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的发展(精)
特点:控制本国石油工业,利用石油发展本国经济。
60年代西亚产油国与石油垄断资本的斗争 石油财富长期被西方大国控制 1960 年 9 月 10 日,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 斗争原因 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 为了摆脱石油垄断资本的剥削 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 收入。9月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0年,由西亚国家发起成立了 斗争方式 简称“欧佩克”。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 展成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 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其成员除原来的五国 外,又增加了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 70年代终于获得了胜利。西亚产 印度尼西亚等。 实质:力图建立 油国逐渐全部或大部分控制了本 斗争结果 国的石油工业,开始充分利用石 合理的国际经济 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 新秩序
西亚产油国斗争的影响
影响 :1. 使国家真正掌握了石油资源主权,维护了民 族权益,推动了国际反霸斗争; 2.打击了外国资本 对石油控制,加剧了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触 发了70年代的经济危机; 3.改善了本国的经济结 构,加强了本国的实力,为短期致富创造了物质基 础,并迅速涌现出一批海湾石油致富国. 4.穷国与 富国矛盾突出,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
存 在 问 题
贫富差距 越来越大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 进入世界富国行列 教派纷争 大国干涉
边界争端 地区冲突 伊拉克和伊朗由于战争综合 国力受到很大削弱
总结思考:亚洲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平衡。
1 、 70 年代新加坡、韩国: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70年代的奇迹”。 2 、 80 年代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3 、印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培养科技人才,重视发 展科技是其特色。 4 、西亚:经济发展不平衡。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油 多人少,富。伊拉克、伊朗:油多人多,富裕程度低。 5 、 60 年代末日本: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6 、 70 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迅速发展。
不利条件 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 资源匮乏, 市场狭小
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措施
加 坡
弱点:过分依赖外资
迅 韩国首都首尔(汉城) 速 发 展 的 韩 国 汽 车 工 业
韩 等待出口的韩国汽车 国 釜 山 市
1、以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来确定经济发展 目标。 2、大力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 3、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不断 调整发展战略。
经济政策
三、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 西亚经济的特点: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富国与穷国反差大。
西亚经济发展最大 的特点:
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产油国日益富裕。
西亚产油国的发展
发 1.广大产油国冲破了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 展 控制,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 措 施 2.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发展石化和其他工业 3.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知识要点
1、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各自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2、新加坡和韩国经济起飞的共同原因? 3、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存在什么弊端?
4、5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发展有何特点?取得哪些成 就?存在哪些问题?
5、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西亚产油国与石 油垄断资本的斗争情况怎样? 6、西亚产油国经济发展的措施、结果?
西欧:①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先进成果,发展新兴产业;②政府 加强对经济宏观指导;③美国的援助 东欧:各国着手改革,试图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扩 大企业自主权,使计划与市场结合。但改革无效,经济仍处于 困境。 东亚和东南亚: ①抓住机遇,吸引外资; ②根据国际形势,制 定和调整国策; ③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缺陷:没有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机会,实行高度集 中的经济体制,抓阶级斗争,忽视了经济建设。 弥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抓住机遇发展经济。
韩国
措施
4、鼓励出口。 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
中小企业发展缓慢 掌权的军人和大资本家结合
弱点
思考讨论: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 示(新加坡和韩国经济起飞的共同原因) 1、抓住机遇,吸引外资 2、根据国际形势,制定和调整国策 3、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思考: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什 么?存在什么弊端?
(3)大力发展旅游业。
弊端:
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和国际资本,导致这些国家的经 济发展风险加大。
二、印度经济的发展
5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的 主要成就:
国营经济和私营经 2. 环境恶化 2. 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3.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 4. 争夺地区霸权损耗经济 3. 取得较大的科技成就
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1.建立起部门比较齐全 1. 人口膨胀 的工业体系
亚洲有关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 ①新加坡:“进口替代”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 (60年代)→“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70年代)→资本 的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战略(70年代末80年代初)。 ②韩国:“进口替代”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 →“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不均衡增长”经济发展战 略。 ③印度: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混合”发展战略(政策)。 ④西亚:利用石油资源发展本国民族经济的战略。 \亚洲经济发展的原因 首先:是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一、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新加坡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面积为 647.5 新加坡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60年代经济起飞, 平方公里,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由50多个海岛组成。
70年代建设成为花园式的现代化城市国家
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且根 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重视 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稳定社会秩序
思考: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什么?存在什么弊端?
途径:
(1)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如1967年成立的东南亚
国家联盟,1977年建立特惠关税协议等。)
(2)引进外资和技术,利用本国劳动力资源,适时 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对外贸易。(如在保持传统农业优势
的前提下,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多样化。)
其次:亚洲经济迅速发展地区都靠自己抓住西方发达国家产业 结构变化的有利时机发展的;
第三:这些地区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第四,积极参与国际
20世纪60年代前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东欧社会主 义国家、东亚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各呈 现什么特点?同期的中国与此相比有何缺陷?这些缺 陷在后来是如何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