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51410《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汉语史是汉语从古至今发展变化的历史,是关于汉语历史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汉语史的研究对象以及分期,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
学习和研究汉语史,意在弄清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探索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本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讲授一学期。
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有助于解决中国古代历史、哲学、语言学等学科中存在的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若干实际问题;由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是建立在汉语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学习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和研究汉语史对理解现代汉语方言尤为重要,方言之间的语音、词汇、语法差异可以通过汉语史上的规律得到解释;汉语史对于普通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很有意义,因为普通语言学是在总结各种具体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了解汉语发展的规律就有了进一步认识普通语言学规律的基础和材料。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习者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个初步的了解,掌握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分期以及研究汉语史的依据和方法,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把握汉语在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主线,引导学习者发现并解释汉语发展和演变中的现象和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以便将来能继续学习和研究有关内容。
五、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汉语史的任务和研究意义。
(2)理解:研究汉语史的原则、依据和方法。
(3)掌握:汉语史的研究对象;汉语史的分期。
【学时分配】2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1.5学时,讨论0.5学时。
【课外学习指导的要求】1.课外阅读资料要求学生课外阅读3种以上文献。
以下文献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2)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齐冲天.汉语史简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2.作业与思考题以下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汉语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学习和研究汉语史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3)关于汉语史的分期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4)研究汉语史要遵循哪些原则?说说你对每个原则的理解。
(5)哪些材料可以作为建立汉语史的依据?请举例说明。
(6)研究汉语史的主要方法是什么?什么是历史比较法?用来研究汉语史有什么不足?【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汉语史的分期。
(2)难点:研究汉语史的依据。
【授课内容】第一节汉语史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意义1.研究对象:汉语发展、变化的历史。
2.任务:(1)描写汉语历史演变的各种现象;(2)解释这些演变的原因;(3)总结汉语历史演变的特点和规律;(4)预测汉语发展的方向,以指导现代汉语的使用和各种规范的制定。
3.研究意义:(1)从大的方面说,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2)从与现代汉语和方言的关系说,研究汉语史有助于深入了解现代汉语和现代方言;(3)从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说,研究汉语史有助于普通语言学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
第二节研究汉语史的原则、依据和方法1.原则:(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3)重视语言内部各要素的联系;(4)认清语言发展的方向。
2.依据:(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2)汉字的形体结构;(3)前人的研究成果;(4)现代方言口语;(5)借词和亲属语言。
3.方法:基本方法是比较法,还有其他方法:历史比较法、归纳法、统计法、实证法、探源法、推论法。
第三节汉语史的分期1.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不同观点2.本课程采用的分期:(1)上古期——即商、周、秦、两汉时期;(2)中古期——即六朝、隋、唐、宋时期;(3)近代期——即元、明、清时期;(4)现代期——“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授课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辅以讨论式。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二章汉语语音史【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上古声母的研究;上古声母、韵母、声调到中古的发展规律。
(2)理解:中古韵母到近、现代的发展规律。
(3)掌握:中古声母到近、现代的发展规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的发展规律。
【学时分配】8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6学时,讨论2学时。
【课外学习指导的要求】1.课外阅读资料要求学生课外阅读3种以上文献。
