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

-职部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
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
《魏风· 硕鼠》
返回本章目录
不素食兮。《魏风· 伐檀》
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
《关雎》四章:采、友 《芣苡》一章:苡、采、苡、有 《葛藟》二章:涘、母、母、有 《將仲子》一章:子、里、杞、母 《氓》一章:蚩、丝、丝、谋、淇、丘、期、媒、 期 《风雨》三章:晦、已、子、喜 《载驰》四章:子、尤、思、之 《泉水》一章:淇、思、姬、谋
十七篠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去 声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箇
入 声
九屑
六麻
七阳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二禡
二十三漾 十药
八庚
二十三梗
二十四敬
十一陌
返回本章目录
平水韵韵目-4 平 声
九青
十蒸
上 声
二十四迥
去 声
二十五径
入 声
十二锡
十三职
十一尤
十二侵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十四缉
十三覃
韵、韵部、韵目 韵,不管有没有韵头或韵头是否相 同,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算同韵。 如 “ 东、董、送、屋 ” 为四个韵。 所有同韵的字汇成一个部类,就叫 做韵部。 从各韵部中选取一个代表字作为该 韵部的标目,这个代表字叫做韵目。
返回本章目录
字母、三十六字母
【字母】
声类的代表字叫字母。传统音韵学归纳了 声类之后,便从同一声类的字中找出一个作为 这一声类的名称,如:帮、透、泥等。它们分 别代表着一个声母类别,习惯称之为字母。
返回本章目录
甫傅缚 -非纽
帮纽 圃
-帮纽
-敷纽
滂纽-- 敷 并纽 辅
捕哺蒲 -并纽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2 上古声纽 中古声纽 同谐 “方”声的 字,上古 属帮系, 中古则分 属帮、非 二系。
返回本章目录
帮纽 滂纽 并纽
方放坊 --非纽
榜谤 --帮纽 --滂纽 --敷纽 --并纽

芳访 旁 房
唇齿音 音 轻唇 舌尖中音 舌 舌头 舌面前音 音 舌上 舌尖前音 齿 齿头





端 知 精 心 照 审

透 彻 清 穿

定 澄 从 邪 床 禅

泥 娘
舌面前音 音 正齿
返回本章目录
三十六字母-2
发音方法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特 征
不送气不带音 送气不带 带音的塞 带音的鼻
发音部位
今名 旧名
返回本章目录
叶音法-2
“ 叶音说” 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 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叶 音 说”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为
了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对
古 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古韵是发展 明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彻底推翻了 变化的。 “叶音说”,第一个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字


五质
六术 七栉
二十文
二十一欣 二十二元
十八吻
十九隐 二十阮
二十三问
二十四焮 二十五愿
八物
九迄 十月
二十三魂
二十四痕 二十五寒
二十一混
二十二很 二十三旱
二十六慁
二十七恨 二十八翰
十一没
十二曷
二十六桓
二十四缓
二十九换
十三末
返回本章目录
广韵韵目-4 平 声
二十七删
上 声
二十五潸
去 声
三 十 谏


