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寓言故事文言文练习
(一)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
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
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长:当首领。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子.无敢食我也()
(3)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4)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2. 读出最后一句话中的两处停顿,用“/”标在句子中。
(2分)
3. 从这则寓言课概括处的一格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3分) 4.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二)画蛇添足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④
为蛇,先成者饮酒。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
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祀叫做“祠”。
②舍人:
战国和秦汉时期,王公贵族的门客称舍人。
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④画地:在地上作画。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引酒且.饮之 (将要)
B.数人饮之不足.( 够 )
C.我能为之.足 ( 的 )
D.终亡.其酒(丢失)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一人饮之有余.()(2)乃左手持.卮()
(3)我能为.之足()(4)遂.饮其酒()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4. 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
(三)黔驴技穷
【唐】柳宗元
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②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
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③,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
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④大阚⑤,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qián):现四川贵州。
②慭(yìn)慭然:惊恐疑惑、小心谨慎的样子。
③
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④跳踉(liáng):跳跃。
⑤阚(hǎn):怒吼。
1. 解释带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好.事者()②蔽林间窥.之()
③虎大骇.()④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 联系上下文,说说“技止此耳”中“此”指的是什么?(1分)
3. 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4. 这则故事可用成语来概括,该成语的意思是(2分)
(四)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盾之坚.()(2)吾矛之利.()
(3)或.曰()(4)弗能应.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2分)
5. 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2分)
6. 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五)鹬蚌相争
蚌方①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②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注释】①方:正在。
②拑(qián):同“钳”,把东西夹住。
1. 用“/ ”给下列句子断句。
(2分)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蚌方出曝.()(2)蚌合而拑其喙.()
(3)两者不肯相舍.()(4)渔者得而并禽.之()
3.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 蚌合而.拑其喙渔者得而.并禽之
B.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C. 而鹬啄其.肉其.人弗能应也
4.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5.读读下面这句话,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抄写在横线上。
(2分)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
肉。
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
6. 鹬蚌相争的结果是(用古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
理是。
(4分)
(六)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
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②之曰:“与若芧③,朝三而暮四,足乎?”众
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①狙公:养猴子的人。
②诳:欺骗。
③芧: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1.解释加点字词(5分)
①解.狙之意()②得.公之心()
③损.其家口()④充.狙之欲.()()
⑤俄而匮.焉()⑥将限.其食()
⑦足.乎()⑧与若
..芧()()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4分)
①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这则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七)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
忘持度。
”反而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
自信也。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分)
(1)郑人买履.()(2)宁.信度()(3)度.其足()(4)忘持度.()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
(1)置之其坐.()(2)吾忘持.度()
(3)反.而取之()(4)及反,市罢.()
3.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宁信度,无自信也。
4.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时间意识,不能耽误时间。
B. 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信,否则一事无成。
C. 告诉我们遇事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D. 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不要丢三落四。
5. 请你至少写出2个带“履”的成语。
(八)掩耳盗铃
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①毁之,钟况然②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注释】①椎:槌子②况(huàn g)然:形容钟声很大。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4分)
(1)欲负.而走()(2)恐.人闻之()
(3)而夺.己也()(4)遽.掩其耳()
2.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2)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2分)
4. 成语就出自本故事,请你写出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成语。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