以下文献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邹晓丽.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作业与思考题以下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从上古到中古,声母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从中古到近代,声母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从近代到现代,声母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试述声母演变的总体特点。
(5)从上古到中古,韵母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从中古到近代,韵母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7)从近代到现代,韵母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8)试述韵母演变的总体特点。
(9)关于上古声调,有哪些不同观点?(10)从中古到近、现代,声调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1)试述声调演变的总体特点。
(12)如何根据现代音推知中古入声字?(13)试述汉语语音发展的总体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古声母、韵母、声调到近、现代的发展规律。
(2)难点:上古声母和韵母。
【授课内容】第一节声母的发展1.从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发展(1)上古声母:钱大昕首次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著名论断,对后世影响很大。
章炳麟提出“娘日归泥”说,黄侃提出“照二归精、照三归知”说,曾运乾提出“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王力《汉语史稿》32个声母。
关于复辅音问题。
(2)中古声母:守温30个字母;《切韵》36个声母;“三十六字母”。
(3)汉语声母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轻唇音的产生;舌上音的产生;庄组(照二)和章组(照三)的合流;云(喻三)的分化及其与以(喻四)的合流。
2.从中古声母到近代声母的发展(1)近代声母:《中原音韵》21个声母。
(2)汉语声母从中古到近代的演变:浊音清化或趋于消失;“非、敷、奉”演变为唇齿擦音[f],“微”变为半元音[v];知组声母和照组声母合流,演变成一套卷舌声母。
3.从近代声母到现代声母的发展(1)现代声母:普通话21个辅音声母。
(2)汉语声母从近代到现代的演变:微母、疑母变为零声母;从舌根组声母“见、溪、群、晓、匣”和舌尖前组声母“精、清、从、心、邪”中演变出一组舌面声母j、q、x,两组在洪音(开口呼、合口呼)前不变,在细音(齐齿呼、撮口呼)前变为j、q、x。
4.声母发展的总体特点:分化与合并兼有,总体上朝着精简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韵母的发展1.从上古韵母到中古韵母的发展(1)上古韵部:关于上古韵部的研究;王力《汉语语音史》拟定周秦古韵30部。
(2)中古韵部:《广韵》206韵;“平水韵”106(或107)韵。
(3)汉语韵母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总的看来,从上古韵部到中古韵部以分化为主;入声韵与阴声韵、阳声韵的相配关系发生了变化;谐声系统遭到破坏。
2.从中古韵母到近代韵母的发展(1)近代韵母:元周德清《中原音韵》(1324年)分为19个韵部,46个韵母。
(2)汉语韵母从中古到近代的演变:入声韵尾[-p]、[-t]、[-k]消失,入声韵并入阴声韵;韵部合并,韵母系统简化;出现了舌尖元音韵母“支思”。
3.从近代韵母到现代韵母的发展(1)现代韵母:普通话39个韵母。
(2)汉语韵母从近代到现代的演变:“四呼”格局发生变化;鼻音韵尾合并;卷舌元音和儿化韵产生;韵母e形成。
4.韵母发展的总体特点(1)从韵头上看,从开合二呼各四等逐渐发展成开、齐、合、撮四呼,i、u、ü介音齐全。
(2)从韵尾上看,上古、中古阴、阳、入三类韵齐备,到近代和现代,入声韵消失,阳声韵尾[-m]并入[-n],从而使音节样式大大减少。
(3)从韵腹上看,主要元音接近的韵部逐步合并。
(4)产生了一些新的韵母。
第三节声调的发展1.从上古声调到中古声调的发展(1)上古声调:关于上古声调的研究。
(2)中古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调类。
但每类调值如何,不得而知。
(3)汉语声调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四声相承”,即中古继承了上古的声调,只是有些字的具体归类可能与上古不同。
2.从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发展(1)近、现代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
(2)从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发展从中古音到《中原音韵》,声调有三大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从中古声调到现代声调与到近代声调的演变规律基本相同,区别只在入声的分派上,到现代是“入派四声”。
3.声调发展的总体特点:(1)四声相承;(2)平分阴阳;(3)入声消失。
第四节汉语语音史小结1.汉语语音发展的总趋势:(1)新要素的产生;(2)旧要素的消亡;(3)语音系统的简化。
2.声韵调互相制约【授课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辅以讨论式。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三章汉语词汇史【教学目标】(1)了解:借词的发展;固定语的发展。
(2)理解:单音词的发展;复音词的发展。
(3)掌握:词义的发展。
【学时分配】6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5学时,讨论1学时。
【课外学习指导的要求】1.课外阅读资料要求学生课外阅读3种以上文献。
以下文献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3)许慎著,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2.作业与思考题以下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举例说明汉语单音词从上古到近代的主要发展。
(2)举例说明汉语复音词从上古到近代的主要发展。
(3)汉语不同时期的借词各有什么主要特点?试举例说明。
(4)上古、中古、近代的成语各举三个例子,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5)词义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6)什么是词义发展的类比引申、关联引申和假借引申?每类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7)什么是词义发展的链条式、辐射式和综合式?每类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8)举例说明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9)从数量、语音、结构和表义几方面,阐述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