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一、阅读文献[1]李晓东, 袁冬华, 孟威佳. 国外关于自我妨碍的研究进展[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4: 132-136.[2]蔡琼华, 郑雪, 李桂芝. 自我妨碍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 社会心理科学, 2010 (11): 163-167.[3]翟一飞, 季浏. 中学生体育锻炼自我妨碍行为调研[J]. 体育学刊, 2008, 15(11): 79-83.[4]田录梅, 张向葵, 于海峰. 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J]. 心理学探新, 2003, 23(4): 55-58.[5]李晓东, 袁冬华.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J]. 心理科学, 2004, 27(6): 1337-1339.[6]李晓东, 袁冬华, 孟威佳. 飞行学员自我妨碍倾向, 结果重要性知觉与赛前状态焦虑的关系[J]. 应用心理学, 2004, 4: 002.[7]殷晓辉, 张美叶. 武术考试中大学生自我妨碍行为对考试成绩影响的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3(2): 75-77.[8]裴彩利. 运动员完美主义, 失败恐惧与自我妨碍的关系[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8(2): 134-137.[9]翟一飞, 尹博. 不同情境及评价方式对高, 低自我妨碍青少年运动表现和行为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6): 71-73.[10]翟一飞. 不同锻炼情境对中学生自我妨碍行为及其相关心理因素的影响[J]. 中国体育科技, 2008, 5: 75-78.[11]丁文, 杨剑, 杨文礼, 等. 大学生网球运动员成就目标取向, 自我妨碍与运动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2(3).[12]刘琳, 戴群, 吉承恕, 等. 成就目标取向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自我妨碍的影响及其与运动成绩的相关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0 (005): 445-448.二、文献综述报告1 前言在成就取向的社会中,个体在与能力评价有关的活动中成功与否对其影响巨大:成功会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效能感,体验喜悦、自豪等积极情感并增强继续投入活动的动机;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信心,产生无能为力之感以及悲伤、羞耻等消极的情感体验,从事活动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

由于表现的结果有如此大的影响,个体常常会采用一些自我保护策略来规避因失败或表现不佳而带来的负面结果。

自我妨碍就是这样一种自我保护策略。

Berglas和Jones将其定义为“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自我妨碍策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行动式自我妨碍,指个体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而事先采取的行为策略,如酗酒、减少练习的时间等;二是自陈式自我妨碍,指个体在从事任务之前,主动声称存在一些可能会影响自己发挥水平的因素,如紧张、焦虑,身体不适等。

行动式自我妨碍虽然为可能的失败提供了更为可信的借口,但由于做出了减少练习和努力的行为使表现受到影响,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自陈式自我妨碍只是在投入活动之前提出一个可能并不存在的借口,没有不利于表现的实质行为,因此对表现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也不会减少个体成功的机会[1]。

有关自我妨碍的研究已经延伸到了各个领域,其中也包含体育运动领域。

本文介绍了自我妨碍的相关理论、自我妨碍在体育运动领域的影响因素及自我妨碍行为给运动带来的影响,主要通过介绍这三方面来介绍自我妨碍在体育运动领域的发展。

2 自我妨碍的有关理论关于自我妨碍的理论有很多,但其中有两种理论最为典型,文章分别介绍了这两种理论,一为自我价值理论,另一个是印象整饰理论。

2.1 自我价值理论自我价值理论是以Covington为代表的。

该理论认为在成就情境中,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就是保护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形象。

自我价值的核心是能力,高能力会增强个体的自我价值,低能力会降低个体的自我价值。

高努力并成功是值得赞扬的,高努力却失败了则给人留下低能的印象,因此个体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失败或者改变失败的意义,自我妨碍就是个体为了达到保护自我价值,转移人们对其能力的注意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1]。

2.2 印象整饰理论有关自我妨碍动机的第二种理论解释是印象整饰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在公众面前形象的关心是驱使其使用自我妨碍策略的主要原因。

个体因担心表现不佳会损害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而使用自我妨碍策略。

对自我妨碍的人来说,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他人对失败的反应引起羞耻感。

换句话说,自我妨碍的人对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关心超过了对自己实际表现的关心。

如果个体使用自我妨碍策略是出于印象整饰的目的,那么表现情境有无观众就很重要[1]。

3 自我妨碍的影响因素自我妨碍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个体特征、环境因素两个方面,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人格、自我效能、情绪、能力观;环境因素,如情境特征、家庭教养方式都能较好地预测自我妨碍[2]。

研究自我妨碍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有很多,但其中在运动领域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文章主要从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两个方面来介绍。

3.1 个体特征在性别方面,大部分研究显示男女都有自我妨碍行为,但在行为式自我妨碍上两性有显著差异,男性显著多于女性,在自陈式自我妨碍上男女没有显著差异[5]。

在年龄方面,自我妨碍行为有显著年龄差异,年龄越大自我妨碍行为出现的频率越高[3]。

个体的自信也会影响自我妨碍行为的出现,研究表明自我妨碍倾向与状态自信呈显著的负相关,当个体面临可能的失败时可能采用自我妨碍策略[6]。

失败恐惧在反复思考与自我妨碍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关注错误、知觉父母压力、知觉教练压力与自我妨碍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8]。

