃捷6.①确凿②人声鼎沸③人际罕至7.相宜:放松,不计较。
这里指先生读书入神自我陶醉,容忍孩子们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8.(1)①百草园无限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对比,衬托出前者生气勃勃,后者死气沉沉。
②三味书屋里面师生不同的活动对比,批判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
③三味书屋读书与屋后小园寻趣对比,反衬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无味。
(2)对比,作用主要是突出了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表现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第2课时【导学练习】略(见学案)【巩固练习】3.“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仿写:略4.(1)百草园漓江水(2)无限趣味清奇峭拔(3)单是……趣味。
这种奇景……精髓(4)概括……具体游记(5)为了怀念百草园生活;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第1课时【导学练习】1.dǎn xiū zün lí pǔ jÿn2.①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这里指起床。
②模拟鞭子从空中抡过发出的声响。
③告别的歌。
3.文章一是以花为线索。
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花让“我”回忆起父亲,同时花也成了象征;二是毕业典礼。
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4.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语带双关,一是实说爸爸种的夹竹桃花落了,二是说爸爸离我们而去了。
这标题不仅饱含着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同时也会引起读者深深的眷念之情。
【巩固练习】5.胀嘱惧促辫惰藤耻屉6.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也使文章情节更完整,主题更清楚。
7.参考答案:(1)我向往长大,……(2)我害怕长大,……看法:⑪这句话说明了对待困难的态度。
⑫这句话表现了“我”知道爸爸去世后的坚强态度。
⑬这句话说明了“我”虽然还小,但爸爸去世后“我”就是家里的大人了,“我”一定要带领弟弟妹妹们勇敢地生活下去。
第2课时【导学练习】1.要点:(1)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敢于面对困难。
(2)“我”已经长大了。
(3)爸爸去世了,“我”应该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我不再是小孩了。
2.(1)送别毕业生时的讲话,希望同学们到中学后尽快成长,不再把自己当小孩子看。
(大意对即可)(2)我作为非毕业班学生唱了五年给毕业班送别的歌。
(大意对即可)(3)李叔同;表达了离别时深深的眷念之情。
(4)碧绿的芳草直接连天,衬托出离别之情的深长绵绵。
【巩固练习】3.是想给父亲看,更想得到父亲的赞扬,因为父亲写过很多剧本。
4.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快到八点半时;急切、紧张。
5.得意;失望。
(大意对即可)6.热情鼓励;严格要求(大意对即可)示例:不在赞扬声中骄傲,不在严格要求中失去信心。
三丑小鸭【导学练习】1.① zhuï shàn zhàng zhǎo hài bâng jÿ sōu②略2.1 2——38 39——473.①磨难:略②启发:只要能够从经受磨难不绝望、不沉沦,始终不屈地奋斗追求即可。
4.①写出可丑小鸭在饱尝歧视之后希望达到的最低生活要求,“可怜的丑东西”表达了作者对丑小鸭的同情。
②表达了丑小鸭在成为白天鹅后的谦虚的美德,说明人在经受磨难之后获得了成功更应该谦虚的道理。
【巩固练习】1.B 2.不怕困难,积极适应环境;为了心中的理想勇往直前等。
3.偶然发现的变化中含有必然性内容,主要是丑小鸭面对非人能想像的困境而顽强的生存,锻练自己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历经痛苦磨难才发生变化。
4.参考:幸福是历经磨难之后的日出云开,是自我发现后的大彻大悟,是成功之时的快乐飞翔。
四诗两首第1课时【导学练习】1.俄罗斯俄罗斯文学之父《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上尉的女儿》《叶甫盖尼·澳涅金》等2.这两句诗道出了一种人生体验中极为普遍的感觉:生活是有意义的,不要随意忘却、抛弃那曾经拥有的忆念。
在这里,诗人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3.全诗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无论我们生活遇到什么损失和挫折,都不要失去战斗的决心,要相信一切都是短暂的,光明必将驱走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4.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怀恋。
【巩固练习】5.不能。
因为诗中充满了诗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镇静和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6.(1)这首诗以说理为主,但并不是枯燥生硬的说教,更像是柔声相劝,亲切交谈,有丰富的人情味。
(2)全诗显得清新流畅,热烈而又深沉,有“率直”“清新”的艺术特质。
(3)这首诗不以意象传情达意,而是直抒胸臆,以平等交流的语气娓娓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
(4)诗歌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达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我想,这应是诗歌流传长盛不衰的原因。
7.示例: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不要惊慌,不要沮丧!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第2课时【导学练习】1.zhùqÿ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的范围。
2.美弗罗斯特象征3.第l节:伫立叉路口,思考所要选择的路;第2节:诗人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第3节:诗人踏上了选择的小路,留恋未选择的路;第4节: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
4.诗人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有: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只能选择一条,必须慎重;人生的选择,要深思、慎取、忌草率、盲从;路要靠自己去走,越是荆棘丛生的道路,越能令人想念,也越能磨炼人。
【巩固练习】5.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末选择的路上。
原因有二:人生的道路有许多可供人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
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那些未选择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此其一。
未选择也就是一种选择。
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此其二。
诗人重点写末选择的路,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引6.诗人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
它是诗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往往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注意:象征和比喻是不同的。
比喻重相似性,目的是使要说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它只是一种修辞,只在个别的词、句、语段中起作用。
而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往往统摄全篇。
)7.略8.提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五伤仲永第1课时【导学练习】1.(1)北宋;介甫;半山;政治;文学2.①3.⑪属于⑫曾经⑬给⑭此⑮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以宾客之礼相待⑯听说⑰跟随⑱承受4.③【巩固练习】5.略6.①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题上自己的名字。
②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
③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④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⑤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⑪“扳”通“攀”,pün,牵,引⑫.①观看,观赏。
②完成。
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⑬.略。
⑭.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⑮.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⑯.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⑰.如①忽啼求之②即书诗四句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⑱.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⑲.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第 2 课时【导学练习】1.①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2.①少年时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大不如从前。
成年后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②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3.①“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②“受之天”;“受于人者不至”;“受之天”和“受之人”;“受之人”4.后天教育“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卒之为众人,则其于人者不至也。
”【巩固练习】5.“伤”哀伤、感伤①④6.①√②√③×④√⑤×⑥√六黄河颂【导学练习】1.巅泻澜屏源宛2.diün lán pínɡ bǔ3.⑪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⑫起源。
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⑪用“劈成”能够渲染出黄河贯穿于中原大地的宏大的气势。
⑫用“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5.⑪运用比喻,强调黄河给人雄奇的印象,更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叹。
⑫运用反复,表达人们对黄河的敬仰,更表达人们对黄河深情的依恋。
【巩固练习】6.⑪黄河远上白云间⑫黄河入海流⑬黄河之水天上来⑭黄河侧。
7.本题为开放题,可赞成,也可反对。
例:赞成,可从人类与自然斗争史及人的毅力、意志、对生命的挑战等角度谈。
8.“望”、“颂”9.“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10.“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11.代表中华儿女要向它学习的誓言,表达作者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