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语音史(新,已添加)

汉语语音史(新,已添加)

汉语语音史题型1.术语解释(2’*10=20’)2.用拼音写出反切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读音(2’*10=20’)3.注出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0.5’*20=10’)4.简答(6+6+8+15+15=50’)其中最后一题是“下列语音现象,可以分别用汉语语音史中的什么理论来解释?”分为三个小题。

一、术语解释【声母】1.五音、七音、九音:依据声母的发音部位分类。

五音,就是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

七音,就是把三十六字母分为七类,即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将“来”母别立为“半舌音”,将“日”母别立为“半齿音”。

九音,就是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又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将“舌音”分为“舌头音”和“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与“正齿音”,而将“半舌”与“半齿”合并为“舌齿音”。

2.清音、浊音、全清声母、次清声母、全浊声母、次浊声母(1)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就叫“清音”;(2)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就叫“浊音”。

“清”和“浊”分为“全”、“次”两小类,全次的区别在于送气与否。

(3)全清,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不带音的擦音(擦音都是送气的),共十一个声母。

(4)次清,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共七个声母。

(5)全浊,指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共十个声母。

(6)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j])和鼻音加摩擦音(即日母)共八个声母。

3.古无轻唇音“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

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并明”中分化出来的。

4.古无舌上音“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透”、“定”、“泥”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

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透”、“定”、“泥”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5.照二归精、照三归端这个观点主要是由黄侃提出来的。

意思是说,上古时期,中古的“庄”组(“照二”)与“精”组字关系密切,“章”组(“照三”)与“端”组的关系密切。

他们在读音上很相近。

6.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由曾运乾提出来的。

意思是说中古的“喻”母在上古一分为二,“喻”母三等归入“匣”母,“喻”母四等归入“定”母。

7.尖音、团音在[i][y]前念[ tc][ tc‘][ c]的叫团音,如“经、轻、兴”等,属见组声母。

在[i][y]前念[ts][ts‘][s]的叫尖音,如“精、清、星”等,属精组声母。

8.反切反切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反切上字”决定“被切字”的声母,“反切下字”决定“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9.复辅音复辅音声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构成的声母,如英语的climb, string, please等。

上古汉语或远古汉语可能存在复辅音声母。

【韵母】1.四呼、洪细、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1)根据韵头的不同划分古代音韵学家根据韵头是否含有[u],把韵母分为开口、合口两大类。

合口呼,就是指韵头是[u]或以[u]为主要元音的韵母,如u,ua,uai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者主要元音不是[u]的韵母,就是开口呼。

(2)又根据韵头或韵腹是否含[i],将开口、合口两大类各分成洪音和细音两个小类。

韵头有[i]的,就是细音,没有的,就是洪音。

开口、合口、洪音、细音结合起来:“开口洪音”即“开口呼”“开口细音”即“齐齿呼”“合口洪音”即“合口呼”“合口细音”即“撮口呼”开口呼:指没有韵头,而且韵腹也不是[i][u][y]的韵母,如a,ai,an,ang,ao,o,ong,ou,e,ei,en,eng。

齐齿呼:指韵头是[i]或韵腹是[i]的韵母,如ia,ian,iang,iao,ie,iou,iong,韵头是i;in,ing,韵腹是i。

合口呼:指韵头是[u]或韵腹是[u]的韵母,如ua,uai,uan,uang,uo,uei(ui),uen(un),ueng,韵头是u;u,韵腹是u。

撮口呼:指韵头是ü[y]或韵腹是ü[y]的韵母,如üe[ye],üan[yan],韵头是ü;ü[y],ün[yn],韵腹是ü。

2.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根据韵尾的不同划分阴声韵:指无韵尾或韵尾是元音的韵母,如:a,ia,ua,o,uo,e,ie,üe,i;u;ü(无韵尾);ai,ei,ao,ou(元音尾)。

阳声韵:指韵尾是鼻音的韵母,如:an,ian,uan,üan,en,uen,in,ün(n韵尾);ang,iang,uang,ong,eng,ueng,ing,iong(ŋ韵尾)入声韵:指韵尾是清塞音[-p]、[-t]、[-k]的韵母。

3.阴阳对转在汉语语音演变的过程中,常常有阴声韵转变为阳声韵、阳声韵转变为阴声韵、入声韵转变为阴声韵或阳声韵、阴声韵或阳声韵转变为入声韵的现象,传统的音韵学家把这种变化现象叫做“阴阳对转”。

4.四等古人根据韵母中介音的有无和主要元音的开口度大小的特点将中古的韵母分为四类,即一二三四等。

其中一等韵的响亮度最大,二等韵也比较大,三、四等韵的响亮度相对较小,四等韵较三等韵更小。

(1)一等字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大,舌位靠后;四等字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小,舌位靠前。

(2)一、二等字无[i]介音,三、四等字有[i]介音。

【声调】1.四声、八调、平仄四声:古人用汉字来代表声调的,即把汉字按声调的不同分类,再从每类中选出一个字来代表这个声调:平、上、去、入八调:四声又各以声母的清浊分为阴阳两类,从而形成八种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平仄:最初是为了诗词格律制订的概念。

