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及实例分析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及实例分析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及实例分析【摘要】翻译活动的首要步骤就是要对原文进行语篇分析具体包括分析语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把握整个语篇的思想脉络分析语篇的情景语境即语篇产生的语言环境如事件、场合、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及其角色关系语篇所反映的人物的地位、身份、态度、动机以及社会、文化、时代、历史背景等等。

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领域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有很多学者发现把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篇分析手段应用于翻译实践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该强化语篇意识注重分析语篇的语境问题这样才能明确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才能更好地还原译文的交互传递功能从而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关键叔】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语境1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成果。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和人类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要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解释语言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对语篇结构和语境的分析是做好翻译的重要手段和提高译文翻译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语篇分析这门学科尚未诞生之前不能说译界不存在语篇意识人们常说的“上下文”、“语境”等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感性的、经验性和实用性的“语篇”意识。

但是自从译界将DiscourseAnalysis或TextLinguistics这一语言学研究成果与翻译学科嫁接后译界对“上下文”的认识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译林跋涉者掌握了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就能够合理、科学地将原文的词、句、段等单位置于语篇的宏观背景中去理解、去解释译者文思更活跃译文也更流畅。

因此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语篇与翻译2.1语篇的定义做好语篇分析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语篇。

语篇分析吸收了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學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西方学者纷纷把语篇分析理论引进翻译研究领域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

本文主要探讨描写翻译研究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即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方法。

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可操作性的方法而不是翻译技巧或翻译手段。

关于语篇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个是“形式和结构”(formal/structural)派的看法:从结构方面看“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语篇由句子组成。

一是“功能”派的看法:从功能方面看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语法单位;它与句子不属于同一类型因此它们之间不是“大”与“小”的关系;语篇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是“表现”关系即语篇由句子体现或者说句子(形式)体现了语篇(语义)。

胡壮麟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

可见“语篇”是一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独立实现一定交际目的语义连贯的语言单位。

因此语篇不是一个形式单位而是意义单位。

“语篇”既指书面语言又指口头语言。

语篇被认为是一个语义单位是由小句或小句复合体构成的语义连贯的整体。

语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必须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包括与外界在语义上和语用上的连贯也包括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

2.2翻译的定义纵观翻译学的发展史许多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都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给翻译下一个完整的定义:“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按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

”(Nida1969)“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

”纵观翻译学的发展史整个翻译活动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接受者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关系。

从翻译的过程来看翻译活动包括了理解、转换、表达三个环节。

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必须做到既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又忠实于原文的风格;用地道的中(外)文正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风格、语气、情感达到传意、传神、传韵的目的;尽量把原作的形式再现出来;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疑地再现出来使译文同样是一件艺术品;遇到冲突时把“信”放在“达”、“雅”之上;尽量兼顾“达”、“雅”;翻译要根据原话翻译不添枝加叶不胡编乱造不遗漏缺损不为求译文优美而脱离愿意;不直译不死译。

3语篇结构分析语篇是由字、短语、句子、段落、语篇五级构成各个语言层级之间有必然的结构衔接和逻辑联系译者对不同语篇层次在翻译时的策略也应有不同通过对原语语篇的结构进行分析是一个原文信息解码的过程。

3.1具体语境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翻译的目的就是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同一整体语境中具有相同的意义和功能因此为了更好理解原语语篇结构在“语义系统网络”中选择的意义和所体现的功能译者需要仔细分析原语篇的具体语境并尽量让原语篇中的语境在目的语语篇中得以再现。

语篇的语境可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伍谦光(1988)认为社会是一个文化系统也是一个符号系统和意义系统而语言是其中一种符号。

语言之所以产生意义就是因为它与社会文化中的其他符号相联系相作用。

研究语篇必须联系其语境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通常都是先有语境才有语篇。

语境与语篇是互相依存的;特定的语境要求特定的语篇特定的语篇创造了特定的语境。

因此非正式的语境导致人们使用非正式的语言而正式的语境则要求人们使用正式的语言。

3.2文化语境马林诺夫斯基在1953年正式提出文化语境的概念。

Catford[1]指出“语言是文化的向导”。

文化语境是指语篇所反映的一门语言特有的文化背景。

了解语篇的文化背景能使译者在进行原文的解码中进一步明确原文的意图能对所解码的信息进行筛选和鉴别。

我们以对颜色词的不同理解为例来体现不同文化语境对沟通效果造成的阻力。

在中国白色常常指代丧事(death)而在西方“white”代表“purity”和“innocence”(清白)。

而且在汉语中有许多含有“白”的词语并不表示英语颜色中的“white”英译时与“white”毫不相干而只是与其他字一起构成词组表示事物名称或另有寓意如白菜“Chinesecabbage”白痴“idiot”。

