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何燕内容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所钟爱的人物之一,她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争议,林黛玉的才华横溢,多愁善感,身世之悲使她的人物形象可以用“凄美”二字来概括,她的敏感多疑,善良纯真,缺少心计的性格又使得她在贾府无法长久的留存,加之自身体弱多病,家道中落,父母双亡给她的人生蒙上了许多阴影,再加上当的社会制度最终导致了他和贾宝玉爱情的失败,人生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本文试图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入手,去探究造成她悲剧性格和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多愁善感;悲剧命运众所周知,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所钟爱的的人物之一,她的身世和命运凄惨迷离,令众多的读者所感叹惋惜,本文试图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入手,去探究她悲剧性格的形成、以及造成悲惨命运的原因。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美化成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相当于神仙转世来到了凡间,让人多少觉得有些遥不可及,似乎也是机缘巧合,神仙都要经历许多磨难才能得道升天,《西游记》中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经,列入仙班,《红楼梦》中林黛玉也是命运如此多作弄。

她的形象特点可以概括为“凄美”二字。

“凄”主要表现在林黛玉“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气质、才气内涵”。

这两者相加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总体性格可以概括为聪明伶俐,悟性极强,内向多疑、敏感善变而又孤高自诩,同时又带有自卑自怜的成分。

比如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得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

她的敏感是因为她寄人篱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也因此养成了多疑的性格特点,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她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

她把贾宝玉当做一颗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

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另一个方面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林黛玉这种猜疑和消极的性格,结果一方面伤害了自己,另一方面又伤害了自己的心上人。

这类性格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

其心理特点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行为孤僻,寡言,但又常为一些别人认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

表面上看,她们有时似乎很坚强,但内心世界却充满自卑和怯懦。

当然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林黛玉也是一个有新思想的女子,她一方面担忧自己的命运和与宝玉的爱情,另一方面她又坚持和宝玉自由恋爱,不喜欢仕途经济,因此在她的内心里还是有一股敢于反抗和冲破封建社会的内在精神。

形成林黛玉这种悲剧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与林黛玉的身世遭际和多变命运有密切的关系。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出生于封建社会一个书香望族和钟鼎之家,她是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生有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

林黛玉本是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官迁居扬州。

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小的女儿,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1]。

所以,林家在封建社会里既是富贵之家,又是书香门第。

林黛玉曾有小一岁的幼弟,养到三岁死了。

所以父母对她爱如珍宝,见她聪明清秀,便请了贾雨村做家庭教师,教她读书习字,假充养子之意。

后因黛玉母亲早亡,贾母疼爱,于是她被接到贾府抚养教育,与贾母、宝玉同吃同住。

再后来黛玉又死了父亲,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养成了孤高傲世的性格。

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她可以说是曹雪芹笔下作诗最富灵气的才女。

林黛玉又因与贾宝玉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真心相爱,《红楼梦》中绛珠还泪的神话更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奇幻浪漫的色彩,同时也奠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基调。

最终结局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思想上的忠叛之争,婚姻上的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之争。

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历尽风刀霜剑,最后在宝玉、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一、具体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美可以用“凄美”二字来概括,作品中,黛玉出场,读者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之嘴和宝玉之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

作者着墨写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2]”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落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而《红楼梦》中,林黛玉又是敏感而善良的,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的为人处事,“生怕走错了一步路,生怕说错了一句话”本是大户人家出身,“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让她变得外表孤高自诩,内心则倍感自卑和怯弱;另一方面,她的兰心慧质和女孩儿特有的小心眼儿又为她增添了些“灵慧与可爱”之处,这样一来,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便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同时林黛玉性格又是温柔善良的,我们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多少有点争风吃醋的嫌疑,甚至有些磨擦,但到后来两人谈心后,黛玉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的话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

再从“香菱学诗”我们可以看出她教别人“诲人不倦”的态度,还可以从她葬花之举等事看出她内心的细腻温柔。

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正是因为她的心灵有内在之美,她的真诚善良的性格被曹雪芹所最钟爱,她的单纯善良与热衷世俗名利的薛宝钗相比,也是赢得读者由衷喜爱的原因之所在。

