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外疝(课件)

腹外疝(课件)

4. 单纯疝环缝合法
目录
腹 外 疝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手法复位:
(1) 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局部压痛不明显,也无腹部压痛 或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者。
(2)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它较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
目录
腹 外 疝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2. 手术治疗:
(1) 不具有手法复位指征者。 (2) 嵌顿性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 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 (3) 绞窄性疝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术。
目录
腹 外 疝
直疝三角
• 直疝三角(Hesselbach 三角,海
氏三角)是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
外侧缘、腹股沟韧带三者之间形成
的一个三角区。
• 该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 腹横筋膜比周围薄,故易发生疝。 • 由该处发生的疝称为腹股沟直疝。 目录
腹 外 疝 分 类
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过腹股沟管深环
腹外疝
目录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皮肤皮下组织
腹外斜肌腱膜
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目录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
外环
耻骨 梳韧带
腔隙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
腹 外 斜 肌
(内环)突出,斜行经过腹股沟管,穿出腹 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
腹股沟直疝:疝囊经直疝三角区直接由
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双侧腹股沟直疝
目录
腹 外 疝
斜 疝

由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 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 经过腹股沟管,穿出腹股沟管外 环,可进入阴囊。
直 疝

很少发生白线疝。
• 治疗:疝块较小而无明显症状者,可不必治疗。症状明显
者可行手术修补。
目录
腹 外 疝
人工编织物修补 后壁
腹直肌前鞘翻转 修补后壁
疝成型术
目录
腹 外 疝
腹股沟韧带
腹内斜肌
精索
Ferguson法
目录
腹 外 疝
腹股沟韧带
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或箝闭性疝。
目录
腹 外 疝 临床类型
• 绞窄性疝(strangulated
hernia):嵌顿疝未能及时解 除,肠壁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 断加重,使动脉血流减少,最 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 疝。此时,肠系膜动脉搏动消 失,肠壁失去光泽、弹性和蠕 动能力,变黑坏死。
绞窄性斜疝:术中见疝内容物为小肠, 肠管色泽变黑、变暗,蠕动减弱,系膜 血管博动消失,肠管已发生血供障碍。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嵌顿机会 较多
目录
腹 外 疝
鉴别诊断
• 睾丸鞘膜积液 • 交通性鞘膜积液
• 精索鞘膜积液
• 隐睾
• 急性肠梗阻
目录
腹 外 疝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 1 岁以下婴幼儿,可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
块突出。
•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它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可用医用疝带一端的
目录
腹 外 疝
临床表现
• 腹壁切口处膨隆,有肿块出现。 • 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
• 多数切口疝无完整疝囊,疝内容物常可与
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 。 • 切口疝的疝环一般比较宽大,很少发生嵌 顿。
目录
腹 外 疝
治 疗
• 治疗原则是手术修补,手术要点是切除疤痕、 显露疝环、回纳疝内容物、缝合修补。
Shouldice法:将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直至内环,然后将切开的 两叶予以重叠缝合,先将外下叶缝于内上叶的深面,再将内上叶 的边缘缝于髂耻束上,以再造合适的内环,发挥其括约肌作用, 然后按Bassini 法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于腹股沟韧带深面。
目录
腹 外 疝
目录
腹 外 疝
手术治疗
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阻止疝块突出。
目录
腹 外 疝
手术治疗
(二)传统的疝修补术
1. 疝囊高位结扎术:显露疝囊颈,予以高位结扎,切去疝囊。 2.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前壁的方法 (Ferguson法):在精索前方 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
目录
腹 外 疝
目录
腹 外 疝
3.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的方法:
目录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髂腹下神经
提睾肌
腹内斜肌
髂腹股沟神经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目录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弓状下缘 腹内斜肌 精索
腹股沟韧带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目录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目录
腹腔内的肠管已 坏死
特殊类型
目录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壁下A、V
腹膜
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
目录
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的 弓状下缘 后壁腹横筋膜和 腹膜 内口
外口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 腔隙韧带
腹股沟管解剖
目录
斜疝
直疝
腹股沟斜疝与直疝动画示意
目录
腹股沟解剖内面观
目录
睾丸下降与鞘膜的形成
目录
先天与后天性腹股沟斜疝
目录
睾丸鞘 墨积液
精索鞘 膜积液
交通性 鞘膜积液
透光试验
鞘膜积液示意图
目录
腹 外 疝
概 念
• 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 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 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 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
另一部位,称为疝
(hernia)。
目录
腹 外 疝
目录
腹 外 疝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斜 疝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直 疝
多见于老年
突出途径
疝块外形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经腹股沟管突出, 可进阴囊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椭圆或梨形, 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形,基底较宽 疝块不再突出 精索在疝囊后方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极少
(4) 手术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活力,然后根据病情
确定处理方法。 目录
腹 外 疝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3. 手术注意事项:
(1) 如嵌顿的肠袢较多,应特别警惕逆行性嵌顿的可能。
(2) 切勿把活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
(3) 必须仔细探查肠管,以免遗漏坏死肠袢于腹腔内。
(4) 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病人,在高位结扎疝囊后,一般
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 (Hesselbach三角)直接由后向前 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 囊。
目录
腹 外 疝
临床类型
• 易复性疝(reducible hernia):
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疝, 称易复性疝。
目录
腹 外 疝
临床类型
• 难复性疝 (irreducible hernia):
Bassini法:提起精索,在其后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 上,臵精索于腹内斜肌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临床应用最广泛。 Halsted法:提起精索,在其后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 上,并将腹外斜肌腱膜也在精索后方缝合。
McVay法: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
不宜作疝修补术,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补失败。
目录
腹 外 疝
复发疝
真性复发疝 遗留疝 新发疝
在疝手术的部位再次 发生的疝
初次疝手术时,除手 术处理的疝外,还有 另外的疝。
手术后再发生的疝, 疝的类型与初次手术 时相同或不同,但解 剖部位不同。
目录
腹 外 疝
三、股 疝
目录
腹 外 疝
股环 股管解剖概要
上口为股环 下口为卵园窝
• 治疗:非手术治疗:适于2岁之前的小儿,原则是在回纳疝块后, 用一大于脐环的、外包纱布的硬币或小木片抵住脐环,用胶布或
绷带加以固定。手术治疗:原则是切除疝囊,缝合疝环。
目录
腹 外 疝
五、白线疝
目录
腹 外 疝
• 概念:白线疝(hernia of linea alba)是指发生于腹壁正 中线(白线)处的疝,绝大多数在脐上,故也称上腹疝。 下腹部两侧腹直肌靠得较紧密,白线部腹壁强度较高,故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 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 婴儿经常啼哭等。
目录
腹 外 疝
病理解剖
• 腹外疝组成: 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
• 腹外疝类型:
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
目录
腹 外 疝
概 念
以腹股沟疝为例讲解:
• 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
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 的一条水平线。发生在这个区域的腹外疝称为腹股沟疝。
(三)无张力疝修补术
1.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手术)
2.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ow手术) 3. 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Stoppa手术)
目录
腹 外 疝
手术治疗
(四)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1. 经腹膜前法(TAPP) 2. 完全经腹膜外法(TE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