同样英语中某些词组中的“white”也并不表示“白”的意思如“awhitelie”(无害而善意的谎言)、“thewhitecoffee”(牛奶咖啡)。

汉语里的颜色“绿”并没有复杂和深刻的蕴意而英语中的“green”则有新手(greenhand)、嫉妒(green--eyed)、有经济实力的(greenpower)等意思。

因此译者应该掌握如何妥善解决文化冲突的一些方法。

就翻译而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可译为“Evenacleverhousewifecannotcookamealwithoutrice.”又可译为“Evenacleverhousewifecannotmakebreadwithoutflour.”。

从翻译方法上讲前者是“直译”后者是“意译”;从翻译策略上讲前者用了“异化法”后者用的是“归化法”。

如果我们从语篇参数角度考察上述两句译文便可看出它们的“语场”、“语旨”和“语式”是有差异的。

如果从“文化语境”方面考虑就更能解析它们所传递的不同意义。

3.3情景语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但文化内涵往往蕴藏在字里行间因此文化语境也必须通过情景语境来实现。

Halliday(1985)认为从语言的使用角度看情景语境中有三个因素最为重要它们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使用。

这三个因素是:语场、基调(语旨)、语式。

这三个因素是情景语境的组成部分称为语域变体.。

语场指的是正在發生什么事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

基调指的是谁是交际者他们的基本情况、特点、地位、角色、关系等。

语式指的是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

语场、基调和语式跟语言三个纯理功能相互联系:语场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基调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而语式则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

语篇功能是三大功能中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使说话人只能生成与情景一致和相称的语篇。

情景语境指话语使用的环境也就是交际情景。

在做英汉翻译时掌握作品中人物的知识、修养、身份甚至说话人(addressor)与受话人(adressee)语气、语调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粗野鄙夫他的话就不应译成文绉绉的反之一个贵族小姐不应该言语粗俗。

如《: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伊丽莎白拒绝男主角达西的初次求婚时愤然说了这样一句话:IhadnotknownyouamonthbeforeIfeltthatyouwerethelastman intheworldwhomIcouldeverbeprevailedontomarry。

译1:我还没有认识你一个月就觉得像你这样一个人哪怕天下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愿意嫁给你。

译2:我认识你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觉得哪怕我一辈子找不到天下的男人也休想让我嫁给你。

由于心怀偏见和听信谗言伊丽莎白当时对达西真可谓是“深恶痛绝”因而说起话来气势汹汹。

译1和译2都较好地传达了这种口气但仔细推敲一下不难发现伊丽莎白是一个有教养的女子怎该说出“天下男人都死光”这种粗话。

显然译1的译者在翻译时忽略了说话人知识、修养一味追求偏见的语气。

相比之下译2翻译得比较到位不失为成功的范例。

因此语篇分析对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作用的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单词或句子而是这些词句组成的语篇、词句的交际功能只能通过语篇才得以实现。

我们必须将原文文本及译文文本的研究扩展到语篇层次突破以词论词以句论句的翻译和研究方法。

翻译的目的就是要把原文语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语读者。

为此译者有必要熟悉有关语篇知识尤其是有关语篇连贯和衔接的手段和方法掌握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技巧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加深对原文语篇整体意义的理解并保证它们在译文中得到正确的体现和传达使译文意义贯通自然流畅。

参考文献:[1]CatfordJCA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65[2]NidaEA&CharlesRTaber1969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 slation.Leiden:EJBrill[3]胡壮鳞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4]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2)[5]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__[6]杨雪燕“语篇”概念与翻译教学[J]中国翻译20__(5)[7]张柏然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20__(1)[8]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__(3)作者简介:金香(1979.5.13~)女籍贯和民族:辽宁省沈阳市朝鲜族工作单位:百威英博(厦门)服务外包有限公司项目部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