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试行)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二00七年四月目次1适用范围 (4)2规范性引用文件 (4)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4)3.1术语和定义 (4)3.2缩略语: (5)4国家应急平台体系 (5)4.1应急平台体系构成 (6)4.2应急平台的基本组成部分 (7)5国务院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7)5.1指挥场所 (7)5.2通信系统 (10)5.3计算机网络系统 (16)5.4视频会议系统 (17)5.5图像接入系统 (19)5.6综合应用系统 (21)5.7数据库系统 (28)6省级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32)6.1指挥场所 (32)6.2通信系统 (34)6.3计算机网络系统 (40)6.4视频会议系统, (40)6.5图像接入系统 (40)6.6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40)6.7空间数据库 (41)7部门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42)7.1指挥场所 (42)7.2通信系统 (42)7.3计算机网络系统 (42)7.4视频会议系统 (42)7.5图像接入系统 (43)7.6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43)8移动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44)8.1大型移动应急平台 (44)8.2中型移动应急平台 (45)8.3小型移动应急平台 (47)9安全保障体系技术要求 (47)9.1总体要求 (48)9.2应急指挥场所物理安全 (48)9.3通信保密 (49)9.4网络和系统安全 (53)9.5移动应急平台安全 (59)9.6应用系统安全 (61)9.7容灾备份 (62)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为了指导和规划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标准规范,制定本技术要求。

1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务院、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的建设;省级以下应急平台和部门向下延伸的应急平台的技术要求,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参照本技术要求制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所引文件和标准中的有关条款,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3.1术语和定义3.1.1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财产的重大损失,并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3.1.2应急平台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具备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功能的综合性软硬件集成的平台。

3.1.3移动应急平台能够针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现场语音、视频和数据采集,信息传输、指挥调度,能够独立或与其他应急平台协同工作的可移动平台。

3.1.4应急方舱自身无机动能力,但适于多种运输工具,用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专用舱体,包括便携式应急方箱。

3.1.5前置机前端用于数据共享和交换的系统。

3.2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DLG Digital Line Graphic (数字线划图)WFS Web Feature Service (网络要素服务)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数据)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MCU Multipoint Control Unit (多点控制单元)PSTN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公共交换电话网)QoS Quality of Service(网络服务质量)SBC Session Border Controller(边界会话控制器)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时分多路复用)UPS 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不间断电源系统)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VOIP V oice Over IP(IP语音)WMS Web Map Service (网络地图服务)4国家应急平台体系4.1应急平台体系构成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包括国务院、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以及依托中心城市辐射覆盖到城乡基层的面向公众紧急信息接报平台。

省级应急平台在满足本地区应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部门应急平台以及省级有关部门应急平台、地市级和县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重点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调度指挥、异地会商和现场图像采集等主要功能。

按照国务院应急平台要求完成有关任务,提供国务院应急平台所需的数据、图像、资料等。

部门应急平台针对本部门或本领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接报处理、跟踪反馈和应急处置等应急管理需要,建设并完善本系统专业应急平台,与相关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重点生成预测预警、信息报告、指挥调度和异地会商等功能。

按照国务院应急平台要求完成有关任务,并提供所需的专业数据和实时图像等信息。

应急平台可根据需要与军队(武警)应急平台和国际应急机构实现信息数据的互联。

4.2应急平台的基本组成部分各级应急平台主要由应急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和移动应急平台等部分组成。

5国务院应急平台技术要求国务院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枢纽,能够满足同时处置多起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其主要功能包括信息采集、风险隐患监测防控、预测预警、智能方案、指挥调度、应急资源信息管理、综合业务管理和模拟演练等。

5.1指挥场所国务院应急指挥场所包括国务院应急指挥厅、总值班室、会议室/会商室、专家工作室/案例室、领导休息室等。

主要建设显示系统、供电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灯光照明系统、音响系统、智能控制和安全保障系统等。

5.1.1显示系统5.1.1.1功能要求国务院应急指挥场所在应急指挥厅、值班室和会商室等应急指挥场所设置显示系统。

应|能接入和显示计算机、图像、视频会议和电视等多种来源的信号,满足日常值班、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等业务的需要。

