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徐剑刚副教授 宋鹏 李治国1. 引言1973年中东战争和OPEC石油禁运、1978-80年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1990年波斯湾战争,分别引起1973-75、1980-82、1990-91年美国经济衰退,而且二战之后至1972年间的石油价格冲击也引起美国经济衰退(Hamilton,2003)。
Mork and Olsen(1994)研究认为,1967-92年石油价格上升引起了7个OECD国家经济增长的下降。
近年来,美国经济复苏、中国和印度经济快速增长、其他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也持续扩张,对石油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据国际能源署(IEA)估计,2004年全球每日石油消费约为8100万桶。
而OPEC和其他产油国的石油供给却受到生产能力和地缘政治的严重限制。
西德克萨斯中质油(WTI)现货价格从2003年下半年的30美元/桶飙升到2004年10月的55美元/桶(Bernanke,2004)。
国外许多学者分析了石油价格冲击是如何传导影响产出、就业与物价水平的,但关于石油价格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未进行实证研究。
自1993年以来,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原油进口额约200亿美元。
那么,研究石油价格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第2部分考察石油价格冲击对经济的非对称性影响和产出的石油价格弹性。
第3部分研究石油价格上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分析货币政策应如何在刺激经济增长与降低通胀之间权衡。
第4部分分析中国的石油需求状况与石油价格制定机制以及石油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机制。
第5部分利用VAR模型实证分析石油价格冲击对中国经济的非对称性影响,结果表明石油价格上升会导致中国实际GDP下降,而消费价格水平上升,但对利率几乎没有影响。
第6部分是本文的小结及政策建议。
2. 石油价格冲击对产出的影响2.1非对称性反应1980、1990年代,美国经济对石油价格冲击的非对称性反应越来越明显。
石油价格上升导致经济衰退,石油价格下降却没有明显刺激经济增长。
事实上,二战以后美国的历次(仅有一次例外)经济衰退之前石油价格都剧增,而石油价格下降之后却没有出现经济增长的上升。
这就促使学者去研究石油价格冲击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非对称性关系。
Hamilton(1983)考察了名义石油价格的对数变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发现在1973-80年间石油价格冲击对产出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如1948-72年间的大了,产出对石油价格冲击的对称反应逐渐减弱。
Mork(1989)首次发现正负石油价格冲击对产出有显著的非对称影响,石油价格上升对GDP有显著的负影响,而石油价格下降的影响却不显著。
Lee、Ni and Ratti(1995)利用GARCH模型估计出石油价格变动的条件波动率,然后把未预期石油价格变动标准化,得出石油价格变动的冲击,发现冲击和GDP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系。
如果石油价格比较稳定,那么较小的价格变化也含有较大的冲击,因此石油价格变化大小和冲击的大小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Hamilton(1996)提出用净石油价格上升(NOPI)来代表石油价格冲击。
如果当前石油价格超过一年来的最高价格,那么NOPI就定义为两者之差,否则NOPI为0。
因此,NOPI不考虑那些仅仅是抵消近来价格下降的石油价格上升。
Hamilton(2003)研究表明,石油价格变化的一种非线性函数可以描述石油价格变化和产出增长之间稳定的显著关系,并且未预期石油价格变动和NOPI-3也都能对产出产生稳定的显著影响。
关于预测GDP,石油价格上升比下降的作用更为重要,而且石油价格长期稳定后的价格上升比那些仅仅是抵消近来价格下降的石油价格上升具有更大的预测作用。
2.2产出的石油价格弹性石油价格冲击对GDP的影响通常用GDP的石油价格弹性来量化,GDP的石油价格弹性可用VAR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中GDP对石油价格冲击的脉冲响应系数之和来计算。
根据Jones、Leiby and Park(2004),用NOPI-3表示石油价格冲击,冲击滞后影响GDP两年,美国产出的石油价格弹性大约在-0.05和-0.06之间,也就是说,如果当前石油价格比近三年最高价格上升1个百分点,那么,在未来两年内,将导致实际GDP下降0.05~0.06个百分点。
3. 石油价格冲击对通胀的影响3.1通货膨胀石油价格上升在导致经济衰退的同时,也导致通货膨胀。
原油价格上涨会立刻导致石油产品价格上涨(如作为生产投入的石油产品和作为消费品的汽油和燃料油),这会引起作为石油替代品的其他能源价格的上涨,这种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引起能源价格上涨而导致的通货膨胀称为第一轮通货膨胀。
能源价格上涨又会进一步促使厂商提高产品价格,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导致通胀上升,而且,生产力下降、投资与资本存量减少、产出下降又进一步产生通胀压力,这种石油价格上涨间接引起的通胀称为第二轮通货膨胀。
总体通胀率反映第一轮和第二轮通货膨胀的共同效果,核心通胀率不包含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主要反映第二轮通货膨胀。
当工人和厂商相信货币当局将会保持稳定的低通胀时,工人就不大会要求提高工资,厂商也不大会提高产品价格,这样,虽然石油价格上升引起总通胀率暂时上升,但对核心通胀率的作用是温和的、短暂的,也就是说第二轮通胀相对较低。
Hooker(1999)发现,在美国,1980年之前石油价格冲击会显著影响核心通胀率,而1980年之后,几乎不影响核心通胀率,这是因为1980年之后美国的货币政策不再是适应性的(accommodative),不再引起高的通胀预期,也就不再引起第二轮通货膨胀。
3.2石油价格冲击与货币政策石油价格冲击常常伴随着货币政策发生变化,石油价格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如果货币当局为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就进一步导致经济衰退。
