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2型糖尿病70例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13T11:27:43.7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房新梅[导读] 预防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有些症状不明显,但低血糖对机体危害性较大,故血糖控制标准要放宽。
房新梅(山东兖矿集团有限公司三十七处医院山东邹城 273500)【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2-0193-02 糖尿病目前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3千万,居世界第2位。
我院从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7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均为2型糖尿病,诊断符合1997年ADA/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
男32例(46%),女38例(54%);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5岁,其中60~69岁35例(50.0%),70~79岁31例(44%),80岁以上4例(6.0%)。
病程1~10年25例(36.0%);10~20年31例(44%);>20年14例(20%)。
发病年龄最小33岁,最大74岁。
初诊时糖尿病症状典型者23例(33.0%),以心脏病就诊者16例(23%),以高血压病就诊者14例(20%),以脑卒中就诊者7例(10%),以尿潴留就诊者1例(1.4%),以感染性疾病就诊者3例(4.3%),体检时偶然发现者6例(9%)。
1.2临床表现明显多饮、多食、多尿18例,消瘦17例,乏力34例,腹泻15例,便秘21例,尿潴留1例,尿失禁4例,肢体麻木30例。
1.3并发症 70例患者中有并发症者52例(74.3%),其中并发有冠心病30例,高血压病28例,脑卒中12例,糖尿病肾病10例,视网膜病变33例,白内障7例,周围神经病变40例,下肢坏疽3例,并发感染者10例,酮症酸中毒1例。
1.4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7.0~23.8mmol/L;平均13.9mmol/L;餐后2h血糖9.0~28.7mmol/L,平均15.0mmol/L;全部病例尿糖(+~++++),胆固醇>5.2mmol/L44例,甘油三酯>1.7mmol/L46例,LDL>
2.6mmol/L43例,以上均增高25例,各项指标均正常者6例。
1.5治疗与转归本组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应用了口服降糖药,部分加用了胰岛素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者8例(11%),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1例以尿潴留就诊者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留置导尿管出院,2例患者仍有腹泻和(或)便秘现象,1例仍有尿失禁,10例肢体麻木有改善但仍存在,2例肢体麻木治疗无效。
其余病例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
2 讨论
2.1症状不典型老年糖尿病往往症状不典型,有时无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状,仅有各种并发症的表现,故医生接诊时对老年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肢体麻木、感染不易控制者要常规检测血糖,必要时做OGTT试验以明确是否有糖尿病。
2.2并发症老年糖尿病并发症多,预后严重。
本组病例有并发症者52例(74.3%),其中并发有冠心病30例,高血压病28例,脑卒中12例,糖尿病肾病10例,视网膜病变33例,白内障7例,周围神经病变40例,下肢坏疽3例,并发感染者10例,酮症酸中毒1例。
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
心血管疾病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亦是引起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基本病理为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主要原因为高胰岛素血症引起的脂代谢障碍,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高血糖,并注意控制血脂、血压,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以减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3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机体常有器官老化和退行性变,同时合并症较多,易致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故在选用降糖药物时,宜选用半衰期短、排泄快,在体内半衰期短的、中效药物,以防止低血糖发生。
一般不用强化胰岛素治疗[2]。
2.4预防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有些症状不明显,但低血糖对机体危害性较大,故血糖控制标准要放宽。
一般认为血糖水平在6.7~11.1mmol/L左右为合适[2],入睡前血糖高于8.3mmol/L,以防夜间低血糖发生[3]。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58.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07.
[3]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38-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