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代专利导航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专利导航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

内容提要:当前,专利导航已进入国家宏观政策及规划的决策视野,应用价值巨大,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持续提高。

审视已开展的专利导航项目实践发现,过于注重操作规范,对理论机理的丰富和发展不足,导致现有专利导航项目实施中存在若干具有共性的盲区或误区,亟待对专利导航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等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度思考。

在澄清专利导航基本概念、内涵和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区域规划类、产业规划类和创新主体类等主要类型专利导航的工作基本流程和实务操作要点,为项目实施方有的放矢地开展专利导航实践提供行动指南和理论支撑。

未来,应加快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系统化的专利导航工作架构,适时丰富和完善基础理论和导航理念,优化工作机制,加强专利导航机制与创新决策机制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专利导航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为我国产业真正走出一条自主可控的创新发展之路提供保障。

关键词:专利导航理论构建作用机理工作流程实践路径引言专利导航理论自2013年初创立至今,在短短八年的产业技术创新实践中展现了巨大的应用价值。

八年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积极推动下,专利导航工作及其理念逐步嵌入我国产业和技术创新的实践中,不仅被企业和科研院所肯定和认同,而且被地方各级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所接受。

正是基于其蓬勃的生命力、广泛的适用性、强大的实证力和独特的应用价值,专利导航日益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

可以预见,已经嵌入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实践的专利导航必将在中国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恢弘实践中尽显锋芒。

为此,站在新时代深化中国创新发展的新起点上,重新理性审视和思考专利导航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演进,研磨其锋,砥砺其芒,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一、专利导航的实施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自专利导航在我国诞生以来,其推广应用的总体路径基本上属于“自上而下”的实施推进模式。

这一方面与我国广大企业及科研院所对于专利数据信息的深度利用普遍缺乏认识和基础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以来“植入——自上而下推广——渐进自我发展”模式的延续和再现。

政府有关部门对专利导航的推广实施主要从公共政策和实务操作两个层面进行。

在公共政策层面,专利导航可谓国家知识产权局八年来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013年至今,每年均有纳入了专利导航推进举措的相关政策规划制定发布;近年来,专利导航工作日益受到国务院的关注,尤其是在2020年1月,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第三批支持创新的改革举措面向全国推广。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专利导航对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公共政策层面,我国对专利导航自上而下推广力度和广度不断加大。

2013年至2014年,政府有关公共政策对专利导航的着力重点在于推动专利导航工作的试点探索。

2013年3月,专利导航首次被列入年度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要求选择若干重点产业开展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和专利布局的试点。

彼时专利导航才刚诞生,进行试点意在探索专利导航的实操方法,求证专利导航是否具备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的价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时的专利导航尚属一项全新的事物,及时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支持,充分体现了决策者前瞻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

2014年4月,专利导航继续被列入当年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计划要求加快实施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探索建立专利分析与产业运行决策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这一举措的意图,一方面在于强化知识产权政策与产业、区域政策的衔接,另一方面在于促使专利导航通过试点工程的实施,得到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2015年至2016年,政府有关公共政策对专利导航的着力重点在于推动建立专利导航工作机制。

2015年1月多部门联合发布的《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要求建立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以促进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进一步明确要求,要积极探索在国家重大规划、地方区域规划、产业专项规划等制定过程中引入专利导航工作机制。

这表明,专利导航在经过两年的试点探索后,相关政府部门对专利导航的应用价值给予了肯定,初步形成了将专利导航应用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乃至国家重大规划制定工作的理论自信。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2015年12月,专利导航首次被纳入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翌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进一步要求推动建立和完善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这表明,专利导航工作不仅开始成为中央政府通盘部署中可供选择的政策举措,而且已开始成为中央政府层面积极推动实施的政策举措。

2017年至2019年间,政府有关公共政策开始将专利导航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点举措,并积极引导构建专利导航工作体系。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7年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推进计划》将深入开展专利导航作为专利引领产业升级的重点举措予以部署,并引导搭建专利导航工作体系。

《2017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要求构建专利导航工作体系,并将专利导航作为强化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和专利创造运用的具体举措。

2018年推进计划则强调完善专利导航业务指导和项目评价、开展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总结评估。

