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原市丧葬民俗考

太原市丧葬民俗考

生物学上讲,人类与其他物种最大的区别是人类可以创造工具并且使用语言。

从这一方面考虑,也正是由于人类在这些方面得天独厚的禀赋,才创造了无数灿烂辉煌的文明,主宰着地球一路走来。

人类在这漫漫旅途中创造的物质文明让我们自己也叹为观止,可是与此相伴而生的精神文明,我们却无法用优劣好坏来予以评价。

盖因它深刻反映了人类亦或某一地区的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形成的属于本群体所特有的心理状态。

精神文明或许会外化成一定的物质形式,但在本质上所反映的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层面是它特有的标志。

我们今天在精神文化生活的羽翼下来研究民俗,目的是为了强调它和其他人类的精神文明所共有的作用,即在人类心灵生活上的重要性。

我们广泛所认知的民俗是指某一个特定范围内的历代民众集体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成为类型化、模式化的生活文化。

从其定义来看,民俗所蔓延的地方无处不在。

可是,如今人们却对民俗这一概念有着普遍性的认识误区,即认为民俗是那些落后的乡下农村地区所恪守的落后愚昧而又迂腐的习惯,那些在发达开化的城镇多以消亡。

这是极其错误的想法。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经济的齿轮高速运转的今天,物质文明越是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就越是紧绷,彼此之间的陌生度也越高,没时间没经历也没可能去办那些复杂的要式民俗仪礼。

但是,就如上文中已提到的,民俗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历经各种升沉荣辱,但它绝不会轻易也不可能消失。

它是与世俗生活相伴而存在的。

也许他的稳定性给了我们误解他的诱饵,但拨开面纱,他的传承性与不可替代性让我们仍可以随处捕捉到它流转的姿态。

这里,且让我们以今天太原市的丧葬民俗为例加以说明。

民俗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即是人生仪礼。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历的具有一定仪式性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

每一个人之所以要历经人生仪礼,决定因素不只是其本人年龄和生理变化的需要,而且是在他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教等社会制度对他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也是一定的文化规范对他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

因此,它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

也即是说,这不是当事人一个人的事,是所有与他相关的人组成的集体所共同关注的事。

中国的丧葬仪礼有着和他赖以生存的泱泱大国一样悠久的历史。

千百年来,中国人坚守着近乎繁缛的丧葬仪式,原因在于,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就像西方天主教文化中的天堂与人间之分,中国人的思维中也有着阳世和冥界之别。

人们认为,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段人生旅途的开始。

人是灵魂与躯体的结合,死是灵魂与躯体的分离,灵魂寻求新生活的开始。

因此,丧葬在人们看来是人生旅途转换的仪式。

此外,在我国被广泛信仰的佛教所信封的轮回转世说,更加坚定了中国人对死亡这一现象的认知。

在今天的太原,一般人为了能够完整的举行丧葬仪式,除了猝死的情况,一般都会把被确诊为无法医治的人带回家中。

在死者初终即弥留之际,死者一般呼气比吸气较长,人们认为这是死者死前要将阳气吐尽的表现。

在死者断气的瞬间,要有一位与死者生前亲近的人用新棉塞住其鼻孔和耳朵,以防七窍流血。

如果死者是因无法进食饥饿而亡的,还应托住其下巴使其嘴巴合住。

同时,死者的亲属应跪在床前大声号哭,家中房门上贴的“福”字和对联要全部扯掉,用白纸代替,以示生者的哀悼和悲痛。

这也是向邻里街坊公布丧事的一种方法。

于是,丧葬之礼开始。

死者咽气后,应马上设停尸床。

一般的停尸床是用门板来充当的,如果事情紧急没有,普通的木板也可以。

这一习俗有人说是怕死者背着炕到阴间过于沉重,也有人说是怕死者留恋家中温暖舒适的炕而灵魂无法安心上路。

其实从现实角度来看,这是对以后还要继续在此炕上生活休息的人心理上的一种照顾。

停放遗体时,死者的头应该朝南,并且要将其双脚绑住。

太原的讲究是一般要在家停放三天,有些地方例如清徐县和河北省也有停五天、七天之说。

其实,无论停尸时间多久,其目的都是为了等远在外地的亲戚朋友前来奔丧。

但是停尸的习俗最初的渊源并不在于此,它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社会常常出现的假死现象。