本是天外飞仙,兼具内外之美,何故黛玉结局却如此凄凉?曹雪芹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一方面让黛玉“美丽”到极致,另一方面又让她“凄凉”而至身死!于是,一个跨越无数时空的、恒久的悲剧性人物形象——凄美的林黛玉便至此塑造而成,活生生的站在读者面前,让人们为她尽情的感伤痛心,耿耿而不能忘怀。

记得鲁迅先生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美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林黛玉的形象正是如此,她越是美,毁灭后形成悲剧给人们造成的心里反差和感受也越大,越让读者为她同情和叹息!尽显“凄美”二字。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有旷世才学上,才华横溢又有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从小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能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

[3]”的诗句,到头来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天妒英才,红颜薄命。

她成了《红楼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人格色彩的悲剧人物,两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过同情之泪,又为她的艺术魅力而心醉神迷。

在大观园里,百花斗妍,美女如云,为什么独有林黛玉能那样的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为她而痴狂、为她而伤叹呢?我想,是因为她从骨子里透射出来的无与伦比的美、敢于无声的与所处的时代反抗的精神让所有人痴醉。

黛玉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一颗折射世事的泪珠。

她有着绝代的风姿,更有着满腹的诗情,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一个王朝里,她的美貌只能对镜自怜,她的才情只能寄笔于纸,最后化为灰烬,成为一种绝世的“凄美”。

在读者心目中,林黛玉的形象就像一个路过人间的天使,她的翅膀在人间被折断,以“凄美”的悲剧形象生命走向了终结。

二、林黛玉的人物性格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习惯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

[4]”芸芸众生,每个人的性格是不同的,性格决定了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一个人的反映及处理方式,不同的处理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自然会给每个人带来不同的影响,也就是命运。

那么,林黛玉有着怎样的性格呢?她的性格与命运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林黛玉的性格是敏感、多疑、多愁、小心眼、爱生气,爱耍小性子。

长期以来,说到林黛玉的性格人们都习惯性的用多疑、敏感、爱生气,目无下尘等等这样的评价用于黛玉。

《红楼梦》中第八回写道:“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

’话犹未了,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

’宝玉等忙起身让坐,宝钗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是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5]”通过《红楼梦》中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黛玉看见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时,心里是不高兴的。

她本想找宝玉泄气,可又不好直说,于是用了一个较为含蓄的表达方式,让宝玉也明白是在说他,宝钗问起来,她给的回答也可以自圆其说。

人们都说爱情是自私的,如果换了别人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反映,至于是否处理的比黛玉好就不得而知了。

再看《红楼梦》第十七回:“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宝玉身边佩物一件不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必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

’黛玉听说,走过来一瞧,果然一件没有,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就不能够了!’[6]”说起荷包之事,还得从“大观园试题对额”说起,宝玉得以大展其才,贾政的小厮们上来闹着玩,将宝玉身上的佩物一起解了去讨赏。

黛玉以为她送给宝玉的荷包也被人拿走了,所以生气。

也许有人会不理解,宝玉身上的佩物又不差一个小小的荷包,就算是真给别人拿走了,谁都不会放在心上,偏偏黛玉生气,不是她爱生气是什么。

但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归根结底,是一个“情”字了得,也许除了宝玉,她还没有给别人送过自己亲手做的小饰品,虽然荷包谈不上什么定情信物,但按照常理来理解,黛玉有可能是借荷包来试探宝玉。

荷包虽小,情意深重。

如果宝玉真将黛玉看来如此贵重的试情之物转送他人的话,那么黛玉有什么理由不生气呢?她气宝玉,更气自己。

她说这话言下之意是“你连我送的东西都不在乎,对我的人也就更不在乎了!”所以敏感、多疑、小心眼、爱生气,在黛玉这一角色中多有体现。

可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能用一种世俗的眼光去评点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对人物角色本身是不客观的,也是对作者的不尊重和对作品的曲解。

分析人物还要和当时的环境相互联系起来,让我们看看来黛玉的生活环境,她是独身女,聪明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原来生活的非常幸福,但她的幸福生活在她母亲病逝后就意味着结束了。

父亲认为女儿在外祖母身旁能有个照应,即使黛玉不愿意去,她仍安排住进了显赫一时的贾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