3.2 环境特征3.2.1 情境研究表明,不同的锻炼情景对体育锻炼的影响不同。

在自我目标气氛(只对学生完成的动作质量进行评价并公开表扬锻炼表现优异的学生)下行为式自我妨碍的行为增加,而在任务气氛(强调完成任务的过程,并提供多组练习供学生选择,鼓励参与帮助运动较差的学生)下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可能会通过身体自尊、自我效能等自我评价因素的中介作用,来有效地抑制中学生自我妨碍行为的发生。

任务气氛情境下的身体锻炼直接影响到中学生自我妨碍行为的改变,或是通过改善其身体自尊以及自我效能等自我评价指标对其产生影响,也有可能是两者共同作用产生影响[10]。

但也有研究发现在竞争情境中,高自我妨碍者不会产生明显的自我妨碍的行为,且不会以减少运动练习行为作为自我妨碍的行为策略,而且不论是处于有竞争情境或无竞争情境,对被试的运动练习行为也没有影响[9]。

3.2.2社会评价有研究表明,社会评价对自我妨碍行为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

自我妨碍、竞争情境及评价方式对中学生的运动表现有交互作用的影响。

进一步的分析后得知,即使是在无竞争情境中,高自我妨碍者仍会面临自己的能力被评价,产生自我妨碍行为,造成运动表现较差。

另外高自我妨碍者在社会评价时,有竞争组的运动表现优于无竞争组。

除此之外,高自我妨碍者在无竞争情境时,自我评价组的运动表现比社会评价组好[9]。

4 自我妨碍在运动领域的影响4.1 自我妨碍对体育锻炼水平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对中学生体育锻炼水平的影响因素中,自我妨碍水平并不是起主要决定性因素,但它对预测中学生体育锻炼水平的大小有一定的作用,自我妨碍主要通过中介变量身体自尊及自我效能的作用,对体育锻炼水平进行预测的,也就是说,这种作用也可以是通过中介变量身体自尊及自我效能来实现的。

身体自尊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4]。

4.2 自我妨碍对运动情绪的影响有研究以飞行员为被试,得出以下结论,自我妨碍倾向和结果重要性知觉均与赛前认知焦虑和生理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状态自信呈显著的负相关[6]。

但自我妨碍倾向对赛前状态焦虑的影响超过了结果重要性知觉对赛前状态焦虑的影响,在控制结果重要性知觉之后,自我妨碍倾向仍然对赛前状态焦虑有显著影响,说明自我妨碍倾向对赛前焦虑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影响。

4.3 自我妨碍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自我妨碍与运动成绩呈显著的负相关,可见运动员采用自我妨碍的行为对运动成绩有了负面影响。

从行为式自我妨碍和自陈式自我妨碍两者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来看,行为式自我妨碍的影响更为显著,因为自陈式自我妨碍只是口头上表述自己没有认真练习,紧张焦虑或者熬夜等其他借口,但在平时练习都没有表现出逃避行为,而行为式自我妨碍者多采用减少努力和消极的自我关注等以情绪为中心的非适应性应对策略,所以行为式自我妨碍对成绩的影响更为显著。

研究发现,自陈式自我妨碍也对成绩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自陈式自我妨碍越高,成绩越差;练习时间和练习强度对成绩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行为式自我妨碍越少,即练习时间较多、练习强度较大的被试,对自己的技术技能更有把握,那么考试成绩越优秀[7]。

5 问题提出在运动领域中,运动员比赛得到的成绩是运动员、教练甚至国家都关心的焦点,所以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因素一直是运动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自Berglas 和Jones提出“自我妨碍”这个概念以来,对自我妨碍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这也引起了运动心理学家的注意,自我妨碍在运动领域的研究也不断增多。

已有的自我妨碍对于运动成绩的影响研究表明自我妨碍对运动成绩有影响,而根据已有的其他研究表明,运动前焦虑状态对运动成绩也有显著影响,并且自我妨碍对运动前焦虑状态有影响。

根据以上研究,本研究一方面证明已有研究,另一方面推测自我妨碍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是通过运动前焦虑状态作为中介作用完成的。

三、开题报告拟定课程论文:自我妨碍对网球运动员成绩的影响:运动前焦虑状态的中介效应1 引言1.1 运动员成绩因素1.2 自我妨碍对运动员成绩的影响1.2.1 自我妨碍的概念1.2.2 自我妨碍的理论1.2.3 自我妨碍对运动员成绩的影响1.3 运动情绪对运动员成绩的影响1.3.1 运动情绪的概念1.3.2 运动情绪的理论1.3.3 运动情绪对运动员的影响1.4 自我妨碍对运动情绪的影响1.5 问题提出2 方法2.1 研究对象参与职业网球比赛的在校大学生100人,哈尔滨的各大高校的大学生为例。

2.2 研究工具2.2.1 自我妨碍量表选用张力为等修订制成的《运动自我妨碍量表》,总共10问题,采用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自我妨碍倾向性越高,信度系数为0.727。

2.2.2 赛前状态焦虑量表采用Martin等人编制的竞技状态焦虑量表(CSAI-2)包括认知焦虑、生理焦虑和状态自信3个分量表。

认知焦虑是指对成功的消极期望或基于消极评价基础上的对自尊的威胁,生理焦虑是与自主唤醒有关的生理和情感反应,状态自信是对自己是否具有取得成功的能力的信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