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课件
(一)辨证要点
3.闭证当辨阳闭与阴闭 阳闭与阴闭主要根据热象的有无来区 别,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 气粗鼻鼾,痰声如锯,便秘溲黄,舌红绛, 舌苔黄腻,脉弦滑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 征,如面白唇暗,痰涎壅盛,四肢不温, 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一)辨证要点
4.识病性 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 急性期以标实为主。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
诊 断 要
点
1.临床特征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 涩或不语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者仅见眩 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而无神志障碍。
诊 断 要
点
2.病史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为多见, 常有体衰,劳倦内伤,嗜好膏粱厚味、烟 酒等因素;或患有高血压病,发病前多有 头晕或头胀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每 因恼怒、劳累、酗酒、寒冷等而诱发。
鉴别诊断
2.中风与闲病 闲病昏仆之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 发出异常叫声,昏迷时间多短暂,一般可自 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其发病以青少年居 多,是一种发作性疾病。而中风昏仆倒地后 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味,其神昏 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醒后多伴有半身不 遂,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鉴别诊断
3.中风与厥证 厥证一般昏迷时间短暂,多伴有面色苍 白,手足逆冷,但无四肢抽搐,移时一般 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语言不利等表现。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3.痰热腑实 证候:突发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 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结,头晕目 眩,咯痰或痰多,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 弦滑。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治法:化痰通腑泄热。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味。 方解:瓜萎、胆南星清热化痰;生大黄、芒硝通腑泄 热。
大黄、芒硝应视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泄为度,以免过量伤正。腑 气通泄后,治宜清热化痰通络为主,可加胆南星、天竺黄、竹沥、川 贝母、僵蚕、地龙、丹参、赤芍等化痰通络; 热象明显者,加山桅、黄芩; 若舌暗有瘀点可加人丹参、赤芍通络。
(三)分证论治—中脏腑
2.脱证 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 鼻鼾息微,肢体软瘫,手撒肢冷,二便失禁, 或见大汗淋漓,舌萎而嫩,脉微欲绝或虚大 无根。严重者可见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目 睛上窜,口吐涎沫,舌痰,舌质紫暗,苔白 腻,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三)分证论治—中脏腑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方药:急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方解: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附子回阳救 逆。
若阴不敛阳,津液不能内守,汗出不止者,可加黄芪、牡蛎、 龙骨、山萸肉等以敛汗固脱; 若真阴亏损,虚阳浮越,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浮大无根者, 可加龟板、鳖甲、牡蛎、龙骨、阿胶、山萸肉、熟地、枸杞等填补 真阴以纳浮阳; 若元阳渐复而痰浊壅塞喉间,欲吐无力者加菖蒲、远志豁痰降 逆; 若肾阴大亏,虚阳浮越,足冷面赤,宜选地黄饮子滋阴补阳, 引火归元。
诊 断 要
3.辅助检查神经 系统检查、脑脊液检 查、眼底检查、颅脑 CT、MRT等检查,有 助于诊断。
点
鉴别诊断
1.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基本 病机是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临 证以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时有流涎、言语 不清为主要症状,而无神志障碍和半身不遂等表 现。中风多见于中老年人,基本病机为脏腑阴阳 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以卒然昏仆,不省 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 常伴有肢体瘫痪或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三)分证论治—中脏腑
治法:辛温开窍,化痰醒神。 方药:急用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以芳香温开, 继则煎服涤痰汤化痰开窍。 方解:制南星、菖蒲化痰开窍;半夏、陈皮、获 答、竹茹、生姜祛湿化痰;枳实降气利痰下行;人参、 甘草扶正。
兼有动风者,可加天麻、僵蚕、全蝎以平熄肝风。 若见戴阳证者,属病情恶化,宜重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 汤救治。
病
机
4、病机转化 虚实转化:初期多以标实为主,若病情剧变, 可以正虚为主,甚则正气虚脱。后期多因正气未复, 邪气稽留,可留有后遗症,多虚实夹杂,或以本虚 为主。
病
机
5. 预后 中风为中医四大难治病证之一,多起病急骤,变化迅 速,病情恶化常在瞬间。中经络与中脏腑之间可相互转化, 一般中经络者病轻,中脏腑者病重。中经络者向中脏腑发 展,预后较差;中脏腑者向中经络转变,预后多较好。中 脏腑者若出现呱逆频频,呕血,壮热,喘促,瞳孔大小不 等,病情危笃,预后多不良。多次中风者预后亦较差。总 之,中风的预后,主要受体质的强弱,正气盛衰,邪气的 浅深,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正确,调养是否得当等 多种因素影响,其结果相差甚远。
鉴别诊断
4.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 弓反张为主症,也可伴见神昏,但痉证神 昏多出现抽搐之后,而中风多在起病时即 有神昏,而后可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 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无口眼歪斜 及半身不遂等症。
辨证要点 辨 证
治疗原则
论 治