如果货币当局为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进一步增大通货膨胀。
因此,这就需要区分石油价格冲击本身所导致的经济变化和石油价格冲击引起货币政策变化所导致的经济变化。
Bohi(1991)研究1970年代能源冲击对4个国家的行业影响,行业活动与能源冲击之间没有存在明显的关系,因此他认为,不是石油价格冲击本身而是反通胀的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经济衰退。
Bernanke、Gertler and Watson(1997)支持这一观点,认为战后美国的经济衰退绝大部分是由于石油价格冲击导致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而产生的。
他们假设货币政策不对石油价格冲击发生反应(联邦基金利率保持不变),发现石油价格上升会导致实际GDP上升,而实际情况是石油价格上升导致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实际GDP下降,因此,他们认为经济衰退是由于石油价格冲击导致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而产生的。
Hamilton and Herrera(2004)对Bernanke、Gertler and Watson(1997)的数据重新研究,发现了相反的结论:(1)美联储实际上没有能力实行充分宽松的货币政策(例如降低联邦基金利率900个基点)来消除石油价格冲击导致的经济衰退;(2)Bernanke、Gertler and Watson认为石油价格冲击滞后7个月对GDP影响最大,而其他学者发现石油价格冲击滞后16个月对GDP影响最大,Hamilton and Herrera分别考虑滞后16个月和12个月,发现是石油价格冲击本身导致经济衰退,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极小。
其他学者也发现石油价格冲击本身比货币政策传导冲击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
Ferderer(1996)实证表明石油价格冲击之后,货币政策紧缩,但是石油价格冲击比货币政策对经济产生更强、更显著的作用。
Brown and Yucel(1999)发现石油价格冲击导致实际GDP下降和GDP核价指数的上升大小相等,名义GDP保持不变,货币政策是中性的。
Davis and Haltiwanger(2001)发现石油价格冲击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是货币政策的2倍多。
Balke、Brown and Yucel(2002)发现,假如联邦基金利率保持不变,GDP和短期利率都对正负石油价格冲击呈非对称反应,这表明石油价格冲击产生的非对称性不只是通过货币政策来传导的。
3.3货币政策含义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而石油价格上升会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和通货膨胀,因此,货币当局面对石油价格冲击陷入两难,需要在紧缩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之间进行权衡。
Bernanke(2004)指出,鉴于公众通胀预期对第二轮通胀的重要作用,保持公众对货币当局能够稳定低通胀的信心是最重要的。
如果通胀较低并且通胀预期也较低且稳定,货币当局对于石油价格上升就可以采取适应性的货币政策。
如果通胀将要超过可接受的范围,并且货币当局意识到通胀和通胀预期可能进一步上升,那么就有必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Gramlich(2004)认为对于石油价格冲击最好的货币政策是直接基于失业和通胀的长期目标,接受失业和通胀的暂时同时上升。
例如Taylor规则是根据核心通胀率和失业率偏离其长期目标的程度来调整联邦基金利率。
只要通胀率不持续偏离其长期目标,通胀和失业将会是暂时的,因为,如果通胀率暂时高于长期目标,美联储就会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使通胀率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然后再降低联邦基金利率,把失业率拉回至其长期目标,这样一来,名义联邦基金利率首先随着通胀率上升而上升,再随着通胀率下降而下降,但实际联邦基金利率将会近似保持不变。
Brown and Yucel(2002)认为货币当局必须根据石油价格冲击传导机制来制定货币政策。
如果石油价格冲击主要是从供给面和配置渠道传导,私人部门能够采取适当措施免受冲击影响,那么就应保持中性货币政策。
如果面对石油价格冲击货币当局经常犯错,或者经济遭受外生性协调问题,那么就应进行政策干涉,如减少石油进口、提高进口石油产品的关税、建立与利用战略石油储备等来尽量免疫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降低国内油价的波动。
4. 中国石油状况分析4.1中国石油供需与进出口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首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3年对国际石油的依存度达33%,已突破20%的警界线,2004年前8个月进一步上升为40%。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2004年7月《Country Analysis Briefs》,2003年中国石油需求量是556万桶/日,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产品消费国,并预测,到2025年,石油需求将达到1280万桶/日,需净进口940万桶/日。
我国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速度(6.1%)远大于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1.7%),1993年之前,石油生产超过国内消费的部分主要用来出口,1993年之后,石油的消费缺口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这是因为国内石油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经济规模迅速扩张所引起的石油需求,从而靠石油进口来弥补石油需求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