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直线的斜率公式

直线的斜率公式

课题:《直线的斜率公式》
授课人:朱庆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直线的斜率公式及应用.本节课是在学习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之后,为了方便研究直线的方程而设置的一个过渡内容.另外,本课内容对于后面导数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2)进一步理解倾斜角和斜率的相互联系;
2.能力目标:
(1)了解用坐标研究直线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其中的数形结合、转化的思想方法;
(2)通过公式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联想、概括与抽象的思维能力,类比推理、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联系与转化和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4.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从而感受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及公式的应用
2.教学难点:
斜率公式的推导
3.难点突破:
通过构造R t 引出直线的斜率与两点坐标的关系,并对两点不同顺序以及直线不同位置情况进行分析,以问题诱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最终得出公式,再通过习题进行巩固达标.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导学式
五.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直线l 的向上方向; (2)x 轴的正方向; (3)最小的正角 2.直线的斜率: (1)αtan =k ;
(2)α的取值范围; (3)斜率k 的取值范围
(二)新课讲解:
1.问题引入:我们知道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已知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如何计算直线的斜率? 2.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已知点111(,)P x y 、222(,)P x y ,且12P P 、与x 轴不垂直
用12P P 、的坐标来表示12P P 的斜率k .
如图1,设直线21P P 的倾斜角为α(︒
≠90α
),当
直线21P P 的方向(即从1P 指向2P 的方向)向上时,
过点1P 作x 轴的平行线,过点2P 作y 轴的平行线,
两线相交于点Q ,于是点Q 的坐标为21(,)x y .
当α为锐角时,21P QP ∠=α,2
1x x <,2
1
y y <.
在12R t P P Q ∆中,
22112121
||ta n ta n ||
Q P y y Q P P P Q x x α-=∠=
=
-.
师生互动
回顾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对上节课巩固和反馈.
图1
当α为钝角时,12
180Q P P α
=-∠
,1
2
x x >,1
2
y y <
ta n ta n (180)ta n αθθ
=-=-
在12R t P P Q ∆中,
22112112
||ta n ta n ||
Q P y y Q P P P Q x x θ-=∠=
=-
∴212112
21
ta n y y y y x x x x α
--=-
=
--.
思考:已知直线上两点1
1
1(,)
P x
y ,222(,)P x y ,运用
上述公式计算直线12P P 斜率时,与12,P P 两点坐标的顺序有关吗?
同样,如上图,当21P P 、的位置对调时,也有
122112
21
ta n y y y y x x x x α--=
=--
师生互动
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当α为钝角时,斜率该如
何计算?
θ
图2
y
o
x
12(,)
Q x y )
,(111y x P )
,(222y x P θ
α
图4
图3
(,)
222P x y 的直线斜率公式:
y y y y k x x x x 122112
21
--=
=
--(2
1
x x ≠)
公式的特点:
(1) 与两点的顺序无关;
(2) 公式表明,直线对于x 轴的倾斜程度,可以通
过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来表示,而不需要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3) 当1
2
x x =时,公式不适用,此时直线与x 轴垂
直,90α=︒.
3.例题分析:
例1如图5,已知(3,2)A ,(4,1)B -,(0,1)C -,求直线A B ,B C ,C A 的斜率,并判断这些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解:直线A B 的斜率
12143
7
A B k -=
=--;
直线B C 的斜率
1110(4)
2
B C k --=
=-
--
直线C A 的斜率
12103
B C k --=
=-
由0
A B
k >及0
C A
k >知:
直线A B 及C A 的倾斜角均为锐角; 由0
B C
k <知:直线B C 的倾斜角为钝角.
师生互动
图5
的问题:
(1)由1P 、2P 点的坐标求k 的值;
(2)已知k 及1122,,,x y x y 中的三个量可求第四个量; (3)证明三点共线.
师生互动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本课内容.
七.作业布置:
课本77P 习题9-1(A )1、5
思考:证明三点共线的方法有哪些?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