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课件·比较文学 学科理论(简答)
比较文学课件·比较文学 学科理论(简答)
• 在印欧文学中,“诗”作为一种被艺术化了的语言形式,被广泛得 使用,一切文学样式,必是诗的形式。史诗是“诗”,宗教经典与 神话是“诗”,戏剧也是“诗”剧,因而“诗”就是文学。而且,由于史 诗、戏剧在古代印欧的广泛流行,“诗”成了相当普及化、民众化 了的语言形式。
• 而在中国,“诗”却是相当贵族性、文人化的。中文的“诗”的语言与 非诗的语言之间的差异,远比印欧语言为大。在中国传统中,掌 握“诗”的语言,甚至要读懂诗,非经过特别的学习不可。
为什么中国缺少史诗这一文体类型?即所谓文体的 “缺类”现象。
为什么在欧洲及印度文学中,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 文体,而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却没有戏剧的位置?
• 宋元以后,戏剧才逐渐被“雅”化,“戏文”(戏剧文学)才逐 渐从
• 戏曲中凸现出来,成为文学中之一体。
• 贵族文学、文人文学与民间通俗文学之间的过深的鸿沟,正统文 学的态度过分正经严肃,统治者重视教化功能而轻视娱乐功能, 中国“戏曲”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比它与文学的关系更深(即所谓“曲 本位”)
• 为什么是“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或“国际性的事件”,而不是 “学科”?
• 因为“学科”本身是抽象的、人为划分的东西,“学科”是科学研究 的范围与对象的圈定,而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与课题本身。而 “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或“国际性的事件”可以被划到某一学科 内,但它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东西。
• 钱钟书《管锥编》
• 例如,钱先生的《通感》一文,研究的是中外诗歌中将人的视觉、 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互相打通的“通感”现象。
• 以“问题”——通感,作为文章的标题。“问题”就像一块吸铁石,将 相关的古今中外的材料吸附过来。这里不是X与Y或A:B式的两项 或两极对比,不是单文孤证,而是多项、多极的旁征博引的比较 研究。
• 《王熙凤和福斯泰夫》 • 《曹雪芹和莎士比亚》
1.
第一种:类同研究
• 为总结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基本规律而提供、整理大量相似、 相同或相通的文学事实。
• 举例:天神降大洪水惩罚人类,为美女而战,聪明反被聪明误, 兄弟阋墙
第二种:互称式、比照式研究
• 举例: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 这种比照式的平行研究,主要不是为了求同,也不是为了辨异,
c.从文学的接受效果来看,一个国家的作品被传播到另一个国家之后, 尽管也被改造和利用,但仍然基本上、大体的保持着它原来的本体状态 (《剪灯新话》出典研究);而被影响的东西别改变的特别大,甚至基本 看不出原型。(龙)
总结:
• a.“传播”和“影响”的联系; • b.“传播”和“影响”分工不同;
3.传播研究法的运用、意义与价值
为什么欧洲的悲剧那样发达,中国则很少一悲到底 的悲剧?
• 西方人思维的特征是二元对立,强调善与恶的对立、人与自然的 对立、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生与死的对立、英雄与群众的对立。 而印度的思维特征是“圆型”思维,在这个轮回不息的“圆”中,任何 事物本质上是同一和谐,矛盾是暂时的、虚幻的。这种观念反映 在其戏剧文学中,就是矛盾冲突后的和谐与宁静,就是无所不在 的“大团圆”的结局。
• 文体国际化是文体移植的必然结果。主要表现为,西方各种文体 移植到了东方各国,比如,西方的小说文体取代了中国的章回小 说,取代了日本的“物语”、“草子”等传统体式,取代了朝鲜的“国 语小说”。。。。。。
二、比较创作学
• 比较创作学指的是对文学作品的各种内部构成因素的跨文化的比 较研究。所谓“各种内部构成因素”,主要是指除文体样式这种 外部形式之外的、基本的创作要素,其中主要包括题材、情节、 人物形象、主题在内的四个方面。换言之,比较创作学,就是指 文学作品的题材、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第
二
章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构成
目 录 CONTENTS
1
学科方法论(研究方法)
2
学科对象论(研究对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阐发法
• 利用西方有系统的理论观念来阐发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 理论。
研究方法
1
传播研究法
2
影响分析法
3
平行贯通法
4
超文学研究法
一、传播研究法
• 1.“法国学派”的方法是“传播研究”,而不是“影 响研究”
• “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弗洛伊德主义(属于心理学,又不等 于心理学学科)
• “国际性的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属于军事学科,又不等于军 事学科)
• ♠政治与文学 • ♠经济与文学 • ♠战争与文学 • ♠宗教与文学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比较文体学
• (一)什么是比较文体学?