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声。

在语音演变过程中,声调的平仄常常会影响到声母、韵母的变化。

(在古今平仄不同)2、平分阴阳、全浊上变去、入派四声平分阴阳指平声分成阴平和阳平两类。

清声母(包括全清、次清)的平声字归阴平,浊声母(包括全浊、次浊)的平声字归阳平。

全浊上变去是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变成去声。

而且声母如果是塞音或塞擦音,都念成不送气的。

入派四声:古代入声学(阳平、上声和去声)到了普通话已转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去了。

简答【声母】1.《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的主要不同①《广韵》唇音只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非”“敷”“奉”“微”;②《广韵》“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九个声母在三十六字母合并为正齿音“照”“穿”“船”“审”“禅”;③《广韵》“匣”母“于”类字在三十六字母中与“喻”母合并;2.全浊声母清化的规律(1)平声演变为送气清音,仄声演变为不送气清音,即“平送仄收”模式。

(官话、粤语的某些方言如粤海方言、邕浔方言等)(2)全部或大部分变成对应发音部位的送气清音。

(赣语、客家话、粤语的吴化方言、徽语的安徽境内部分、江淮官话的通泰片等)(3)全部或大部分演变为对应部位的不送气清音。

(新湘语、晋语的并州片、粤语的勾漏方言等、吴语西北边缘地带的方言、闽语大部等)3.现代汉语卷舌音zh、ch、sh、r的来源(1)现代普通话卷舌音声母zh、ch[、sh来源于中古的“知彻澄”、“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三组声母。

(2)另一个卷舌音r来源于日母。

4.现代汉语舌面音j、q、x的来源及演变规律现代普通话声母j、q、x来源于中古“精清从心邪”、“见溪群疑”、“晓匣”两组声母。

精组由于浊音清化,只剩下精清心三个声母,读[ts][ts‘][s]。

见组也由于浊音清化,剩下见溪两个声母,读[k][k‘]。

匣母也由于浊音清华,与晓合并,读[x]。

5.现代汉语零声母的主要来源1)韵头或全韵是[i];2)韵头或全韵是[y];3)韵头或全韵是[u];4)没有韵头,而主要元音为[a]、[o]、[ɤ]。

i、u、y类来源于喻(包括于以两类)、疑、影。

u类还有来源于微母的。

a类只来源于疑和影,因为喻母不与一等开口音相拼。

6.“知”组声母的演变规律、“庄”组、“章”组声母的演变规律、“精”组声母的演变规律、“见”组声母的演变规律……(1)知组、庄组、章组合流为卷舌音中古末期庄组、章组已经合流为照组,,知组也由舌上塞音变为正齿塞擦音,这样知照二组读音已经很接近了。

十三世纪左右北方话中知、照进一步合流,合流之后,仍然是舌叶音,全部变为卷舌音,大约是十五六世纪的事。

(2)精组、见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古代精组声母,在现代开口呼、合口呼前就保持z、c、s;在现代齐齿呼、撮口呼前变成了j、q、x。

古代见组声母和匣母,在现代开口呼、合口呼前就保持g、k、h,在现代齐齿呼、撮口呼前变成了j、q、x。

【韵母】1.传统音韵学的“韵”与现代汉语“韵母”的区别(1)传统的“韵”不管韵头的有无或是否相同,只看韵腹和韵尾是否相同,如ān、iān、uān、üān,古人视为同一韵,而现代语音学却看成四个不同的韵母。

(2)传统的“韵”虽然不看韵头,却要看声调:同韵不仅要求韵腹韵尾相同,声调也必须相同,如ā、á、ǎ、à现代语音学视为同一韵母,古人却认为是四个韵。

2.中古汉语的“韵”在韵图中分为四等的依据分等的依据是韵母中介音的有无和主要元音的开口度大小:(1)一等字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大,舌位靠后;四等字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小,舌位靠前。

(2)一、二等字无[i]介音,三、四等字有[i]介音。

3.现代汉语韵母的来源(1)广韵中支部(之脂同用)中开口精组字、知组字和照组字的韵母,由[i]逐渐发展为两个韵母(2)舌尖前高元音的产生可能是由于韵母[i]受声母精组舌尖前音同化的影响,发音部位前移。

(3) 的产生则与卷舌声母有密切关系。

韵母[i]受到声母知、照组舌尖后音(卷舌音)的同化影响,发音部位后移。

4.中古汉语塞音韵尾的演变规律(1)中古以前汉语的入声韵有一套塞音韵尾,分别收:[-p]缉合叶洽业[-t]质物迄月曷黠屑[-k]屋沃觉铎陌锡职(2)到宋代,三韵尾鼎足三分的局面打破了,分属不同韵尾的入声字可以互相押韵。

宋代北方话中入声韵的三韵尾已合流,但仍然自成一类,如现代吴方言一样,在声调上保持短促的特征。

合流过程大致是向舌根音[-k]靠拢,然后归并为喉塞音,元代以后在官话方言中消失。

5.中古汉语鼻音韵尾的演变规律(1)阳声韵与入声韵配套,也有三分:[-m]侵覃盐咸严[-n]真文欣元寒删先东冬江阳庚青蒸(2)北方话里收[-m]尾的韵大约在十五六世纪与[-n]尾合流。

(3)收[-m]韵尾的字中,唇音字最早并入[-n]尾,如“凡范犯品”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