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答: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模式,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为主要形式,社会现代化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来说,既不存在绝对的“传统”与“现代”之分野,更没有一劳永逸的现代化。
正是因为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各国的现代化都在不断地发展、前进中,因此造成了多种模式的并存。
(2)各国现代化条件存在差异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
因此,如何实现以及什么时候实现社会现代化,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这个国家中各种因素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演化。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国家来说,社会现代化必须是从本国一切特定条件出发的产物,而不应把某一种外国的模式当做是通用模式或唯一正确的模式。
不顾本国的具体条件而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反而会破坏本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需的某种平衡,造成本国社会结构体系的失调,阻碍社会现代化的实现。
(3)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都实际上取消了发展。
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继承传统的现代化进程,也没有一个绝对拒绝传统的现代化进程。
所有的民族都是重视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的,而所有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一定成就的民族,也都是冲破了旧有传统束缚的。
离开了对传统的批判、改造、继承和发扬,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顺利实现。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的历史传统,这是造成现代化多种模式并存的重要原因。
2.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答: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指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原有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关系。
(1)“传统”,一般理解为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每一个民族在自身的历史活动中都创造了自己的传统。
“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某些传统作为民族历史发展的精华和科学的、健康的成果,不仅不会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障碍,而且和本民族的社会现代化有着直接联系。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某些传统自身丧失了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人们需要重新评判它们的价值。
因此,社会发展必须坚决冲破某些陈旧传统的束缚,进行社会改革。
改革是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不变革那些已成为社会发展沉重负担的旧的传统,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更谈不上社会的现代化。
(2)从历史的延续性看,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都实际上取消了发展。
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继承传统的现代化进程,也没有一个绝对拒绝传统的现代化进程。
所有的民族都是重视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的,而所有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一定成就的民族,也都是冲破了旧有传统束缚的。
离开了对传统的批判、改造、继承和发扬,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顺利实现。
3.如何理解“迟发展效果”?答: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这些“迟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在同发达国家的强烈对比中,特别是在与发达国家的种种不平等关系以及屈辱的殖民地历史经历中,感到了自己的落后与贫穷,因而激发了社会现代化的决心和目标,试图使自己的国家也强大和发达起来。
这种有目的的社会现代化过程,一般表现为借鉴甚至模仿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发展道路,试图跨越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某些阶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赶超”因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一个突出特征。
为了实现“赶超”的目标,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某种程度上的“计划化”,将国内的资源、有限的财力和生产要素,尽可能有效地组织起来,集中运用于国家的发展目标,在一个或几个领域中取得突破,以促进社会现代化过程。
(2)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般是由外部环境引发和带动的,或是受到外来的打击与刺激,或是由外来的殖民主义者引发的。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从外部输入种种现代化因素,包括经济模式、社会价值观念、发展战略、科学技术等。
异质文化和外来模式的引入和接受,会带来许多特殊的效应。
①外来因素,包括现代化因素的输入,往往同本国原有的社会传统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对抗,引发多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民族矛盾和冲突。
②这种基于外部因素引发的现代化过程,会造成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使原有社会结构关系解体或重组。
这使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比起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常常表现得更加不稳定,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中断”的情况。
造成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来自传统的社会力量,它们顽固地抵制和反抗现代化过程;另一方面来自急于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社会力量超出了整个社会所能接受的程度。
③来自发达国家在物质生活、制度结构、价值观念和消费方面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使这些国家人民产生过高的企望,形成超越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的急迫心理,迫使国家和政府采取急功近利的策略。
由此,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直至造成政治危机,使得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受挫。
4.如何理解社会结构分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意义?答: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过程,其实质是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的变化,其结果是形成一系列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各种社会关系。
它是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
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分化,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个人角色分化。
它是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分离。
a.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个人在不同的活动场合往往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
b.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越来越多地是在特定角色基础上的互动,而不再是同整个人格的互动。
个人角色的分化造成个人更有效地承担角色,按角色规范实现角色的社会功能,同时造成个人之间的角色互动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
(2)社会组织的分化。
社会组织的分化表现为,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
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组织功能从传统的功能多元化的组织中分离出来。
而高度专门化的、功能单一的社会组织能够实现更高的效率,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从而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
这种功能单一化的组织的结构特点是现代科层制。
(3)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地位的分化。
多元化的社会分层体系有助于各种社会角色的发展,社会成员可通过各自的专门角色获得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的分配途径和获得也日益多元化。
这种社会地位的分化,有助于促进各种社会活动的发展和理性化,从而推动各种社会创新活动的成长,刺激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调动与有效使用,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
伴随着社会日益分化,人们之间基于分工与合作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普遍主义的社会规则成为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原则,不同社会成员的价值目标和利益目标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协调起来。
如此,社会结构体系才能保持持续的稳定运行。
一个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整合的社会,是现代化过程和前现代化过程的重要区别。
5.如何理解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答:(1)全球化进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挑战①全球化在政治层面上最具挑战性,表现为对国家主权的侵蚀与弱化,国家自主性受到严峻的考验。
a.一些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干涉、限制和破坏发展中国家的主权;b.在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合作、区域一体化建设等成为世界各国普遍争取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一些国家为了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而有条件地转移、让渡一些主权利益。
伴随着全球制度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跨国组织力量的不断膨胀,民族国家的疆界不断被跨越,民族国家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也在迅速改变。
②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实现最优配置,各国之问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
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促进了等级制的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
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通过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冲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系,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接连发生债务危机、金融危机,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③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文化认同危机和文化帝国主义。
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间日益频繁的对话与交流成为趋势。
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使西方文化出现向全球急剧扩张的态势,文化认同危机日益突显出来。
传统文化能否继续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独立性成了一个急需关注的问题。
(2)如何应对挑战①要把维护国家主权利益摆在首位;②充分利用全球化过程的有利机遇,趋利避害,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把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特别是经济安全利益作为主要任务,为国家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提供保障;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规则、机制与制度的制定,促进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建立;④在文化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妥善地解决文化模式的冲突和融合的问题,保护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认同和知识体系的重建,化解文化认同危机等等,进而更有效更和谐地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