• 文体既是文学作品的体裁样式,外貌特征。文体是外在的形式。 • 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文体就是比较文体学。
• 中国人通过佛教,受到了印度世界观的影响,表现在戏剧上,同 样具有爱好大团圆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惩的心理预期。
2.文体的国际移植与国际化
• 文体移植,是指一个民族的文本体裁,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方式, 传播到了民族文学之外,被其他民族的文学所接受、消化乃至改 造,并成为该民族文学的一种新的文体类型。例如:唐代的“变文” 来源于印度佛经文体。
• 所谓的“有限的事实”,常常是在“传播研究”中得到实证的文学传播 史上的事实。
• 因此,“影响”假说的提出,也常常以“传播研究”所能确认的事实为 出发点。这里可以见出“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的衔接与联系。
判断与假设 举例:
• 胡适 《西游记考证》 • 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 哈奴曼
• 胡适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第二步:作家作品的影响分析
• 分析: • 作品内部的研究
• 举例:谷崎润一郎VS郭沫若、郁达夫
第三步:超影响研究
• 在确认“影响”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接受影响者如何超越影 响的问题。
• “影响”与“独创”
三、平行贯通法
• “平行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是指在对没有事实关 系的跨文化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时所运用的一种方法。
二、影响分析法
• 1.“影响研究”的方法及其运用 • 第一步:判断与假设 • 第二步:作家作品的影响分析(核心) • 第三步:超影响研究
第一步:判断与假设:
• 是指在并不充分的事实条件下,依据直觉、分析和推理,提出影 响关系存在的假说,指出某一作家作品受到了某一外来文学的影 响。
•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这种假说的提出,并不是无根无据的想象, 而是在有限的事实基础上的分析判断。
• 研究者使用了严格的文献学方法,句句有来历,事事有出典,这 就避免了随意发挥、敷衍、滥发空论的弊病。可见,平行贯通法 需要更多的文献支撑,需要更多的学识。这是比较文学的最高层 次。
四、“超文学”研究法
• (一)为什么是“超文学”研究法而不是“跨 学科”研究法?
• 1.什么是“跨学科”研究法? • 2.什么是“超文学”研究法?
♠而关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的研究,不是我们所 说的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2.什么是“超文学”研究法?பைடு நூலகம்
• 是指在文学研究中,超越文学自身的范畴,以文学 与相关知识领域的交叉处为切入点,来研究某种文 学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超文学”研究的适用范围
• 同“跨学科”的研究相比,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方法的范围是有 限定的,有条件的。与文学相对的被比较的另一方,必须是“国 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或“国际性的事件”。这是比较文学“超文学” 研究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
• 传播研究基本的方法论
2.从“传播”和“影响”的不同看传播研究法
a.从途径和手段看,“文学传播”作为一种文学信息的流动过程,必须借 助有形的媒介手段,如翻译、新闻报刊、团体组织、人员交流等。虽然 “影响”的实现也依靠“传播”,但影响的传播不一定需要有声有色的媒介手 段。
b.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传播”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 是有意识地向外“放送”的行为(80年代日本);而“影响”则是不自觉的、 无意识的东西。“传播”是可以判定存在的,但“影响”是否存在,不好 判定。
总结:
•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必须同时又是跨文化的研究,那才是比较文学, 才是我们所说的“超文学”研究;单单“跨学科”不是比较文学。
• 举例: ♠在宗教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中,研究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学、基督 教与中国文学、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是比较文学的研究。 因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对于中国来说,是外来的宗教,这样 的跨学科研究同时也是跨文化的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研究;
(二)中西比较诗学
• 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 • 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三)东方比较诗学
四、翻译文学研究
• 翻译文学指的是将原作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的文本,所形成的新 的作品文本。
• 翻译的两重性:忠实原文
•
创造性(创造性叛逆)
• 翻译是一种再创作。
翻译文学研究两个方面:
• 对翻译文学理论(简称“译学理论”)的研究; • 对翻译文学史的研究;
五、涉外文学
• 中国涉及外国的文学 • 外国涉及中国的文学
六、区域文学、世界文学
而是要在比照之下使两者相映成趣,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第三种:对比式、反比式研究
• 举例:《日本的侵华文学和中国的抗日文学》
• 2.类同研究中的多项式平行贯通方法
• A:B=A+B • A:B→C • X1:X2:X3:X4:X5......→Y
X1:X2:X3:X4:X5......→Y
• X1:X2:X3:X4:X5。。。。。。表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同类材料。它们可以是作家作品,可 以是概念、术语和命题,也可以是彼此关联的不同的学 科中的相关问题;Y则表示研究者的新的见解。这是最高 级的平行比较的模式。
1.什么是“跨学科”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