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教学论文
大工程观”理念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
摘要:在“大工程观”理念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求所学的知识具有复合性,具备的能力具有多样性,以满足综合国力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在考虑专业特点和培养方案的前提下,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凸现实践性教学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应用型人才;能力
一、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的意义
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其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尤为重要,可以这样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它是实现将学生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及科学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重要途径,以实现学生能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熟悉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从事复杂系统的生产、制造、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以达到“大工程观”要求学生具备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多样化的目的。
二、实践性教学环节贯彻的原则
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方案的要求,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②知识的系统性与实践性课程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③“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统一性原则;④能力培养和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种类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的种类,按从低到高的层次分为:①课程实验教学;②实训教学;③生产实习;④毕业课题。
学生在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时,采用的方式有:①直接进行方式,根据实践性教学环节确定的内容,学生直接参加实践,亲自动手完成实践内容。
②间接进行方式,通过观摩、参观、学习等间接的方式,让学生积累实践工作经验。
四、实践性教学内容
1课程实验教学
(1)教学目的:通过验证性实验内容的实践,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书本的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为今后更深入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2)教学准备:①教材的准备:利用与课本配套的实验教材。
②师资配备:由任课教师和一名实验员组成。
③实验准备:所用的试
剂和仪器实验前完全由实验员准备,必须经过任课教师预做,实验现象正常后(若有异常,必须改正)方可进行学生实验。
(3)活动过程:①教师在实验课中,对学生所做实验的要点进行讲解及做好示范操作演示。
②学生按照实验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示范操作,认真完成每项实验内容。
③教师对典型的实验内容设置模块,同时对学生进行考核(可列入到授课计划中执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④学生是利用直接进行方式参与课程实验的。
(4)活动效果:学生按课程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内容后,必须人人通过实验内容模块的考核,在考核中只要出现一个错误,必须进入下一轮的实验考核,直至无错误方可通过实验内容考核。
2实训教学
(1)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后,必须安排实训内容的实践教学活动。
实训教学起着承前接后、综合化、紧密联系实际的作用。
通过实训教学培训,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实现与企业的零对接。
在实训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教学准备:①教材准备:由于各专业要求的复杂性,实训教材通常由任课教师组织相关的教师自编。
实训前要制定好任务书分发给学生。
②师资配备:由2到3名教师和一名实验员组成。
③实训
前准备:实验员给学生只提供实训需要的仪器设备等基础条件,学生根据实训内容的需要完成准备工作。
(3)活动过程:①实训前教师要求学生口述实训内容的原理和要点,并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提出简单的解决方案。
②要求学生进行实训内容的示范操作演示。
③实训完成后做好总结工作。
④教师对典型的实训内容进行考核,以检查实训教学的效果。
⑤学生采用直接进行方式参与实训教学活动。
(4)活动效果:①学生对实训教学的开设做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在这一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学会了实际工作中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感到受益匪浅。
②从实训内容考核的合格通过率来统计:第一次完全通过率可达80%以上,达到了实训教学预期的目的。
3生产实习
(1)教学目的: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熟悉所学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熟悉实习岗位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能逐步顶岗操作。
(2)教学准备:①对学生做好实习动员。
②做好安全教育学习。
(3)活动过程:①“请进来”——聘请企业的有关技术人员,对学生实施培训工作。
②“走出去”——到企业或实习基地参观学习,获得感性认识。
③利用直接进行方式和间接进行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完成实习任务。
④生产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做好总结工作。
(4)活动效果:①从学生的总结中获得的信息反映,生产实习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②从生产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中可知,学生在企业中表现出了较高的综合素质。
4毕业课题
(1)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训练、提高和检验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和科学研究能力,经济分析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外文阅读及计算机运用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2)教学准备:①学生科研课题的选题准备,参考文献的查阅。
②教师下达课题的任务书和开题报告。
③课题研究条件的准备工作。
(3)活动过程: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数据的测定工作。
②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
③完成论文的答辩。
④利用直接进行方式完成毕业课题的研究。
(4)活动效果:
在教师参与的毕业课题的教学活动中,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有被企业采用或发表于相关的专业期刊上。
通过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综合性的实践性课程的全方位的学习和强化训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上,学生的整体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培养出的学生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