5.1.1.2性能要求5.1.1.2.1指挥厅显示系统满足同时显示32路视频会议信号,显示至少32路来源的图像信号,并能独立控制和选择显示信号。

5.1.1.2.2值班室显示系统'满足同时显示8路视频会议信号,显示至少8路来源的图像信号,显示指挥厅的音视频信号,并能独立控制和选择显示信号。

5.1.1.2.3会商室显示系统满足同时显示2路视频会议信号,显示至少2路来源的图像信号,显示指挥厅的音视频信号,并能独立控制和选择显示信号。

5.1.2供电系统5.1.2.1功能要求供电系统包括供配电、UPS、备用发电机、接地、防雷措施等,满足下述要求: 供配电系统为一级负荷,采用双路供电:UPS备用电池供电时间不小于2小时,并做好有长时间断电的应急工作准备;配电符合《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要求,实现三级防雷,接地满足要求。

5.1.2.2引用标准《GB 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174-19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5.1.3综合布线5.1.3.1功能要求综合布线应满足保密要求,布线包括数据线路、语音线路、音视频线、控制线等多种线缆,应符合《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内网布线按照国家保密局有关计算机涉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执行,语音线路采用与数据网络相同的六类综合线,大屏幕和音箱等音视频设备为共享使用,单向连接到内外网上的视频会议和图像接入等系统。

5.1.3.2引用标准《GB/T 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设计指南》5.1.4其他要求5.1.4.1照明系统系统设计应遵守《GB 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照明系统建设需实现不少于4组的分组控制,满足视频会议、会商、值班等不同场合下的照明要求:指挥厅、会议室/会商室、侯会室的灯光照明要求参考平面及其高度照度标准值(lx) UGR Ra0.75M水平面300 19 80总值班室、专家工作室/案例室灯光照明要求参考平面及其高度照度标准值(lx) UGR Ra0.75M水平面500 19 80领导休息室、夜间值班室灯光照明要求参考平面及其高度照度标准值(lx) UGR Ra0.75M水平面150 - 80l5.1.4.2音晌系统音响系统应满足召开视频会议的要求,系统设计遵循《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和《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5.1.4.3智能控制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图像接入、计算机显示、视频会议等音视频信号的切换、灯光分组开关、音响等环境控制。

在指挥厅、值班室、会商室有单独的智能控制系统,值班室的智能控制系统应同时作为应急指挥厅的备份系统,应满足同时处置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要求。

5.1.4.4其他应用标准《GB9361-198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2887-1989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B50174-19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U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50222-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5.2通信系统通信系统应支持话音、数据、视频的传输。

应充分利用保密电话网、公共交换电话网、部门专用电话网、公共移动电话网、数字集群系统、卫星通信和短波等通信资源,为各级应急平台与上、下级平台和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信息传输提供通信链路和手段,确保应急通信安全、可靠。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保证应急管理机构人员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的通话优先权。

通信系统主要由有线和无线调度系统、多路传真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等组成。

5.2.1电话调度系统电话调度系统由有线电话调度、无线调度、IP电话调度、多路传真和数字录音等系统组成。

5.2.1.1有线电话调度系统5.2.1.1.1功能要求有线电话调度系统实现国务院对部门和省级应急平台的电话调度,包括组呼和群呼、电话会议、数字录音、优先呼叫、强插强拆、缜密监听等功能。

可与省级应急平台电话调度系统互连。

在应急指挥厅、总值班室和会商室设置调度台,满足同时组织至少三组独立电话会议,电话会议总容量不大于60方同时通话。

5.2.1.1.2性能要求有线电话调度系统应支持电话调度功能,并与普通电话网互联互通,可组织包括普网电话、公网电话、移动电话、卫星电话及无线集群电话等的电话会议: 系统应满足同时组织至少三组独立电话会议,电话会议总容量满足工作需要;每个调度台应能同时接入4路电话、同时接昕2路电话,同时具备2个呼出电话,可显示被叫号码,被叫号码能自动关联用户名及相关信息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