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 第1课时 菱形的定义及性质
1 第1课时 菱形的定义及性质
[点拨] 菱形的定义既是菱形的性质,也是菱形的基本判定方
法.
解析总结反
知识点二 菱形的轴对称性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有___两_____条对称轴,对称轴互相
思
___垂__直_____.菱形的对称轴是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点拨] 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
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解总 知识点三 菱形的性质定理
解目 析标 ∵AE=BE, 突 ∴DE⊥AB(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破
在 Rt△ADE 中,AD=AB=2,AE=12AB=1,由勾股定理,得 DE= AD2-AE2= 22-12= 3.故选 B.
解目 归纳总结
析标
突 有关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通常用轴对称的知识来解决,
破
这类问题通常以动点所在的直线为对称轴,进而通过轴对称 的性质求得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
全品学练考
数学 九年级 上册 北师版
第 一
特殊平行四边形
章
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
第1课时 菱形的定义及性质
目标突破 总结反思
解目 目标一 利用菱形的轴对称性计算
析标
突 例 1 [教材补充例题]如图 1-1-1,在菱形 ABCD 中,AB=2,
破
∠BAD=60°,E 是 AB 的中点,P 是对角线 AC 上的一个动点,
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AC是菱形ABCD的对角线,
突 破
∴AB=AD,∠EAC=∠FAC.
又∵BE=DF,
∴AE=AF.
在△ACE和△ACF中,
∵AE=AF,∠EAC=∠FAC,AC=AC,
∴△ACE≌△ACF(SAS).
解析总结反
小结
知识点一
菱形的定义
思
有一组__邻__边__相__等__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突 再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进而得到AC=AB=12 cm,然后再根
破 据勾股定理求出BO的长,进而可得BD的长.
解目 析标
解:∵菱形ABCD的周长为48 cm,
突 破
∴菱形的边长为48÷4=12(cm).
∵∠ABC∶∠BAD=1∶2,∠ABC+∠BAD=180°(菱形
的邻角互补),
∴∠ABC=60°,∠BAD=120°,
“一边上的高平分这一边”这些条件之一,则可得出等边三角
形;
(2)因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所以在计算时要注意勾
股定理的应用.
解目 析标
例3 [教材补充例题]如图1-1-3,AC是菱形ABCD的对角
突 线,点E,F分别在边AB,AD上,且BE=DF.
破
求证:△ACE≌△ACF.
图1-1-3
解目 析标
解目 目标二 利用菱形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
析标
突 例2 [教材例1变式题]如图1-1-2,在菱形ABCD中,对角 破 线AC与BD相交于点O,∠ABC与∠BAD的度数比为1∶2,
菱形的周长是48 cm.求两条对角线的长度.
图1-1-2
解目 析标
[解析] 首先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菱形的边长为48÷4=12(cm),然后
析结
反 思
边对边平行
四条边
相等
对角相等
菱形的性质 角
邻角互补
互相 垂直
对角线
互相平分
解目 析标
[点拨] (1)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一般平行四边
突 破
形的所有性质;(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对角.
解析总结反 思
反思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在括号内填“真命题”或“假命题”):
则 PE+PB 的最小值为( B )
A.1
B. 3
C.2
D. 5
图1-1-1
解目 析标 [解析] B 连接DE,BD. 突 由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可得B,D两点关于AC对称,连接PD, 破
则PD=PB, ∴PE+PB=PE+PD, ∴当点D,P,E共线时,PE+PD取得最小值, 即DE就是PE+PB的最小值. ∵∠BAD=60°,AD=AB, ∴△ABD是等边三角形.
∴△ABC是等边三角形,
∴AC=AB=12 cm.
解目 ∵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析标
突 ∴AO=CO=6 cm,BO=DO且AC⊥BD,
破
∴BO= 122-62=6 3(cm),
∴BD=12 3 cm.
解目 归纳总结
析标 突
菱形的性质在计算中的应用:
破 (1)若菱形中出现“60°角”“120°角”“较短的对角线长等于边长”
(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相等;( 假命题 )
(2)菱形的短对角线与它的边长相等;( 假命题 )
(3)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