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的教与学
收稿日期: 2006—12—09 作者简介: 张淑萍( 1963— ) , 女, 山西阳城人, 讲师, 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教学与研究。
· 63 ·
长治学院学报
2.1.3 键 长 氟 代 烃 C- F 键 长 的 变 化 是 由 于 氟 原 电子。此外, 甲基的 3 个 C- H 键的 σ 电子和苯环形
超共轭效应。空间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相当普遍, 当分 化学性质也被有机联系在一起不必死记硬背而易于
子内的原子或基团处于范德华半径不许可的范围时 学习掌握了。
产生的排斥作用, 或两个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基团 2 应用分析
之间的非键作用所引起的化学效应, 都是空间效应
下面通过一些实例, 从多个不同的侧面概略地
有机化学教学中, 同学经常向老师提的问题是: 如何 的影响, 以及反应速率、平衡、位置及产物等的影响。
才能学好有机化学? 我总会提请同学注意掌握电子 一般来讲, 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共性较清楚明了, 规
效应。
律性强, 易于掌握, 难点在于分子中不同的取代基对
1 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及其重要作用
官能团影响所反映出的众多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
甲基的碳原子是 sp3 杂化, 苯环的碳原子是 sp2
··
如苯环上带有含氧、氮原子的基团, 如: - N HCHO, -
··
··
··
··
··
··
··
O COR, - N HCOR, - O R, - N H2, - N HR, - N HR, - N
HR2 等, 它们与碳原子既有 p- π 的 +C 共轭效应,
电子效应来解释:
HX F3CCH=CH2
+
F3CC H- CH3
( Ⅲ)
+
F3CCH2- C H2
( Ⅳ)
F3CCHX- CH3 ( 次) F3CCH2- CH2X ( 主)
由于 F3C- 的强吸电子作用,( Ⅳ) 式的稳定性强 容易进行。 于( Ⅲ) 式, 过渡态结构稳定, 势能低, 活化能小, 反应 2.3.3 醇酸性消除
不对称烯烃加成有两种可能的取向产物。电子 效应分析, 中间正碳离子的稳定性为:
+
+
+
+
+
CH2=CHC H2> R3C > R2C H> RC H2> C H3
因而大多数都符合马氏规则。但双键碳上带有强吸
电子原子或基团, 如: - CX3、- CN、- COOH 等, 则主要 生成反马氏规则产物, 但仍符合电性规律, 也可以用
也有 - I 的诱导效应。由于孤电子对的 p 轨道与碳的
p 轨道在同一能级, 故 +C﹥- I, 而电负性 O 原子﹥N
原子, 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逐渐增加, 亲电取代反应
速率逐渐加快。对芳卤而言( 除氟外) , 卤原子与环既
有 p- π 的 +C 共轭效应, 也有 - I 的诱导效应。由于
卤原子孤对电子的 p 轨道与碳原子的 p 轨道不在同
参与共轭, 由于 N 的电负性比较大而相对于吸电子 子或基团时, 其电子云密度大大降低, 而多采取亲核
基 团 , 亲 电 取 代 一 般 发 生 在 β- 位 , 亲 核 反 应 则 常 加成反应历程, 如 F2C=CF2、( NC) 2=( CN) 2 等。同样, 发生在 α- 位; N- 氧化的三级胺, 由于其碱性较强, 对于碳氧双键而言, 由于氧的电负性大, 增加了碳原
2007 年 4 月 第 24 卷 第 2 期
长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
Apr. ,2007 Vol.24,No.2
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的教与学
张淑萍
( 长治学院生化系, 山西长治 046011)
摘 要: 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总称为电子效应, 它是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重要的理论依据。该文简单地分
子的 p 轨道与碳原子上 π* 型轨道发生超共轭作用 成了 σ- π 共轭体系, 这个 σ- π 共轭效应也使苯
造成的, 也可用立体电子效应来解释[2]。
环活化。因此, 诱导效应和超共轭效应都使苯环的电
2.2 反应活性与速率
子云密度增大。故甲苯比苯易于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2.2.1 芳烃的亲电取代 苯发生硝化反应温度为 55 ̄60℃, 硝基苯硝化
电子效应是分子中某些原子或基团所引起的诱 可采用这样的程序学习各系列化合物: 在掌握官能
导效应、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的总称。多原子分子 团一般特性的基础上, 利用电子效应搞清各化合物
中一个键产生的极性将影响到分子的其余部分, 电 的电子云密度分布特征, 并结合空间效应综合分析
子的转移可以按静电诱导方式沿分子链传递, 也可 其对官能团性质的影响及其影响的大小, 以把握不
由于烷基与双键的超共轭作用, 过渡态( Ⅵ) 式 应为顺式消除, 主要就是由于空间效应决定的。
