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及喉部影像学诊断
咽喉疾病影像诊断
咽喉部
咽部
咽部上起颅底,下达第6颈椎平面, 鼻咽:颅底—软腭水平(上咽) 口咽:硬腭—会厌上缘(中咽) 喉咽:会厌--环状软骨(下咽) 是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
咽喉部
检查方法
⒈平片检查 ⒉造影检查 ⒊CT扫描 ⒋MRI扫描
检查方法
一、X线
• 侧位平片:主要观察鼻咽顶后 壁、咽后壁、颈前组织、软腭、 舌根、会厌谿、会厌及鼻咽、口咽咽腔气 道。 • 颏顶位片:主要观察鼻咽顶后壁及鼻后 孔,同时观察颅底骨质。 • 特殊检查:体层摄影、鼻咽造影、喉咽 造影等。常用钡餐造影检查咽和食道。
咽喉部
正常影像表现
一、X线
鼻咽部 侧位片显示充气鼻咽气道,顶壁软组织 厚度平均 4.5mm ,后壁 3.5mm ,光滑,顶后 壁交界处最厚,12-15mm。 颏顶位显示鼻咽两侧壁的咽隐窝和咽鼓 管圆枕部对称,鼻咽气道清晰。
咽喉部
正常影像表现
一、X线
口咽部:侧位片显示咽后壁软组织光滑, 厚度平均3mm;前方软腭下为舌面, 连续为舌根、会厌组织。 喉咽部:侧位X线片下咽后壁厚度平均12mm。 两侧梨状隐窝在吞钡时显示清晰。
咽后及咽旁脓肿
一、X线
咽喉部
(Retro and Para-pharyngeal Abscess)
• 侧位平片见咽后壁肿胀,弧形隆突,咽后 壁组织超过正常厚度,咽气道变形变窄, 周围组织受压移位。 • 椎体结核脓肿尚可见椎体、椎间隙破坏。 • 如果肿胀的软组织内见有积气或液平面, 则可确诊为咽部脓肿。 • 如为产气杆菌感染,则在肿胀的软组织内 可见颗粒状气体透光影。
块,边缘清楚,呈圆形或半圆形。较大肿 瘤侵犯蝶窦时、可见蝶窦密度增高,颅底 片可显示蝶骨翼受压变形。 • 有时肿瘤主要位于咽旁间隙内,表现为 咽旁隆突。 • 鼻咽腔造影检查可显示肿瘤轮廓。
鼻咽纤维血管瘤
一、X线
咽喉部
(Nasopharyngeal Hemangiofibroma)
DSA检查见肿瘤血供丰富,颈外动脉造影 可发现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造影检查明 确后应行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栓塞,以 利手术剥离并减少术中出血。
咽喉部
(Nasopharyngeal Hemangiofibroma)
• X线平片检查对突向鼻咽腔病变显示较好, 对咽旁间隙侵犯诊断作用有限。 • DSA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血供,有定性诊 断作用。 • CT和MRI对病变的位臵、范围及与邻近组 织关系优于X线检查,可首选CT检查。
鼻咽癌
咽喉部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二、正常鼻咽部CT表现
正常影像表现
咽喉部组织在MR成像时信号:
咽喉部
1 咽喉部气体: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 2 粘膜:T1WI等信号,T2WI较高信号, 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 3 肌肉:T1WI等信号,T2WI略低信号 4 骨骼组织:翼内外板因无骨髓腔,T1及T2像 均呈低信号,斜坡、下颌骨升支、岩骨尖等 内骨松质含脂肪,T1及T2像均呈高信号。 5 咽旁间隙等充满脂肪,T1及T2像均为高信号。 6 血管:为快速流动液体,T1及T2WI均呈低信号
有急性咽部炎症,椎体、淋巴结结核临床 表现,影像学发现咽侧壁或后壁肿胀,CT 或MRI示肿胀内有液性密度或信号强度
鉴别诊断:
外伤血肿、 头颈囊性淋巴管瘤、 鼻咽血管纤维瘤等。
咽后及咽旁脓肿
比较影像学 :
咽喉部
(Retro and Para-pharyngeal Abscess)
X线:对咽后壁脓肿显示满意,对咽旁脓 肿显示差。 CT和MRI:对脓肿的部位、范围及周围组 织器官显示优于常规X线平片。
咽后及咽旁脓肿
三、MRI
咽喉部
(Retro and Para-pharyngeal Abscess)
• T1WI见脓肿呈均匀偏低信号强度区,T2WI 脓肿呈较均匀高信号,脓肿范围显示清楚, 压迫周围组织器官移位。 • MRI增强脓肿壁强化,脓液无强化。
咽后及咽旁脓肿
诊断:
咽喉部
(Retro and Para-pharyngeal Abscess)
咽 后 壁 咽旁脓肿
二、CT
咽喉部
(Retro and Para-pharyngeal Abscess)
• 颈前或咽旁软组织弥漫性增厚伴脂肪间隙 消失,提示蜂窝织炎, • 若肿胀软组织内有一局部水样低密度区, 增强扫描环形强化,应考虑为脓肿形成。 • 若椎前脓肿由结核所致则可伴有脓肿壁钙 化,脓肿壁一般较厚,且可伴有骨结核表 现。
颌内动脉
鼻咽纤维血管瘤 颈外动脉造影
鼻咽纤维血管瘤
鼻咽纤维血管瘤
二、CT/MRI
咽喉部
(Nasopharyngeal Hemangiofibroma)
1.鼻咽顶部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充满 鼻咽腔,并经后鼻孔长入充满同侧鼻腔 2. 平扫CT等密度,MRIT1WI呈均匀的等信号 或稍高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 3. 增强扫描有明显增强及延时增强效应, 较小肿瘤强化均匀,较大者强化不均匀。 4.邻近结构受压、移位,颅底骨质破坏。 瘤内或周围大血管因流空效应,MRI可 呈低信号条状影