在古代社会,由于医学的落后,人们对有些类似于休克、晕厥等症状认识不清,因而统一认为是死亡现象。

因此常会有因难产而“死”的孕妇在棺中诞下婴儿而且母子平安的所谓死后复活的假死现象。

后来人们考虑到假死现象的存在,遂规定停尸几日以等待如果是假死的人的苏醒,并将此现象联系灵魂与躯体分离之说,解释为灵魂去肉体无法到达的地方办了点事情,随后返回使灵魂与躯体再结合。

这一想象在我国《倩女幽魂》、《白蛇传》等许多艺术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将死者放上停尸床前,应由死者子女为其沐浴、更衣,若死者为女性,还要为其化妆,这其实就是中国人信奉的灵魂转世的一大体现,目的就是为了让死者可以体面地踏上新的旅程,重新开始另一地的生活。

在停尸期间,家中所有可以反光的物件,例如电视机和电脑显示屏都应该用白纸遮盖住,讲究若光线照见死者,容易灵魂出窍。

因为人们认为,在死者还未入葬前,灵魂与躯体是还未分离的,周围的一切人与事,他都还是有感知的。

因此,要在其灵堂上为他放一个玻璃罐,称之为遗饭罐,照样供给一日三餐。

还有,期间不能让猫进家,据说这样容易诈尸。

灵堂正中应摆放死者生前的黑白照片,并且放一个砂锅,使砂锅中香火不断。

前来祭拜的人要到灵前为死者上香祭拜,同时孝子(若没有儿子的话即为长女)要同时磕头作为答谢。

然后客人去礼房上礼,意为为死者的丧事尽一份力。

之后,由主家发给一红布条系于腰间。

孝子要将死讯电话通知死者远房的亲戚,生前的朋友、同事,以及死者儿女的朋友、同事。

这里强调一点,按照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习俗,如果对方的父母去世时通知了你,而你在父母丧事时却未通知对方的话,这是瞧不起对方的表现,因此而结仇的事也数见不鲜。