分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其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 变,病情轻,表现为不经昏仆而卒然发生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 病情重,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 志昏糊、迷蒙,而伴见口眼歪斜,半身不 遂等。
(一)辨证要点
6.辨病期 中风病发病后两周以内者为急性期, 中脏腑也可长至1个月; 发病后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者多为 恢复期; 发病半年以上者系后遗症期。
(二)治疗原则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急性期虽有本虚, 但以标实为急,应急则治标。中经络以平肝 熄风,化痰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熄 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治以回 阳救逆,扶正固脱为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多虚实夹杂,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熄风 化痰与滋养肝肾、益气活血通络等法并用。
与西医联系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 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脑血 栓形成等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型脑血管 疾病相似。上述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 治。
病
因
病
机
1.内 伤 积 损
2.劳 欲 过 度
病 因
3.饮 食 不 节
4. 情 志 所 伤
5.气 虚 邪 中
病
机
1、基本病机 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 犯脑。 2、病位 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 可引起全身多脏腑功能紊乱。 3、病理性质 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 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 即风火相煽、痰浊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为标。 病性具有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特点。
本方还适用于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但黄芪甘温,故肝 肾不足、药益气通络; 血瘀甚者,可加莪术、三梭等破血通络之品,甚或可加用水蛭等 药; 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宣窍。
(三)分证论治—中脏腑
1.闭证 闭证为邪实内闭之证,主要表现为突然 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二便不通,肢体强痉,喉中痰鸣, 临床又根据有无热象,分为阳闭和阴闭,由 痰火内闭者为阳闭,由痰浊内闭者为阴闭。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4.气虚血瘀 证候:突发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 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白无华,气短乏 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舌质 暗淡,或有瘀班、瘀点,苔薄白或白腻,脉 沉细弱、细缓或细涩。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解:重用黄芪补气;桃仁、红花、归尾、川芍、 赤芍活血化瘀。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平肝潜阳;川 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桅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茯苓、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
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本证为肝经实火,气血壅盛之证, 故去原方杜仲、桑寄生等,加用夏枯草、龙胆草以增泻热之力。 若眩晕头痛加桑叶、菊花清热熄风; 心烦易怒加生石膏、龙齿清热安神; 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泻热。
无热象者,可去天竺黄,易制半夏,加全蝎、僵蚕、白附子以加强祛 风化痰之功; 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若眩晕者,加钩藤,菊花平肝 熄风; 有瘀血征象,舌质紫暗者,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2.风阳上扰 证候:平素眩晕头痛,耳鸣目眩,突发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 身麻木,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身热, 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 有力。
(一)辨证要点
5.辨出血中风与缺血中风 凡遇中风急诊病人,应详询病史,结 合发病状况和症状、体征,以鉴别中风的 不同类别。中年以上有高血压等病,发病 突然,昏迷内闭,半身不遂,脑脊液呈血 性者,应考虑出血性中风。若发病较缓慢, 在安静和睡眠情况下发生,神志大多清醒, 并逐渐形成半身不遂,脑脊液清晰者,应 考虑缺血性中风。
中 风
东杨庄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武兵
定 义 病因病机
主 要 内 容
诊断要点
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 预防调护 小结
定义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 遂,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因其起病急剧,变化迅速,证见多端,与风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 似,故古人称其为“中风”,又名“卒中”。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属于中医内科常见急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 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
(一)辨证要点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中风病闭证、脱证,均为危重证,分清闭证 与脱证是本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闭证为邪气 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多属实证;脱证为正气 外脱,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 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 五脏正气衰弱欲绝表现,属虚证,多为中风危 候。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