1、直接测量 咽后壁: <10岁,4-5mm <5岁, 8mm 成人, 3mm 气管后:13-14 2、颈椎对比法C4-5 咽后壁: <10岁,0.30.4C <5岁, 0.5-1C 成人, 0.2C 气管后:0.7C
正常影像表现
咽喉部
咽喉部组织CT密度 1 气体:低密度 2 粘膜:粘膜和其它软组织平扫均表现为等 密度,不易区分,增强扫描后粘膜强化 3 肌肉:CT为等密度。 4 骨骼:CT呈致密高密度。 5 咽旁间隙、喉旁间隙、会厌前间隙及翼腭 窝等内充满脂肪,为低密度。 6 血管:CT上血管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 整齐的等密度,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
概述 . 鼻咽癌起源于鼻咽粘膜上皮 . 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俗称“广东癌“ . 好发于40~60岁之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 鼻咽癌好发于鼻咽的顶壁和侧壁 . 发病因素: 种族、家族因素,EB病毒 因素,环境致癌因素
鼻咽癌
咽喉部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鼻咽纤维血管瘤
诊断与鉴别诊断
咽喉部
(Nasopharyngeal Hemangiofibroma)
本病临床诊断不难。影像学检查主要为明 确肿瘤侵犯范围、骨质破坏情况及肿瘤供血。 本病需与鼻咽部恶性肿瘤如鼻咽癌及淋巴 瘤鉴别,本病有明显强化,且有延迟增强为 其鉴别点。
鼻咽纤维血管瘤
比较影像学
鼻咽 前:经后鼻孔与鼻腔相通 后:与斜坡下部、第1、2颈椎前肌肉相邻 顶:附着于蝶骨底及枕骨斜坡 下:接口咽于软腭平面 当发声或屏气时软腭上提关闭鼻咽峡成为 鼻咽下壁 顶后壁呈穹隆状,粘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 织称咽扁桃体(腺样体或增殖体)
咽喉部
正常影像解剖
鼻咽:CT/MRI •横断面上鼻咽腔可呈方形、长方形或梯形 • 侧壁由前下向后上:咽鼓管咽口、咽鼓管 圆枕及咽隐窝(Rosenmuler 窝) • 在咽鼓管侧方,可见腭帆提肌与腭帆张肌, 与咽鼓管开闭有关。 • 冠状面鼻咽腔位于中线颅底下方,咽鼓管 咽口位于咽圆枕下方,上方为咽隐窝, • 矢状面鼻咽腔呈J型。
正常影像解剖
口咽部 前上方经咽峡部与口腔相通 前下方为舌根, 后方是咽后壁, 两侧是舌腭弓和咽腭弓,其间形成扁桃 体窝,内有腭扁桃体
咽喉部
咽喉部
正常影像解剖
喉咽部 • 前方通喉腔 • 下端在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接食道 • 前壁附着于甲状软骨和甲状舌骨膜 • 后壁与口咽部后壁相连续 • 由声门上梨状窝和环状软骨后环后或咽 后间隙组成 • 正常喉咽腔常处于塌陷状态,吞咽时食 物由双侧梨状窝经咽后间隙进入食道内。
咽喉部
咽喉部
检查方法
二、CT
1 患者体位:仰卧位,尽量保 持左右对称 2 横断扫描:扫描线平行听眦线或硬腭, 与咽喉部长轴相垂直 3 冠状面:显示病灶经颅底向颅内侵犯 4 层厚=3-5mm,鼻咽包括蝶鞍至硬腭下1cm 5 增强扫描:怀疑肿瘤颅内侵犯或血管性 病变
检查方法
三、MRI
鼻咽癌
咽喉部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临床表现:
1)耳鼻症状:鼻塞,鼻出血或血性鼻涕 耳鸣,耳闷塞及听力下降 2)颅神经症状:偏头痛,复视及眼球运动 障碍等。 3)颈部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远 处转移。常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4)鼻咽镜检:肿瘤呈紫红色,触之易出血 5)实验室检查:EB病毒抗体VcA-IgA增高
病理分型:
大体病理
结节型 菜花型 粘膜下型 浸润型 溃疡型
显微镜下
鳞状细胞癌 腺癌 泡状核细胞癌 未分化癌
鼻咽癌
咽喉部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生长方式特点:
上行性:侵犯颅底及颅神经 一般无淋巴结转移 下行性:有颈部淋巴结转移 上下行性:为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发生 局限型:局限于鼻咽部
采用头部线圈 横断面为最常用的成像平面,一般平行于硬 腭,鼻咽扫描范围自硬腭至蝶鞍平面 层厚5-6mm,特殊病灶可选用2-3mm 冠状面有利于显示病灶经颅底向颅内侵犯情况, 矢状面有利于显示鼻咽顶后壁病灶。 T1WI病灶与脂肪信号差别最大,对比较好 T2WI病灶与肌肉组织对比最好,
咽喉部
咽喉部
正常影像解剖
咽后及咽旁脓肿
临床表现
咽喉部
(Retro and Para-pharyngeal Abscess)
• 急性脓肿有全身炎症症状,咽痛,吞咽、 呼吸困难等,有时伴有喉头水肿、喉阻闭等 表现。脓肿破坏血管可引起出血。 • 慢性脓肿临床上伴有脊柱结核和淋巴结结 核症状。检查见咽壁膨隆,位于一侧者多为 急性脓肿,位于中央者多为结核脓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