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读同精读的区别

略读同精读的区别

略读同精读的区别(一)基本模式1、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2、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二)主要特征精读是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重在“精”“细”;而略读课则是精读的延展与深化,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方法略读课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的教学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还是拓宽学生知识的纽带、桥梁。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提示,自主阅读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

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

例如,《找骆驼》一课的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

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上课一开始,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了解学习的重点: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二、围绕要点,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通过讨论、交流,掌握阅读方法。

一课中可训练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如果教师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练,必将是“蜻蜓点水、水过鸭背”,到头来学生什么都没学到.所以教师要抓住要点,忽视其枝节。

而这个要点必须联系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单元专题)来确定.例如,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的训练点是: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据这一训练点,《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程序可以预设为①学法引路。

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品味语言。

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

③交流感受。

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④加深感悟。

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加深体会,升华情感;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

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但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

三、积累语言,拓展实践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1)阅读方法的拓展。

如学了人教版(课标本)四(下)第五组课文后,可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阅读《生命,为美丽一次》,从中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资料,编制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2)表达方法上的拓展。

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

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3)搜集信息方面的拓展。

学习《夸父追日》、《小木偶的故事》这些课文后可收集有关的自然知识、科学道理,或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

课外拓展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学会学习,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方法一一、领略要义,从课文情节入手略读课文的目的在于先观其大意,这个步骤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为在领略课文大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先粗略地了解到课文的背景来源,了解到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而后再进行细化地学习和认识,这种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印象,才能在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但愿人长久》时,在开始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浏览完全课文,然后请几位同学来大致讲述一下课文的内容。

在一分钟内学生要把握住文章的要义、了解文章的情节、知道文章讲述的内容,这些都是一篇课文正式学习之前必须要明白的部分,这种阅读方式就是略读。

学生从略读课文中了解到文章大意,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而如何在略读过程中快速地掌握大意呢,就需要一定的技巧。

比如上文提到的《但愿人长久》这篇文章,学生在略读时首先要从文中扑捉到人物的信息,如“苏轼”这个人名,就能意识到这篇文章大概讲的是关于苏轼的故事;然后文中出现的句子:“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通过观略,学生就能知道这篇课文一定讲述的是关于分别或者团聚的内容。

依照这种形式,便能清楚课文的情节和课文的背景。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很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是因为学生粗略了解了课文后而产生的默契,从而为课文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通过字词来抓住课文的特点课文内容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课文中的字词也应挑出来作为重点掌握的内容。

根据这个情况,在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略读课文的过程中格外去关注课文的重点字词,从字词的选用上来体会文章的风格特点以及题材,这也是一种熟悉文章的有效方法。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这篇课文,学生根据课题就能形成相应的认识,即文章一定是描述与花有关的内容。

所以在略读时就要格外关注与花有关的字词,如文章开头出现的“红艳艳”一词,正是点名了课题所表示的内容,后面出现的“淡淡的清香”也点明了课题的内容,但文章中也出现了“妈妈生病”、“爸爸当解放军”等短语,这些则说明了文章并不是单纯地在写花,而是另有其他意思。

因此,学生在略读的过程中对字词的把握非常关键,字词虽然短小,但是蕴藏的信息量很大,因为字词都是贯穿于句子中间,把握好字词的含义就能粗略地了解到字词所在的句子表达的含义,从而能够大致体会到整篇文章的内涵。

再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课文《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一些字词就能充分地体现出课文的特点,如“盘古”、“孕育”、“天地之分”、“天地合拢”、“开辟的世界”等,这些词语展现了课文是一个有关神话故事的课文,讲述的是关于世界的形成。

所以,略读课文时还要注意到字词的选择,从字词里去了解课文,去体会课文的特点。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加强自己对语文阅读的认识,认识到略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三、学会从略读中概括和总结课文的思想略读不是匆匆而过就完事,略读的目的在于对课文思想的把握。

因为只有把握住课文的思想,才能形成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加快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推动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珍珠鸟》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略读课文内容,并且能回避课文总结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学生总结的过程就是对刚才略读过程的回顾,也考验了学生的略读成效;学生也可以根据文中的关键词句或者人称来进行猜测性的总结,提炼出其中作者可能会表达的思想。

在《珍珠鸟》这篇课文中,学生通过略读能够感受到作者用大篇幅的文章来进行对珍珠鸟的描写,并且在文章末尾用一些话语来总结作者对珍珠鸟的惋惜,所以学生根据这些内容就可以总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一定会有对珍珠鸟的喜欢之情,这也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因此,对课文略读的目的要明确,不要一眼匆匆扫过略读便结束了,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对文章的初步认识,进而再进行深化了解时能够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为之后的学习做铺垫。

总而言之,略读课文是一种语文学习的良好途径,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捕获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从有效的时间内掌握到一定的知识讯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或者生活都有一定的利处。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方法二一、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快乐而自觉地行为,如我在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课前我让学生找西藏的风光图,地势险恶的图片,及铁路通车的视频,并收听韩红的《天路》,让学生自觉的去了解西藏的环境,激发学生探索西藏的兴趣,学生就更深刻的认识到了青藏铁路开通的重要意义及修建铁路遇到的巨大困难。

学生也积极地收集了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汇报交流的时候滔滔不绝,学习课文的热情高涨。

二、从问题入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上课的起始环节,让学生直接看课题质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会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如我在教学《丝绸之路》一课时,学生就根据课题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索课文内容的欲望。

这样,学习课文内容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从阅读提示引入,让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

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