的稳定性强于( Ⅴ) 式, 势能低, 活化能小, 反应容易 2.4 反应类型
进行。该产物属热力学控制产物。
2.4.1 亲电加成变为亲核加成
五元杂环化合物, 如呋喃、噻酚、吡咯中的 O、S、
对于烯烃, 碳碳双键的电子云密度较大且易暴
N 等原子, 由于有一对孤对电子参与到苯环共轭体 露, 易于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当双键碳原子上连有给
系中, 相当于有推电子基团, 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发生 电子基时, 可加速亲电加成反应。当连有吸电子基
在 α- 位; 而吡啶六元环中的 N 并不提供孤对电子 时, 亲电加成反应变得困难。而当连有多个吸电子原
·· ·· ·· ··
··
甲基的碳原子是 sp3 杂化, 烯碳原子是 sp2 杂化, 从 OR, OH, NH2, OHR, OR2 等, 它们与烯碳原子之间的
轨 道 电 负 性 看 sp2﹥sp3, 所 以 , 甲 基 表 现 为 供 电 子 。 效应与苯环相似。烯键上的电子云密度逐渐增加, 亲
此外, 甲基的 3 个 C- H 键的 σ电子和双键形成了 电加成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烯卤( 除氟外) 与芳卤相
· 64 ·
张淑萍 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烃。该反应称为 Hoffmann 消除( 即反 Saytzeff) 反应, 2.3 反应产物取向
属动力学控制。而 Saytzeff 消除反应, 属热力学控制。 2.3.1 烷烃卤代
空间效应有时甚至能阻止看起来容易进行的反应,
当烷烃分子中有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氢原子
析了电子效应, 并列举电子效应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 电子效应; 空间效应
中图分类号: O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2014( 2007) 02- 0063- 04
有机化学的初学者对数量具大、种类繁多的有 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反应活性、中间体稳定
机化合物以及复杂多样的化学反应而不知所措。在 性、酸碱性、对亲电、亲核和自由基等类型反应取向
温度需 95℃, 而甲苯硝化温度仅仅需 30℃。这是因 为: 硝基与苯环共平面, 构成了共轭体系, 氮和氧的 电负性又很大, 故使共轭体系的电子云移向硝基, 降 低了苯环的电子云密度, 其中以邻位和对位为甚, 而 间位相对来说还是较高一些。对于其它一些取代基 如 : - COR, - CHO, - CO2R, - CONH2, - COOH, - SO3H, - CN, - CX3, +NR3 等, 除 - CX3 只有 - I 的诱导效应外, 其它基团既有 - I 的诱导效应, 也有 - C 共轭效应, 且效应方向一致, 对苯环的致钝作用逐渐加强, 间位 定位作用也在逐渐加强。
团的性质, 例如: 氯苯很难进行亲核取代反应, 但 烃基 R 的推电子作用。
2,4,6- 三硝基氯苯在室温下就可与 NaHCO3 溶液发 2.1.2 沸点 abC=Cab 型烯烃 ( a,b 为任意取代基)
生亲核取代[1]。
的顺式异构体总是偶极分子, 沸点也比无偶极矩的
电子效应的影响涉及到有机化学的很多方面, 反式异构体要高。
一小时后反应产率:
!HCHO
RCHO 70 ̄90%
=0 CH3COCH3 CH3COCH2CH2CH3 CH3CH2COCH2CH3 PhCOCH3
35%
22%
12%
2%
1%
这是因为: 随着烃基 R 体积的增大, 增加了与 负性很大, 羰基对苯环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都使 亲核试剂的排斥力, 使它难于接近羰基碳原子。这 苯环的电子云偏向羰基, 减弱了羰基碳原子的亲电 也说明了为什么醛比酮的加成要容易得多。另外, 性。总之, 醛、酮的结构对羰基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在 反 应 过 程 中 , 羰 基 碳 原 子 是 从 sp2 杂 化 变 为 sp3 的影响是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 ( 包括环状物的角张 杂化的。R- C- R′键角是变小的, 若 Nu、R、R′体 力) 综合作用的结果[4]。 积 增 大 , 则 不 论 分 子 内 的 化 学 键 间 或 Nu、R、R′ 另 外 , 卤 代 烷 的 亲 核 取 代 反 应 不 但 反 应 机 理 间的排斥力都增加了。可见, 空间因素对亲核加成 ( SN1 或 SN2) 主要取决于分子结构, 且其相对反应速 有着重大影响。另一方面, 烃基 R 碳原子是 sp3 杂 度亦决定于电子效应[5]。而不同卤素的相对活性( RI 化, 而羰基碳原子是 sp2 杂化, 从轨道电负性看 sp2 ﹥RBr﹥RCl) 则是由于动态诱导效应造成的结果[6]。 ﹥sp3, 所 以 , 烃 基 表 现 为 供 电 子 作 用 , 从 而 消 弱 彻底甲基化的季铵盐, 转化成季铵碱后显较强碱性, 了羰基碳原子的亲电性。对于苯乙酮而言, 氧的电 略显酸性的 β- H, 在加热下容易被夺去而生成烯
略显酸性的 β- H, 则容易被夺去而生成烯烃。该反 子的亲电性, 羰基易于进行亲核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