死者的亲属要在肘部戴一个黑纱,孙子辈的亲属还要在黑纱上加一个红布条。

若死者为男性则戴在左臂,死者为女性的话就戴在右臂。

这其实是“孝服”的简化,避免“披麻戴孝”的繁琐。

近亲属要穿白色的鞋子,但不能完全穿入,而要将脚跟露在外面,意在说明因为逝者的离开给自己的悲痛太沉重而无暇提鞋。

停尸期间,孝子负责招待前来奔丧的亲朋好友,孝女则要呆在停尸的房间为死者守灵,为死者制作纸钱、元宝,供死者在阴间使用。

家门外或楼门外应摆放花圈,一方面悼念逝者,一方面也是公布死讯的一种方式。

以上仅为停尸期间的丧祭活动。

停尸日结束之后就是入葬,也称之为出殡。

出殡当天,所有亲朋好友都应到场,在全部为死者上完香磕完头之后,由孝子最好的朋友戴上白手套把死者从停尸床移到棺中即为入殓,并抬到灵车上。

孝子孝女应跪在灵车后大声哭号,随后由孝子将砂锅用力摔碎以示丧葬第一阶段的结束。

孝子(如果有多个儿子则为长子)一家坐在灵车上前往墓地,孝女做的车辆尾随。

孝子要沿途向车外挥洒纸钱,为的是请求路过的坟地的鬼魂放行,让死者通过,别将死者灵魂带走,有买路钱之意。

到了墓地,有墓地配有的火化场先进行火葬(如果死者是少数民族成员,则要到专门的少数民族园林,允许土葬。

例如太原就有回族墓地)。

入炉前会最后一次开棺让亲友见最后一面,通常这时会比较混乱,但讲究是生者的眼泪切勿滴到死者身上,这样会打扰死者安息。

之后盖棺入炉,亲友再次下跪送行。

现在的火化制度已经十分完善,通常由工作人员乘电梯带入火化室而亲友在大厅等待,不会见到火化的场面。

40分钟左右,放有死者骨灰的骨灰盒即由工作人员送出,然后由孙子手拿引魂幡引路,孝子手捧骨灰盒走在其次,将骨灰盒送至墓地。

引魂幡的用处在于引已经与躯体脱离的灵魂到墓地,以防止死者找不到路而成为孤魂野鬼,也意为防止“黑白无常”和其他孤魂野鬼将其带走。

经最后一次全体祭拜和上香后,由亲人将骨灰盒放入墓中。

墓有许多类,有的是土墓,有的是灵塔,大部分是称作“永安堂”一类的祠堂,意为希望逝者永远安息。

最后一次祭拜的同时,死者生前的一切东西,例如衣服、鞋子、花圈、大件纸钱、遗饭罐,以及为死者准备的纸制的童男童女、楼房、洗衣机、小轿车和电冰箱等,都要集中焚毁。

烧得越彻底越好,这意味着这些东西顺利地到达阴间,死者可以在阴间继续享受优质生活。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死者衣物在焚毁之前,应把衣服上的扣子等金属制品提前取下。

骨灰盒放入墓地后,如果是普通的祠堂,还要在格子前插一束花。

一般经济上较富裕的家庭会选择传统的土墓葬,条件更好一点的就放入佛塔中,越靠近塔尖越昂贵,因为人们认为那样离天就越近,更容易升天为仙。

最后,死者的家属会最后再进行一次小规模的祭拜,把小件纸钱和元宝烧掉,同时必不可少的是食物,为的是让死者过“奈何桥”的时候喂狗、喂鸡从而顺利通过。

还有的就直接让死者左手拿干粮右手执棒,意为狗来打狗,鸡来撵鸡。

当所有人都前往墓地祭奠时,家中应留一人把家中有关祭祀的东西全部清理干净。

至此,所有的丧祭仪礼基本完成。

最后就是大设宴席以酬谢前来帮忙和哀悼的亲朋好友。

主要的丧葬仪礼结束了,但多种祭奠活动还未结束。

讲究说,只有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死者的魂魄才会完全离开人世。

在此期间,死者因留恋或有放心不下的事情会返回家中,或入亲人梦中进行嘱咐。

因此,死后每逢七日仍要为死者设奠,即俗称的“做七”。

由于每七日一奠过于烦劳,因此太原现在只在“三七”“五七”“七七”这三天进行“做七”的活动。

到此,丧葬祭祀才真正结束。

此外的就是每年清明节的扫墓和鬼节的烧纸了。

死者去世后的三年内,孝子一家不得参加任何燕飨活动,更不得主动举办宴席,孝子百日内还要蓄须,以示悲痛,这也是对死者的尊重。

仅太原市的丧葬仪礼就可以长篇叙述如此之多,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有独特的讲究,这足以证明中国社会对人生仪礼尤其是对丧葬仪礼的重视。

中国社会独树一帜的农业文明最重视的就是农业生产经验,从崇经验引发的尊敬经验较丰富的长者的孝悌之义因而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

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正统思想—儒学,也把“孝”放在了其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位置。

所谓“亲亲”“尊尊”,“亲亲”父为首,最重视孝,百行孝为先。

从这一文化角度来看,浩大的丧葬仪礼就是“孝”的集中体现,甚至可以说,丧礼办的隆重与否是衡量子孙尽孝与否的重要标志。

古时有为父母守孝三年而不出家门的民俗,还有丧葬时披麻戴孝的“五服”之礼,宴席也较今日的长,还要唱戏、超渡等,十分繁琐。

人们之所以重视丧葬仪礼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相信命运之说,希望通过虔诚的祭拜和隆重的丧葬,求得祖宗的保佑,以荫及后代。

正像上文中已提到的,因为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不得不简化丧葬仪礼,守孝仅限于不宴饮,不是严格的不出仕;用不同的黑纱代替丧服以显示亲疏关系;“做七”也简化到三日;死讯的通知也由登门吊唁变成电话传达,加入了信息时代的色彩。

因乡村生活节奏较之城市略慢,交际圈较狭小,熟人社会的特点更明显些,所以繁琐的丧葬仪礼保存的也会略完整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