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李晓风-高中历史必修一培训讲稿

人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李晓风-高中历史必修一培训讲稿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岳 麓 版 人 教 版 7-25两极对峙格局的形 8-25两极世界的形成 成 7-26世界多极化趋势 8-26世界多极化趋势的 出现 7-28跨世纪得得世界格 8-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 局 局
一、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二、中央集权与分裂割据
三、专制君主与官僚系统
) 中 朝 官 决 策 ( )
侍从近臣 侍中、议郎、中大夫等
三、专制君主与官僚系统 1.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2.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 3.魏晋南北朝三省的雏形
三、专制君主与官僚系统 1.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2.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 3.魏晋南北朝三省的雏形 4.唐宋分散相权的措施
机构或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职务 职权范 围 行政
●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 采取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 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掌控军权的措施 剥夺禁军将领和节度使军权 调兵权:枢密院 军 事 措 施 分散军权 统领权 指挥权:临时委任 更戍法
■ ■ ■
侍侍殿 卫卫前 亲亲都 军军指 步马挥 军军使 都都司 指指 挥挥 使使 司司
节度使即军队 统帅
二、中央集权与分裂割据 1.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2.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 3.隋唐大一统和军阀割据 4.地方割据问题的基本解决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 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 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 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 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血 缘关系和亲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后 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 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它的政治、 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 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 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 的基本方式。这种制度体系,以西周最为典型。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封邦建国→ 中央集权
世卿世禄→职业官僚
贵族制度→官僚制度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
依据 血缘
郡县制 地域 无封地,只给俸禄 权利不可世袭 皇帝任命,听命中央 直接有效管理,巩固 中央集权
授土授民 权力 权力世袭 很大独立性 影响 易形成割据
二、中央集权与分裂割据
宗 法 制:制度体系的核心
分 封 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世卿世禄制: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一、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 2.分封制和宗法制
同姓诸侯 (受封的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 分 略要地) 封 对 功臣、姻亲 象 异姓诸侯 先代贵族(旧属国,殷商旧族等)
西 周 的 封 国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变法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 目的 制度 1.采用科层形式分配权力、责任和资 源 官 2.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文书 僚 档案 制 3.择优录用具备专门训练者,支付俸 度 禄,根据能力、功绩和年资升迁或罢 免
一、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 2.分封制和宗法制 3.旧制度解体和变法运动 4.中央集权制和官僚制的建立
二、中央集权与分裂割据 1.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2.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 3.隋唐大一统和军阀割据 4.地方割据问题的基本解决 5.元朝和明朝控制地方政府的措施
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91) 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 行政区,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 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 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 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 文化认同感。
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 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 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 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 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郡县制取代分 封制,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 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 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 僚取代世袭领主,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二、中央集权与分裂割据 1.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二、中央集权与分裂割据 1.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2.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
二、中央集权与分裂割据 1.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2.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 3.隋唐大一统和藩镇割据
唐朝后期藩镇节度使的权力
行 政 财 政 军 政
任免官吏和选 择继承人
独立掌握本地 税收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岳 麓 版 7-26新中国外交 人 教 版 7-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7-24开创外交新局面
6.古代希腊落马政治制度 岳 麓 版 人 教 版 2-5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 2-5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邦制度 2-6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2-6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2-7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王玉祥《明朝简史》
三、专制君主与官僚系统
三、专制君主与官僚系统 1.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三、专制君主与官僚系统 1.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2.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
外 朝 官 执 行
三公九卿等
(
皇 帝
大将军(相当于丞相) 亲卫武将 重号将军(相当于三公) 杂号将军(相当于九卿) 尚 书 台 尚书令或中书令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明朝建国以后,在各省‚臵左、右布政使各 一人,掌管民政、财政。同时设提刑按察使司, 臵按察使一人,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臵都 指挥史一人,掌管军政。都、布、按并称‘三 司’。三司官只有官秩品级的差别,不相统属, 分别隶属于朝廷。通过这样的改臵,原来无所不 辖的行省,变成了军、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格局,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地方长官事权专擅‛。
◇地区: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 ◇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 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经济上:交纳贡赋 ◇权利: 世袭领有封土,在封土内再分封, 高度自主的行政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等)
天 子
天 子
嫡长子
嫡系余子、 庶子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 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嫡 长 子 继 承 制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
三、专制君主与官僚系统 1.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2.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 3.魏晋南北朝三省的雏形 4.唐宋分散相权的措施 5.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Hale Waihona Puke 明代以前 皇帝 宰相 六部等机构
洪武时期 皇帝
仁宣以后 皇帝
(司礼监 内阁)
六部
六部
宰 官 阶 高

内阁首辅 低 无法定的下属 机构 皇帝的信任和 支持 皇帝的顾问和 侍从人员
大宗 (宗主)
天子
小宗 (大宗)
诸侯
卿大夫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嫡长子继承制
士 庶人
一、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 2.分封制和宗法制 3.旧制度解体和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经 济:土地公有(井田制)→土地私有 ●政治格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并·县制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职官僚 ●社 会:世袭→流动 ●学 术:贵族→民间(百家争鸣)
军机大臣的职掌可综合为 6个方面: ①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与官员上报之 奏报文书的处理。 ②凡国家之施政方略、军事谋略以及官员的重 要陈奏意见,皇帝批交军机大臣议,提出处理意见, 奏报皇帝裁夺。 ③某些重大案件,皇帝专交军机大臣审理定拟, 或会同三法司审拟。 ④文武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开列应补人 员名单,呈皇帝择用。遇科考,亦由军机大臣开列 主考、总裁官名单及考试题目,请皇帝选用。 ⑤军机大臣常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 ⑥军机大臣可奉皇帝之命,以“钦差”的身分, 往各地检查或处理政务。
下属机构 权力来源


系统、完备, 隶属关系明确 王朝的官僚制 度所赋予 法定的最高行 政官员
曾经在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 叶向高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 曹之执掌,终以贾祸。
——叶向高《纶扉奏稿》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时废止, 内阁只是办理例行事务,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 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 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在形式 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无专官,军机 大臣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 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无品级、无俸禄。军机大 臣之任命,无制度可循,完全出于皇帝的意志。军 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 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军机 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枢密院 军政
三司 财政
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前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 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是致民情不达,寻至 大乱,深可为戒。
—余汝楫《礼部志稿》
元中书省权大,‚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 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宣政诸院许自言其 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 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岳 麓 版 4-13太平天国运动 4-15辛亥革命 4-16五四爱国运动
人 教 版 4-11太平天国运动 4-13辛亥革命 4-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崛起 5-20新民主主义革命与 4-15国共十年对峙 中国共产党 4-17解放战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