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个体心理第五章个性概述一、个体的心理现象心理的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正常的人脑是心理产生的基础。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主要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来完成。
–情感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主观体验。
–意志过程◆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三种心理过程往往相互影响,交互作用。
其中,认识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则具有调控作用◆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价值观、兴趣(一)个性◆1、个性的概念–是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整体性。
2、个性的心理构成:–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主要心理差异,包括气质、能力、性格–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二)气质◆1、气质的概念气质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通常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以及指向性上相对于个性的其他构成部分,气质受先天遗传的影响最大,取决于个体神经系统的先天特性。
气质的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与管理:◆根据人的气质类型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和分配◆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气质进行职业选择,组织可以进行人员的职业鉴别◆在人员的配备上,要考虑气质类型的相辅和互补◆在管理上也要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员工运用不同的方法(三)能力◆1、能力的概念–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率。
能力总是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
–能力既受遗传的影响,也受后天教育和实践的影响。
遗传的生理特征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
知识指人们所掌握的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历史经验;技能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它们表现了一个人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
能力指顺利实现活动的心理条件,包括顺利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心理条件。
◆2、能力的类型–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在很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记忆、思维等,在西方心理学中被称为“智力”。
智力用智商表示(IQ IntelligenceQuotient)–特殊能力是表现在某些专业活动中的能力,它只适宜于某种狭窄活动范围的要求。
◆3、能力的个体差异性–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结构的差异4、能力与管理有效性◆职能匹配:员工能力与工作类型、工作岗位相匹配;工作安置时,用人所长,人尽其才◆能力互补:组织或团队中员工能力互补◆招聘时,不仅要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评,更应该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考评(四)性格◆1、性格的定义–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因为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价值观,因此它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第六章知觉、社会知觉与归因一、知觉1、知觉的概念与特点–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知觉的整体性: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依赖于对事物整体的感知。
人们对整体的知觉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例如,一辆急驶的汽车,最先看到的是汽车的整体,然后才是它的各种细节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例如:形状恒常性:不同方位的门;大小恒常性:远处的马和近处的狗;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不同光线下的白纸;颜色恒常性:黑夜中的玫瑰2、影响知觉的因素◆(1)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度、运动性、新异性等–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2)主观因素–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特征–经验二、社会知觉从知觉的对象来看,可以把知觉划分为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
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的知觉,称之为物知觉;另一类是对由人的世界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知觉,包括对人、人际关系、群体以及各种社会事件和社会结构等的知觉,我们把这种对社会性信息的知觉称之为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的类型◆(1)对他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图等的认识。
◆(2)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自我知觉–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4)因果关系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印象形成◆1、印象形成:◆人们往往在极其有限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
如–代表性原则:是指人们经常会根据经验来确定某一个体是否具备了某种典型的特征,从而做出判断。
–可得性原则:人们的判断受到记忆的“可得性”效应的影响。
◆第一印象的作用:–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叫做首因效应,也就是先入为主的作用,它影响着以后的交往。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多,第一印象也是可以改变的。
2、社会知觉的偏差◆人们在进行社会知觉时受其对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偏差。
◆常见的偏差类型:(1)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它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
(2)刻板印象–人们在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如北方人和南方人;上海人和北京人等(3)证实偏差–人们既有的观念或期望会影响他的社会知觉和行为。
他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
–人们一旦对某人形成了某种第一印象,他们还会寻找更多的信息或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
尽管以后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或行为并不符合原先的印象,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生活中,第一印象很重要的原因(4)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个人最先和最后提供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影响最大。
(5)虚假一致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
人们在知觉他人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
(6)投射效应–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7)后视偏差–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
–“我说过要这样做吧”;“我早说过他是这样的人”–(8)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情中的作用的倾向。
三、归因理论——因果关系知觉◆所谓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心理活动的归因,即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生应归结为什么原因;–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对其心理活动的推论;–对人们未来行为的推测,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表现预测他们以后在有关情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凯利认为,人们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区别性(差异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不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一贯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
◆一致性(普遍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反应方式。
2、对成败的归因——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韦纳把人们获得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因素可以按三个维度来划分:–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人们把成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影响。
例如,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努力、能力)会让人感到满意和自豪;把成功归结为外部原因(任务难易或运气),会使人产生惊奇和感激心情。
把失败归于内因,会使人产生内疚和无助感;归于外因,会产生气愤和敌意。
成功归结于:内在因素:令人感到满意、自豪外在因素:令人感到惊喜、满意稳定因素:提高工作积极性不稳定因素:提高或降低工作积极性失败归结于:内在因素:令人产生内疚、无助感外在因素:令人产生气恼、敌意稳定因素:降低工作积极性不稳定因素:提高工作积极性第七章态度及价值观一、态度(一)什么是态度◆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态度的构成因素:–认知因素(对一类事物的真假好坏的认识)–情感因素(对一类事物好恶情感反应的程度)–行为意向因素(对一类事物的行为倾向)◆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的表现。
(二)态度的特性:–社会性:态度不是生而具有,而是习得的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的不断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与本能有区别)–针对性:有一定的对象–协调性(一致性):三个因素之间互相协调认为好--》有好感--》行为趋向–稳定性:一经形成则相对稳定–间接性(不一致性):态度是一种心理或行为倾向,它与行为之间不一定是一致的,它与行为之间有一致表现,也有不一致的表现3、态度对认知、行为的影响二、态度的改变及相关理论(一)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改变包括两个方面的改变:–强度的改变(一致性改变)——相对容易–性质(方向)的改变——困难1、从态度的特性来看:1)态度形成得越早,越难改变--时间性2)态度越极端(强),越难改变--极端性3)一贯态度难改变--一贯性4)态度的构成越复杂(世界观层次高),越难改变--复杂性5)三种因素越一致,越难改变--一致性6)满足性--越高越不易改7)价值性--与个人价值关系密切的态度,不易改2、从个体心理因素来看:1)智力水平高,态度的主动性高2)暗示接受强度高,易改变3)女性较男性易改变4)年轻人较老年人易改变3、从个体和团体的关系看•认同感问题:对团体越认同,越难以改变(行为认同、态度认同、观点认同)•团体的压力(团体的价值观、规范、舆论)(二)态度的理论研究关于态度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有关认知因素在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中的影响作用1、平衡理论:弗利兹·海德(1958)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社会事件、他人、文化观念等)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个人(person)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other)建立的关系是通过某些事(x)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