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201802240102Z-浅谈新媒体的影响——以“澎湃新闻”和“梨视频”为例

文献综述-201802240102Z-浅谈新媒体的影响——以“澎湃新闻”和“梨视频”为例

(3)最后,充分挖掘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定制。在移动化海量传播的环境中,用户每天被包围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之中。面对多元传播与多元接收的格局,传统媒体要摒弃大规模信息覆盖的传播模式,应当充分挖掘用户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垂直服务,直接将信息精准的投送至用户,实现用户细分。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毕业论文写作文献综述
学பைடு நூலகம்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课题名称:《浅谈新媒体的影响——以“澎湃新闻”和“梨视频”为例》
一、该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媒介融合与媒体转型视角研究“澎湃新闻”和“梨视频”。这部分研究成果集中于“澎湃新闻”和“梨视频”上线之初,新闻学界的专家学者与传媒领域的资深媒体人纷纷著书立说,发表各自的立场与看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在文章《“澎湃新闻”:时政类报纸新媒体融合的上海模式》中,从媒体融合的视角肯定了澎湃在目标定位、创业条件、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并指出了在内容生产方式、用户结构、盈利能力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从“澎湃新闻”看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文章主要从澎湃新闻诞生的环境条件、差异特色、价值意义三方面谈新媒体的转型可能性。题为《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一一一以“梨视频”新媒体平台为例》一文则从传播网络全面覆盖、内容原创深度、平台创新设计等方面谈转型路径。《传统媒体移动化转型的典范一一“梨视频”》则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就此谈“澎湃新闻”的移动化转型策略。
解决:
(1)首先,明确自我优势,直面市场竞争。针对传播市场的发展变化,传统媒体要深入了解自我优势,直面竞争。将自我优势与现阶段的用户需求精准对接,顺应信息传播市场的发展趋势,从市场需要出发进行转型的规划。这是传统媒体改革转型必须要做的功课,也是媒体适应传播规律探索市场发掘用户需求的基础。
(2)其次,要善于利用社交化营销方法来推进品牌认知。海量的传播市场催生了产品类型的多元化。如何在种类繁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形成风格,是每一个转型中的传统媒体需要考虑并实践的重点。多元的传播让用户变成了选择的主体,社交化的发展给产品提供了更多品牌认知落地的渠道。新媒体产品的发展,必须要有效的利用各种渠道的资源,结合社交网络的优势,构建产品的形象和影响力。
(2)“澎湃新闻”和“梨视频”与其他新媒体产品的比较研究。“澎湃新闻”和“梨视频”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同时代的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与其进行对比研究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中国传媒大学的徐琦、胡品发表的《“澎湃新闻”PK“今日头条”一一解码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媒体融合之道》就分别从两者的产品、内容、用户、盈利、资源体系等维度进行对比,探索不同的新闻媒体融合之道。在题为《今日头条vs“澎湃新闻”一一一网络媒体的创新模式探析》一文中,对比今日头条与“梨视频”,从渠道创新、内容侧重点、受众定位、盈利模式、版面设计、平台建设六个方面探析网络媒体的创新模式。《门户网站类与传统纸媒类新闻客户端的新闻选择探究一一以“搜狐”和“梨视频”新闻客户端为例》一文中以新闻选择为研究视角,概括搜狐与澎湃的相同点,分别从新闻主题、写作材料、编辑方式、图片选择对比其不同点。最后就两者给出建议。《新闻客户端的创新差异化实例分析及研究一一一以网易新闻、“梨视频”、今日头条为例》分析了三者的创新差异化并对新闻客户端创新差异化给出自己的建议。就笔者列举的上述文章来看,虽然都属于比较研究,但又各有侧重,视角迥异。
二、存在的不足与解决对策
问题:轻视技术。
作为新式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在产品运营初期,“澎湃新闻”和“梨视频”不够重视技术的力量。产品最初的技术支持来源于招标的第三方公司。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团队,导致新闻客户端在更新升级不断迭代的过程中,需要双方的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反复的沟通。49产品运营的需求不能及时与技术对接,功能更新的周期被拖延。这是部门协作不力的表现,也会直接影响到团队的生产效率。没有直观的技术数据的支持,“澎湃新闻”和“梨视频”也无法准确把握传播市场的动向。技术壁垒的影响导致在产品运营时,不能完全地将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在前期客户端的产品设计中,用户不能自主选择字体,也不能借助平台表达自己对于产品的诉求。在产品细节的设计上,存在对用户需求考虑不足的情况。从传统而来的运营思维,不重视技术的力量,降低了生产效率。在前期平台运营时,互动交流,思想聚合的功能较少。没有利用技术手段从根本上进行多传播渠道的维护,传统的转型思维局限了新媒体的发展。轻视技术的生产力,也让“澎湃新闻”和“梨视频”在运营初期走了一些弯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