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最新考纲】1、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
2、中国能源资源的分布、开发、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自然资源总体特征:种类多,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分布不均;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特点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③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④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土地资源存在问题:①水土流失严重;②土地荒漠化;③土壤盐碱化;④城市、工交、农村住房用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对策:①依法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②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③开源节流;特点:①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拥有量不足;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存在问题:①供水不足;②水资源利用率低;③水质变坏;④破坏性开发利用;水资源开源措施包括:a.修筑水库;b.跨流域调水;c.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对策d.海水淡化;e.利用两极冰川;f.人工增雨;节流措施包括:a.改进农业灌溉技术;b.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c.提高公民节水意识;d.保护水资源免遭污染。
①地质条件复杂,矿种齐全,储量丰富;②部分矿产贫矿多,富矿少;某些重要矿产资源短缺;特点③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综合利用水平较低;④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⑤矿产资源形式严峻;问题:乱采滥挖等破坏性开采现象严重①保护矿产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资源;②建立区域性矿产基地;对策③加强资源勘探;④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⑤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⑥研究利用新材料;分布: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区;森林资源问题: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破坏严重;生物资源对策:坚持合理采伐;积极营造人工林;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等;草场资源分布:西北内陆的高原、山地,东南部低山丘陵区;问题:草场超载,草场退化;特点: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开发不足,潜力巨大;种类: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能源海洋资源问题:过度捕捞和近海石油污染;对策:①捕捞期和休渔期相结合;②大力发展滨海增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③防止海洋污染;【重点难点*突破解疑】考点一、我国的能源资源(一)主要类型及分布 1、煤炭:⑴主要分布地区:华北、东北、西北地区⑵主要煤田省区 黑龙 江 河北 山东 江苏 贵州 陕西 宁夏辽宁 河南 山西 安徽 四川 内蒙 古 主要产地 鸡西、 鹤岗、 双鸭山 开滦、 峰峰兖州 新汶 枣庄 徐州 六盘水 神府 石嘴山 抚顺、 阜新、 铁法 平顶山、 义马 大同 平朔 阳泉 淮北 淮南 天府 攀枝花 伊敏河、霍林河、元宝山、准格尔、东胜 2、石油:⑴主要分布地区:东北、华北、西北地区⑵主要油田省区 黑龙江 天津 河南、山东 新疆辽宁 河北 山东 主要产地 大庆 大港(华北) 中原 克拉玛依、塔中辽河 任丘(华北) 胜利 3、天然气:⑴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⑵我国的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4、水能资源:特点:①水能资源蕴藏量大;②地区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其次是中南地区和西北黄河上游;③大型水电站的比重大;④开发利用率低。
5、太阳能资源:⑴总体分布:从大兴安岭西麓的内蒙古东北部开始,向南经过北京西北侧,朝西偏南至兰州,再向南至昆明,最后沿横断山脉转向西藏南部。
在该线以西和以北的广大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
⑵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主要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
⑶我国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地区是四川盆地,主要原因是: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阴雨云雾天气多。
120015001700 中国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示意图6、风能资源(见图15)7、核能⑴分布:我国已建成的核电站有浙江秦山核电站(杭州湾畔)、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江苏省连云港田湾核电站。
⑵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核电站的原因:①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缺乏;②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③科技力量雄厚④核能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⑤核电站需水量大,沿海地区便于取用冷却水和排放废热水;(二)我国能源的跨区域调配1、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主体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经过甘、宁、陕、晋、豫、皖、苏等省级行政区,东到终点上海。
西气东输工程还包括从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等省的天然气输送工程。
2、西电东送工程:“西电东送”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工程。
“西电东送”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
3、“西煤东运”、“北煤南运”我国煤炭资源多集中在。
“三西”地区(即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而用煤“大户”则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重要。
北煤南运运量大、运距长,主要采用铁路、海运和内河水路运输。
京沪、京九、考点三、我国的海洋资源(一)舟山渔场形成的条件:1、大陆架广阔,阳光充足;2、位于大河入海口处,饵料丰富;3、有台湾暖流和沿岸流在此交汇;4、地处温带海区,冬季海水上泛,从海底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二)三大盐场的形成条件:我国三大盐场是长芦盐场(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
南起黄骅,北到山海关南)、布袋盐场(台湾省最大的盐场,在台湾岛西南沿海,被人们誉为“东南盐仓”)、莺歌海盐场(海南岛最大的海盐场,位于乐东西南海滨)。
三大盐场的形成条件是:1、地势平坦,有适于晒盐的泥质海滩;2、晴天多,降水少,蒸发旺盛;3、海水的含盐度高。
【经典例题*思维建模】〖例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湖南省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有37种,其中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铋、铅锌储量也很丰富。
湖南省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基础较好,抹洲有全国规模大、技术先进的铅锌冶炼厂。
材料二:上图为“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条件示意图”。
1、湖南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有种类多;储量大;分布不均。
2、湖南省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山区,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3、分析比较湘东和湘南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有利条件。
湘东: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水平较高;交通便利 湘南: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水能丰富。
4、酸雨是PH 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湖南省酸雨最严重的城市有长沙(株洲、湘潭、娄底、益阳)等。
分析该地区多酸雨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酸性气体多。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耗;达标排放;开展综合利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例2〗世界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矿产品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区 主要城市储量占全省百分比(%) 锑 钨 锡 铅 锌 铜 汞铋 湘东 长沙、株洲、湘潭 0.62 0.72 O .10 2.92 1O .12 32.44湘南 衡阳、郴州、永州 3.30 94.14 99.71 72.6l 55.68 54.90 1.14 100.00我国主要矿产分布图1、按照再生性质,锡矿属于________资源,我国锡矿资源分布主要特点是________,主要集中在________省;世界锡矿带主要分布于________地区。
2、材料中的漫画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对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非可再生不均匀云南东南亚(2)中国锡矿资源的不合理开采(3)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有限,储量不断减少;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矿产需求不断增加;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和浪费严重等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利用替代产品;加强勘探,发现新来源等【基础知识*参考答案】多;总量;人均;不均;;多;少;多;少;水土流失;荒漠;盐碱化;城市、工交、农村住房;总量;人均拥有量;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率;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灌溉技术;重复利用率;;东北、西南;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破坏严重;西北内陆;过度捕捞;近海石油污染;休渔;滨海增养殖业;海洋污染;课时规范训练(中国自然地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下图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B )A. 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B. 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C. 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D. 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2.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A. 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B. 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C. 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D. 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0002500200015005001000-500250020001500100050019751970 19851980 1990 1995 2000年净径流量净径流量、净输沙量多年平均值年净输沙量年份年净径流量/亿m3年净输沙量/万t3.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A )A.1970年~1976年 B.1977年~1984年C.1980年~1989年 D.1989年~2000年4.该支流流入( B )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5.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B )A.建设用沙量增加 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连续干旱下图是2012年4月18日8时~4月19 日8时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分布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