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大众文化是现代西方社会主要的文化状态。

在伯明翰学派看来,在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上,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不同于以政治和经济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承载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中蕴含着精英文化元素,精英文化来源于大众文化的土壤。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承载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凝聚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伯明翰学派;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当今社会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在经济、政治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日益繁荣和多样化,大众文化就是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应运而生,从此,文化领域中一种新的大众文化研究形式在学术界形成,不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助推剂。

虽然在2002年伯明翰学派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不复存在了,但其思想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对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无疑是繁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内涵19世纪,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英译大众文化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贬义为massculture,另一种为褒义为popularculture。

从全球来看,不同时期的文化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和看法给出了不同的判断和分析,主要从哲学认识论、价值论等维度探讨大众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其一,大众文化是指被许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欢的文化形式;其二,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形式;其三,大众文化是来源于民间的广场文化,并不是来源于正统的庙堂文化。

是由生活在最基层的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而创作出来的,是一种本真的文化状态;其四,大众文化是社会实践中从属群体的抵抗力统治群体的整合力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其五,斯图亚特•霍尔自觉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定义大众文化,认为大众文化既是其斗争场域之一,也是这场斗争输赢的利害所在,重点关注的是文化间的关系和霸权问题;其六,中国文化理论界的学者们对大众文化也有多种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工业化技术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实践、观念、经验、感受,借助于高科技的传播系统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的文化品位,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并由他们参与其意义的生产、流通、消费、反馈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1](p.13)。

笔者认为,大众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互适应的、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广大民众的一种精神消费,是在某程度上实现了广大民众在情感、精神方面需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社会思潮、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

大众文化的构成,不是简单的词句组合,包含着复杂性和多义性。

斯图亚特•霍尔曾经指出把“大众”和“文化”联系在一起来研究,其困难程度大得惊人。

斯图亚特•霍尔的这种解读充分说明了大众文化所蕴含的复杂性。

在伯明翰学派来看,不同的文化学者对大众文化的内涵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和认识,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反精英文化的传统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伯明翰学派中的前期体现的是文化主义的范式,彰显出大众文化的大众、底层、工人阶级等内涵,是一种更为经验的大众文化的思维和看法”[2](p.106)。

以历史视角审视,在向农业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过渡的漫长过程中,大众文化始终在控制与抵抗的对立关系环境中不断发生变化,体现出他们之间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和持久性。

(二)大众文化的内涵实质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大众文化是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大众文化的形成使以往的文化形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众文化出现变革性和本质性的变化,工人阶级积极地、大规模地介入新型大众商业媒体,整个文化产业的资本基础和结构重组,形成新的劳动方式,正是这种深层次的原因促使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文化和政治关系变得更加尖锐和激烈。

因此,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完整的、真正的、自足的大众文化不存在于文化权利和统治阶级力量场域之外。

大众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是限定在文化权利之间的,为大众文化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开拓了空间。

斯图亚特•霍尔把大众文化理解为一个斗争场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观点,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的转换,在文化理论研究的实践中意义重大。

文化理论界普遍认为,大众文化的内涵实质一是指人民做过的一切事情,人类学定义是指道德、风俗习惯等所有标志人们特殊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

斯图亚特•霍尔指出,事物和活动的惰性不是来源于自身,而是来源于事物的对立面,从而更辨证、更科学地思考大众文化,进一步彰显其意识形态斗争之场域的地位;二是事物被称为大众的,是因为人们尽情地享受他们,这种认识是一种消费至上的观念,体现的是该概念的市场或商业的意义。

这样就会忽略了文化的力量,也就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重要联系,这是文化关系固有的特性,所以说没有任何完整的大众文化存在于文化权利和统治阶级力量场域之外。

大众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是限定在文化权利之间的,并为大众文化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开拓了有效发展空间。

当今时代,这种辩证关系一直持续存在着,并随着接受与拒绝等复杂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使文化领域呈现持续的战争状态。

(三)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但革命的思想意识和热情在不断下滑和不断削弱,因此,致使高潮迭起的工人运动逐渐走向低谷,马克思主义也未能幸免,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另外,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国内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出现复苏迹象,但英国帝国主义在大范围内的撤退引发了人们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同时由于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情操的失衡,在一部分人中出现了反叛的思想倾向,并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极度失望,以至于最终产生愤怒情绪,此刻英国的本国文化领域也处在巨大的危机状态,这一危机状态,引起英国社会的广大知识分子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他们怀揣着深刻的忧患意识、肩负起重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对这种恶劣而有不利的危机形势,那些秉承传统文化的利维斯主义的精英们,根本无法承担这一重任,只能是对现实的责难和对失去美好时光的后悔与惋惜。

因为左派知识分子最了解基层人们的实际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诉求,所以,这为提出大众文化的主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批判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不良现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先决的条件,还为弱势群体争取文化权利,为克服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危机与困境,找到了一条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从所周知,欧洲1968年运动中,英国知识分子对该运动的反思和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成为伯明翰学派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动力。

伯明翰学派提出大众文化的理念,强调平民人道主义,在全面超越和创新中,努力把文化和政治结合起来,使左派知识分子在英国社会变革中发出自己的呼声。

此外,伯明翰学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镌刻着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环境的烙印,我们强调不同时代的大众文化是有所区别的,虽然他们在思想上不认同经济对政治与文化具有单向决定作用,但该学派仍然坚持站在经济的角度思考文化问题。

社会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新自由经济政策开始实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也影响到了文化研究领域,伯明翰学派的领军人物、文化理论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等文化学者明确否定了经济决定论,坚持不要站在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诠释文化研究问题,求得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他们所持的经济观点与一般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视为结合而不是决定,大众文化研究也更多注重微观权力学和传媒分析理论。

实践表明,大众文化不是庸俗文化,也不是革命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分析离不开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国的文化研究与创新发展要立足于本地,吸取外来文化的先进经验,创建一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并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进取精神,也就是说既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提供思想动力的新型大众文化形式。

二、大众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辩证关系文化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驱动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和脊梁,是人们与世界交流和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范畴内不断发展运行,因为政治、经济、文化、是构成庞大社会体系存在的基本要素,彼此相互关联。

而大众文化的出现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的中心思想内容广泛,但核心内容是具有辩证性的特点。

(一)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辩证关系1.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长期以来,文化始终与意识形态之间相互排次,两者之间具有统一性,同时又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共生共存,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所呈现的核心是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又是文化,这种社会意识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在各种文化现象之中存在,并以各种文化形式为载体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种文化形式中都包含着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从而使掌握某种文化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就体现出某种价值需求,根据这种价值需求的水平和所持的观点,就会判断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所以任何社会在发展进程中,意识形态都是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众所周知,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发展中,意识形态始终都站在统治者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始终被它的思想意识所左右,并影响和感染着人们的性情,使人们不断认可和维护统治者的价值观念,进而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

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紧密相连,两者的功能也存在着矛盾的统一,意识形态的文化性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

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这是两者的统一性,都是社会生活实践的反映,这是两者的内涵,两者都具有社会整合作用的功能。

其对立性表现为,从文化研究对象的过程发现,大众文化中包含着意识形态的文化形式,而意识形态是大众文化内容核心的展现,在大众文化创新发展中意识形态起着引导作用,而大众文化又是意识形态的有效承载,意识形态普遍存在于大众文化的各种文化形式之中,进而通过各种文化形式体现出来,并积极为社会生活提供正确价值取向,同时大众文化在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规范和约的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