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教案总纲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工程材料》是机械及近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以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主线,重点介绍材料的本质,提出有关的理论和描述,说明材料结构是如何与其成分、加工工艺、性能以及行为相联系的。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和改性方法的基本知识。
通过对基础科学和知识的综合和运用,初步具备根据零件的服役条件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正确制定热处理工艺方法和妥善安排工艺路线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包含工程材料的分类及性能、材料的结构、材料制备的基本知识、二元相图及应用、材料的变形、钢的热处理、工业用钢、铸铁、有色金属、常用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的选用等11章。
纵观本课程所含内容可知,其内容较为庞杂。
具有三多的特点;即所谓内容头绪多、原理规律多(涉及原理、规律几十个)、概念定义多(名词、定义三百多个),由于该课程具有上述特点,加之有些微观结构看不见、摸不到,而且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因此,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工程材料”是以化学、物理、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和金工教学实习为基础的课程,在学习时应联系上述基础课程的有关内容,以加深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
同时本课程的基础,在今后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时,还应经常联系本书的有关内容,以便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对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汽车工程、测控技术、采矿工程专业的本科生。
五、教学指导思想:1.从材料应用的角度出发讲授《工程材料》,体现21世纪教学理念、教学改革精神和世界工程教育思想。
2.严格按《工程材料》教学大纲及《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注意课程内容的准确定位和整体优化。
3.开设的实验及课堂讨论应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
六、教学重点:1.典型金属的晶体结构;2.晶体缺陷;3.二元相图;4.铁碳相图及其应用;5.塑性变形与再结晶;6.钢的热处理;7.工业用钢。
七、教学难点:1.典型金属的晶体结构;2.晶体缺陷;3.二元相图;4.铁碳相图的分析与应用;5.塑性变形机理与再结晶机制;6.钢的热处理。
八、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归纳类比法、教学模型、电化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
2.改革实验内容及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电视、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正确处理《工程材料》与基础课、专业课的关系:即利用基础课所学过的知识来讲授《工程材料》,结合专业特点讲授《工程材料》。
九、学时分配:1.讲课:36学时2.实验:18学时总学时:54学时十、教学过程(见讲义):主要包括:1.后次复习前次概念;2.本次讲授内容的引入;3.新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4.小结;5.思考作业题。
十一、实验内容1.材料密度的测定2学时2.材料电阻温度系数测定2学时3.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2学时4.铁碳合金非平衡组织观察2学时5.综合实验:钢的热处理2学时6.综合实验:xx相试样的制备2学时7.综合实验:显微摄影2学时8.综合实验:暗室技术2学时9.常用材料组织观察2学时十一、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工程材料》刘天模、徐幸梓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机械工程材料》王焕庭、李矛华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工程材料的分类及性能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在力学、电学和热学等方面的性能和特征,为以后各章中研究结构与性能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1.机械制造与材料;2.材料的分类3.材料的性能。
三、学时安排:4学时四、教学重点:1.材料的分类;2.材料的性能。
五、教学难点:材料的性能。
六、教学过程:(见讲稿)七、思考作业题:1.一铜棒的最大拉应力为70MPa,若要承受2000kg的载荷,它的直径是多少?2.有一钢棒在无塑性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11800kg,问它的强度是多少。
3.1根2米长的黄铜棒温度升高80℃,要使该棒有同样的伸长,问需要作用多少力?4.一根焊接钢轨在35℃时铺设并固定,因此不能发生收缩。
问当温度下降到9℃时,钢轨内产生的应力有多大?5.零件设计时,选取σ0.2(σS)还是选取σb,应以什么情况为依据?6.δ与ψ这两个指标,哪个能更准确地表达材料的塑性?7.常用的测量硬度的方法有几种?其应用范围如何?8.有一碳钢制支架刚性不足,有人要用热处理强化方法;有人要另选合金钢;有人要改变零件的截面形状来解决。
哪种方法合理?为什么?9.举例说明机器设备选材中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工艺性能的重要性。
第二章材料的结构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固体材料的结构特点、性能特点,建立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1.材料的结合方式;2.金属材料的结构;3.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点;4.陶瓷材料的结构特点。
三、学时安排:4学时四、教学重点:1.典型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2.晶体缺陷及其对性能的影响;3.合金相结构;4.高分子材料及陶瓷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特点。
