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20讲 城市区位、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个城市中,最早形成城市的可能是( )
A.甲 B.丁
C.戊 D.己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是乙和丙
B.甲地的主导工业部门可能是棉纺工业
C.图中乙城市的规模较大
D.充分发挥丁地旅游资源优势,把丁地发展为区域中心
解析:戊位于河口地区,形成较早。丁地交通不便,不可能发展成为区域中心。
答案:1.C 2.D
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 D.水路交通枢纽
2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该区域人口沿河分布于地势较为低平的地区,影响因素为河
流与地形。第4题,据图中信息及河流判断,该区域为四川盆地,甲城为成都、乙城为重庆,
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与成都相比,水路交通便捷是其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优势所
在。
答案:3.D 4.D
“在深圳上班,到东莞居住,剩下的钱再买辆车”的双城生活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在深圳
工作的人们的认可。据此回答5~7题。
5.“在深圳上班”的主要原因是( )
A.深圳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高
B.在深圳工作体面,声誉好
C.深圳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发达
D.深圳社会福利制度更完善
6.“到东莞居住”的主要原因是东莞( )
A.环境质量较深圳好
B.气候条件较深圳优越
C.商品房价格较深圳低
D.交通位置较深圳优越
7.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演绎“双城记”主要得益于( )
A.交通改善 B.政策支持
C.人口老龄化 D.逆城市化
解析:第5题,深圳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高,因此人们选择“在深圳上班”。
第6题,受经济等条件影响,东莞商品房价格较深圳低,因此人们选择“到东莞居住”。第
7题,工作在深圳,居住在东莞,主要得益于两地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
答案:5.A 6.C 7.A
城镇化表示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水平。下图为1901年以来中国和印度人口规模和
城镇化率变化趋势图。读图,回答8~9题。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3
A.人口总量快速增长
B.东部城市群快速崛起
C.促进工业化快速发展
D.人口向东南沿海聚集
9.提高印度城镇化率,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B.加强城镇管理,减轻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C.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D.重视环境建设,改善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
解析:第8题,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与城镇化率无直接关联性;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东部城市群还未加速崛起;我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工业化的
快速发展,工业化促进了城镇化率的快速增长;城市化包括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
加,人口迁往东南沿海不会导致全国城镇化率快速增长。故C项正确。第9题,高新技术对
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而农村劳动力技术水平低,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可能性低,加快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对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影响较小,对提高印度城镇化率作用较小。故C项正确。
答案:8.C 9.C
下图是某年国庆长假期间不同城市高速公路拥堵所花时间和人们能忍受的最长时间统
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拥堵“痛苦指数”最低的城市是( )
A.重庆 B.西安
C.南京 D.成都
11.北京、上海与其他城市相比,拥堵所花时间和人们能忍受的最长时间都较高,其原
因可能有( )
①人口众多 ②交通通达度高
③长期拥堵已成习惯 ④基础设施完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0题,由图示可以看出,重庆人能忍受的最长时间是27分钟,而拥堵要39
分钟;西安人能忍受的最长时间是35分钟,而拥堵要28分钟;南京人能忍受的最长时间是
44分钟,而拥堵要36分钟;成都人能忍受的最长时间是32分钟,而拥堵要29分钟。西安
4
拥堵时间与能忍受痛苦的时间之比最小,即西安人拥堵“痛苦指数”最低。第11题,两城
市都是我国特大城市,城市规模大,虽然基础设施完善,但交通通达度不高;北京、上海与
其他城市相比,拥有更多的人口,长期拥堵已成习惯,两城市拥堵所花时间和人们能忍受的
最长时间都较高。
答案:10.B 11.B
二、综合题(共4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下面两图为某大城市1949-2002年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 下图为该大城市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图。
(1)据材料一描述该大城市的发展特征。(8分)w
(2)据材料一中的右图,说明该大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6分)
(3)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该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8分)
解析:(1)发展特征应结合非农业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比重以及建成区面积进行分析。
(2)城市发展促进郊区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面积减小。(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地表径流和地下
径流的状况,其解决措施应从增大下渗量、增强地表径流的排泄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非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变大;建成区(城市用地)面
积增大。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花卉种植;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地紧张。
(3)问题: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小,地表径流量较大,易形成城市内涝。
措施: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大雨水的下渗量;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
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下面
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高中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他们所在城市的相关信息。图1为该
城市及郊区地形剖面图,图2为该城市1990年和2010年土地覆盖百分比。下表为该城市市
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
时间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1)结合地形和植被状况,分析该城市冬季空气自净能力下降的原因。(8分)
(2)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给该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8分)
(3)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近地面污染物迁移的方向及原因,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
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8分)
解析:(1)结合地形和植被状况分析。从地形看,该地处于背风坡,风速小,导致自净
能力下降;从植被看,华北地区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城市绿化带中的树木落叶,直
接影响净化效果。(2)要根据图2明确该城市土地利用上的变化,即城市不透水层面积大大
增加,实质上是地面硬化,由此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3)由表可知,城郊之间的温差较大,
说明热岛效应较强烈,因此在城郊之间形成城市风环流,为了减少市区的污染,郊区有污染
的工厂应当布局在城市风环流下沉气流(距离)之外的区域,并在郊区提高绿化率,净化回归
到城市的气流。
答案:(1)该市地处冬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风速小;冬季气温低,植被处于休眠期(树
木落叶),对污染气体的净化作用减弱。
(2)加重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内涝的形成;城市水资源更加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3)由于城郊之间的温差产生了热力环流,污染物随地面风由郊区流向市区。 措施:
郊区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环流(热力环流)下沉气流(距离)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
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