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大众文化批评

9、大众文化批评


约翰·斯道雷总结出“大众文化”的六种不同定义。 第一种,通俗文化是“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 第二种,通俗文化是“我们决定什么是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文 化”, “泛指达不到高雅文化标准的文化作品与文化实践”。 第三种定义是通俗文化“是毫无希望的商业文化。它是为了满足大量消 费,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其观众是一群没有鉴别力的消费者”。 第四种定义“认为通俗文化是来自于‘人民’的文化”,是“为人民服 务的人民文化”。 第五个理解通俗文化的方式是葛兰西式的。它“把通俗文化看作是社会 中从属群体的抵抗力与统治群体的整合力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 第六个理解通俗文化的角度是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理解大众文化,认为通 俗文化指的是那“一种不再区分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差异的文化”。 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7—20页,原文中的“通俗文化”即我们讨论的大 众文化。
三 大众文化的特点 (参阅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230--240页、247页) 从制作动机上,大众文化不是创作主体为抒发个人意志、探 索未知领域、拓展精神领域而进行的创作,而是以利益驱动、被 市场控制的行为,换句话说,它追逐的是商业利润; 从制作方式上,大众文化产品标准化、规格化,多数为感官 刺激而设计的肤浅内容,大众文化不是个体精神激发下的灵感张 扬与技艺展示,而是以科技促进的,以大规模协作拼凑、反复制 作播出的; 从产品形式上,它追求时尚,制造和追随潮流,把深度平面 化,平面化和具有图象性,以感官刺激为最高标准而不是追求对 深度的发掘和对灵感的探究; 从接受上,它的受众是普通的平民阶级,接受的社会条件是 政治民主和平民教育普及,消费者不需耗费心力。
第三讲 影视大众文化批评方法
影视大众文化批评方法是运用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对作为大众文 化现象的影视文化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研究、解读和批判的批评方法。
第一节 大众文化理论概述 一 大众文化释义
(一)释义 “大众文化”的两个英文词汇:“popular culture”;“mass culture”。 mass culture与媒体(mass media)密切相关,它是随同大众媒体的 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文化,它的传播渠道是这些大众媒体。所以, mass culture是现代社会工业化、技术化和都市化的结果。其主要形态包 括报纸杂志上的短篇故事、幽默笑话、明星轶事,借助广播传布的流行歌 曲,还有电视剧、电影等等。现代社会中的mass culture 具有生产制作的 批量复制性,在生产目的上,它以追求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在政治功能 上,mass culture 还有自上而下、强迫大众接受的性质。 Popular culture是和严肃文化或高层文化(high culture )相对的 概念,它不具有精英文化或高层文化的意义严肃性,也不具有它们的神圣 性和使命感,而囊括了一切具有通俗易懂性、意义浅显性的文化形态。对 于popular culture 一般有两种译法,或译作“通俗文化”,或译作“大 众文化”。但以前者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与当代大工 业生产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 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具有多种特点和功能,如商业性、娱乐化、文本的模式 化和复制性等。大众文化一般包括流行小说、商业和娱乐性的影视、流行音 乐、广告文化等形态。” 英国文化学家雷蒙德·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一段话常被引用: “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的,它仍然带 有两个旧有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如大众文学、大众出版商以区别于高品 位的出版机构);和刻意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如有别于民主新闻的 大众新闻,或大众娱乐)。它更现代的意义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而这一点, 在许多方面,当然也是与在先的两个意义重叠的。近年来事实上是大众为自 身所定义的大众文化,作为文化,它的含义与上面几种都有不同,它经常是 替代了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但它亦有种很重要的现代意识”。 Raymond Williams: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London; Fontana,1976.p.199 这段话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历史经验中,大众文化是被知识界轻蔑的; 其二,大众文化在当代得到了重新确认——替代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 大众文化不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次等文化。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 一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产生于1930年代的德国,因发源于 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而得名。创始人是德国的霍克海默,其他重要成员 有阿道尔诺(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弗洛姆、哈贝马斯等。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1895~1973),主要著作有:《启蒙 的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1947)、《批判的理论》(1968)等。 阿多诺(Theodor Wistuqrund Adorno,1903—1969),《启蒙辩证法》 (1947)、《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等。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爱欲与文明》、《单面人》、 《论解放》、《审美之维》。 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1940),主要著作有《德国浪漫派中的 艺术批评概念》(1920)、《德意志悲剧的诞生》(1928)、《机械复制时代 的艺术作品》(1936)等。 爱利希· 弗罗姆 Fromm,Erich ,1900~1980),著有《逃避自由》、《精神 分析与宗教》、《论健全的社会》、《人类破坏性的分析》等。 于尔根· 哈贝马斯(Habermas,Jürgen ,1929~ ) ,《公共领域的结构变 化》、《合法性危机》、《文化与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交往 行为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后形而上学思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