十四黠
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发展比较音论,使古韵研究
返回本章目录
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
求之不得, 坎坎伐辐兮,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 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 适彼乐国。
寤寐思服。 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优哉游哉, 不稼不穑, 辗转反侧。 胡取禾三百亿兮?
《周南· 关雎》 不狩不猎,
返回本章目录
端知 透彻 定澄 泥娘 章照三 昌穿三 船床三 帮非 滂敷 并奉 明微 精 清 从 庄照二 初穿二 崇床二 晓 匣喻三
禅 邪
喉音 影 半舌音 半齿音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1 发明者 重要学说 说 明
上古语音系统中不存在 非、敷、奉、微一组声母, 古无轻唇音 它们包含在帮、滂、并、明 之中。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3
方-彷旁
门-闻问
非-辈排徘
奉-棒捧 反-板版阪
逢-蓬篷
分-盆
上古声母 普通话声母
分-扮颁
亡-忙盲茫
b p
f
m
u
返回本章目录
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者-都睹 周-凋调 卓-悼掉 兆-桃逃
失-趺迭 寿-涛祷
冬-终
竹-笃
真-颠填
登-澄橙
堂-瞠
返回本章目录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韵 腹
舒 类
促 类
返回本章目录
注:入声韵必须有塞音韵尾,入声调却不一定。
五音、七音
唇音
【五音】
音韵学家
舌音
齿音
依据发音部位
划分的声母类
牙音
喉音 半舌音
七音
(宋元时 分出)
别。包括 —
半齿音
返回本章目录
清与浊
清声
按照声
母的发
发音时不 带音的辅 音
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 面的材料 1.《切韵》系统。 2.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 的用韵。 3.形声偏旁。
叶音法-1
燕燕于飞,
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诗经· 燕燕》
朱熹:叶尼心反
(音ní n)
叶,音xié ,同 “协”,和谐的意思。
【三十六字母】
传统音韵学沿用最久的一套声类标目。宋 人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益而成。三十六 字母大致可以代表唐末宋初的汉语声母系统。
返回本章目录
字音分析
字 音 韵 调
韵 尾 平 仄
上 去 入
开 合 四 呼 四 阴 阳 入 声 声 声 等 韵 韵 韵

七 音
发 音 部 位
清 浊
发 音 方 法
韵 头
入 声
一屋 二沃 三烛 四觉
返回本章目录
广韵韵目-2
平 声
十二齐


去 声
十二霁 十三祭 十四泰
入 声
十一荠
十三佳
十四皆 十五灰 十六咍
十二蟹
十三骇 十四贿 十五海
十五卦
十六怪 十七夬 十八队 十九代
二十废
返回本章目录
广韵韵目-3 平 声
十七真 十八谆 十九臻
上 声
十六轸 十七准
去 声
二十一震 二十二稕
舌根音 牙
(零声母)
的塞音、擦音 音的塞音 和塞擦音 和塞擦音
音、擦音 音、边音
和塞擦音 和半元音



影 晓




舌根音
舌面中音
(半元音)

喻 半舌音 半齿音 来 日
返回本章目录
舌尖中音 舌面前音
中古汉语声调系统
《南齐书·陆厥传》载: 汝南周颙,善识 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 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 体”。 《梁书.沈约传》说: “约撰《四声谱》, 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 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 问周舍曰:‘何谓四声’ 舍曰:‘天子圣哲’ 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较的基础,是研究近代音与中古音对应规律的重要资料。
返回本章目录
广韵-2
《广韵》的体例:以四声为经,以韵类为纬。
返回本章目录
广韵韵目-1 平 声
一东 二冬 三钟 四江 五支 六脂 七之 八微 九鱼 十虞 十一模
上 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旨 六止 七尾 八语 九麌 十姥
去 声
一送 二宋 三用 四绛 五寘 六至 七志 八未 九御 十遇 十一暮
钱大昕
古无舌上音
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 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 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 (端、透、定)之中。 中古的娘、日一纽,在上 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都 归泥母。
返回本章目录
娘日归泥
章炳麟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1 上古声纽 中古声纽 同谐 “甫”声的 字,上古 属帮系, 中古则分 属帮、非 二系。
五十五艳
五十六木忝 五十七陷 五十八鉴 五十九釅
二十九叶
三 十 帖 三十一洽 三十二狎 三十三业
二十九凡
五十五范
六 十 梵
三十四乏
返回本章目录
平水韵韵目-1 平 声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上 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去 声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寘 五未
入 声
一屋
二沃 三觉
六鱼
七虞
六语
七麌
六御
七遇
平 声 平 道 莫 低 昂
返中古汉语语音
空海《文镜秘府论四聲論》中說:“昔周 孔所以不論四聲者,正以春為陽中,德澤 不偏,即平聲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熾 如火,即上聲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 離本,即去聲之象;冬,天地閉藏,萬物 盡收,即入聲之象。”
音韵学的术语介绍
音韵学有很多专门的术语,学习汉语史会遇 到它们,这里我们只简单介绍一下,不作仔 细的分析.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可以找书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