五、教学难点:1.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2.各类缺陷对结构及性能的影响;4.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的结构特点。
六、教学过程:(见讲稿)七、思考作业题:1.三大固体材料的键性如何?2.金属的特性是什么?3.纯金属的晶体结构有几种类型?4.合金相结构有几种?都是什么?5.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是什么?6.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特点是什么?7.陶瓷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特点是什么?8.试说明一个面心立方等于一个体心正方结构。
9.合金相VC、Fe3C、CuZn、ZrFe2属于何种类型,并指出其结构特点。
第三章材料制备的基本知识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陶瓷材料的成形与烧结工艺。
二、主要内容:1.结晶过程;3.陶瓷材料的制备过程;三、学时安排:4学时四、教学重点:1.结晶的基本过程;2.合金的结晶;3.金属铸锭的凝固;4.聚合物的合成。
五、教学难点:1.结晶的规律;2.合金的结晶。
六、教学过程:(见讲稿)七、思考作业题:1.液态金属结构与固态金属结构有何区别,试述小体积液态纯金属结晶过程。
2.细化铸件晶粒的途径有那些?为什么?3.液态金属结晶时需要过冷,那么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4.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结晶过程是怎样进行的?5.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为什么金属结晶一定要有过冷度?它对晶粒大小有何影响?6.如果其它条件相同,试比较在下列条件下,铸件晶粒的大小:(1)砂型铸造与金属铸造;(2)厚壁铸件与薄壁铸件;(3)加变质剂与不加变质剂;(4)浇注时振动与不振动。
7.凝固与结晶是不是一回事?影响凝固的因素有哪些?8.晶粒度等级N是由关系式m=2N+2来确定的,试计算晶粒度为7级时,晶粒的实际的平均直径是多少?9.聚合物的加成聚合反应与逐步聚合反应有何区别?10.陶瓷烧结时为什么会产生收缩现象?11.试比较陶瓷粘滞成型与烧结工艺之间的区别。
第四章二元相图及应用一、教学目的及其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们掌握二元相图的基本类型、分析和使用,掌握铁碳合金的基本知识及铁碳相图的应用。
二、主要内容1.二元相图的建立;2.二元相图的基本类型及应用;3.相图与合金性能之间的关系;4.铁碳合金相图。
三、学时安排:6学时四、教学重点:1.二元相图的基本类型及应用;2.铁碳合金相图的分析和应用。
五、教学难点:1.二元相图的基本类型及应用;2.铁碳合金相图的分析和应用。
六、教学过程:(见讲稿)七、思考作业题:1.二元相图有那些最基本的类型?何为匀晶转变、共晶转变、包晶转变、共析转变。
2.何为“杠杆定律”?“杠杆定律”的应用范围及用途。
3.简述枝晶偏析形成过程和消除方法。
4.何谓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请举例说明之。
5.一个二元共晶反应如下:L(WB=75%)α(WB=15%)+β(WB=95%)(1)WB =50%的合金完全凝固时初晶α与共晶(α+β)的重量百分数,以及共晶体中α相与β相的重量百分数;(2)若已知显微组织中β初晶与(α+β)共晶各占一半,求该合金的成分。
6.铁碳合金有那些基本相?从组织反应的角度看,纯铁、钢、铸铁有何区别?7.纯铁的三个同素异构体是什么?晶体结构如何?8.α-Fe和铁素体有何区别?γ-Fe和奥氏体有何区别?9.从组织的角度看,渗碳体有哪几种基本的形态?10.按含碳量可将铁碳合金分为那几类?它们的力学性能随含碳量的增加有何变化规律?11.分析0.45%C,1.2%C和2.3%C的铁碳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计算室温下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及两相相对量。
12.根据显微组织分析,一灰口铁内石墨的体积占12%,铁素体的体积占88%,试求该合金的碳含量。
13.分析含碳量为0.2%、0.6%、0.77%的铁碳合金从液态缓冷至室温时的结晶过程和室温组织,分别计算含碳量为0.2%的铁碳合金在室温下相的相对量和组织相对量。
第五章材料的变形一、教学目的及其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们掌握固体材料变形的基本方式、塑性变形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金属及合金强化,掌握变形金属的加热转变、回复与再结晶,掌握高分子材料和陶瓷材料的变形特点。
二、主要内容1.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2.高分子材料的变形;3.陶瓷材料的变形特点。
三、学时安排:4学时四、教学重点:1.塑性变形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2.回复与再结晶;3.高分子材料的变形特点。
五、教学难点:1.塑性变形的机理;2.回复与再结晶;3.热塑性塑料与热固性塑料的变形。
六、教学过程:(见讲稿)七、思考作业题:1.金属材料冷塑性变形时,主要的变形方式有那些?2.滑移与孪生有何异同?3.何为滑移带与滑移线?何为交滑移与多滑移?4.冷塑变对金属及合金的组织性能有何影响?5.何谓形变织构?如何表示板织构与丝织构?一旦产生织构,性能上有何变化?6.用位错理论解释金属及合金形变强化。
7.热固性塑料在拉伸和压缩变形时,有何不同?8.将一根长20m,直径14mm铝棒,通过12.7mm的模具拉拔,求:(1)这根棒材拉拔后的尺寸;(2)这根棒材承受的工程应变与真应变。
9.试用多晶体塑变理论解释,室温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强度越高。
10.从金属学的角度如何区分冷加工与热加工?热加工金属的软化机制有几种?11.加聚反应与缩聚反应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第六章钢的热处理一、教学目的及其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热处理的基本概念,掌握钢的加热转变和冷却转变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掌握并了解钢的常用热处理工艺,并能够应用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进行热处理工艺分析。
二、主要内容1.热处理基本概念;2.钢的加热与冷却转变;3.钢的热处理状态图及其应用;4.常用热处理工艺;5.特殊热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