可见,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专利导航工作的体系化建设。

2020年起,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第三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为标志,专利导航实质性地跳出了知识产权圈,不再仅仅单纯地服务于知识产权自身的事业发展。

在前述文件中,国务院办公厅将以产业数据、专利数据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专利导航决策机制作为支持创新的第三批20项改革举措之一,面向全国或8个改革试验区推广,以促进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科技部以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委分别于今年2月、3月发布的政策文件,要求在高等学校、中央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等工作中纳入了专利导航的内容和要求。

这充分表明,专利导航得到更多部门的认可和接纳,其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已经有了长足的提高。

可以预见,未来,专利导航必将对中国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二)各级政府积极部署推进专利导航项目实施实务操作层面,我国积极探索普及和推广专利导航项目及工作规范,对专利导航自上而下推广力度和广度不断加大。

自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专利导航工作以来,在原专利管理司和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的推动下,我国已经围绕专利导航工作建立起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统筹协调、引导规范,省市级知识产权局推广带动、具体实施的项目实施联动工作机制。

依据各年度相关政策文件对专利导航工作的部署,国家知识产权局各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探索普及和推广专利导航项目及工作规范,全方位推进专利导航融入产业、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原专利管理司积极总结专利导航项目实践经验,以拓展专利导航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2015年7月、2016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发布了《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项目实施导则(暂行)》《企业经营类专利导航项目实施导则(暂行)》,为开展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和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提供基础规范和方法指导。

原保护协调司组织编制形成《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导向目录:理论、方法与应用》《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管理办法》等区域布局指导书籍和应用工具,构建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推进指导体系。

2017年,为进一步深入实施专利导航试点工程、大力推广实施专利导航项目,满足产业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原专利管理司推广设立了一批高校、企业和区域范围的国家专利导航项目研究和推广中心,以此为工作节点,探索完善专利导航工作机制、加强专利导航理论和实务研究、推动专利导航项目推广与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有效衔接、加大专利导航专业化人才培养力度等。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重新组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除承担原有的产业、企业领域专利导航以外,还整合了原保护协调司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和区域布局等相关工作,实现了专利导航工作中区域、产业、企业各层面对象的集中统一管理。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省级知识产权局的推广带动下,专利导航的项目实践日益丰富。

2013年、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分两批批复确立8个和9个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组织开展专利导航试点验收,设计并开发面向各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的专利导航服务平台,构建知识产权导航的实施和示范载体。

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在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考核中,明确提出对专利导航项目的实施要求,并针对产业发展实验区、协同运用试点单位、专利运营试点企业分类开展专项总结。

此外,还在每年已完成的备案项目中遴选一批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示范项目,不仅大力宣传,而且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累计在17个园区、13个行业协会和115家企业实施了专利导航项目323个,实现对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全覆盖。

(三)我国专利导航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专利导航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逐渐进入国家宏观政策及规划的决策视野,社会关注度空前提升。

但重新审视其项目实践状况后,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公共政策还是实务操作层面的专利导航均过于注重操作规范,对理论机理的丰富和发展不足,导致一些项目管理方和实施方尚未对专利导航形成全面、深入、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仅仅知道要做哪些操作,但对于为什么要做这些操作,其意图、作用和操作关键是什么等问题,知之不多,知之不全,知之不深。

其结果往往是相关项目做成“夹生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航项目成果有其形、无其魂,未能有效体现和彰显专利导航的精神和价值,导致有关方面和企业认为专利导航成果不接地,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对专利导航工作形成误解,甚至产生质疑。

在专利导航的具体实施上,一些承担专利导航项目的实施者则往往存在若干具有共性的盲区或误区。

1.简单将专利导航等同于专利分析一些专利导航项目实施者认为,专利导航和专利分析是一回事,不过是穿了一个“马甲”而已,没有必要研究把握专利导航的特点及其与专利分析的区别。

诚然,专利导航离不开各种专利分析模块的支持,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可以把专利导航与专利分析简单等同。

简单等同只能导致“新瓶装旧酒”,以传统的专利分析来试图解决专利导航要解决的问题,难免力有不及。

2.简单套用专利导航实施导则和分析模型,未根据专利导航对象的实际来进行针对性设计和分析专利导航实施导则和分析模型制定发布的原意是对专利导航的实施操作进行相对标准化的规范,以保证专利导航项目总体上能够达到基本的质量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