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失业
11
第三节 失业类型
• 3.1 摩擦性失业 • 3.2 结构性失业 • 3.3 周期性失业 • 3.4 失业类型的区别:贝弗里奇曲线
12
3.1 摩擦性失业
• 特征:
• 它影响了跨越所有人口群体、行业和地区中相
对大的数目的人。
• 倾向于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 • 一定量的摩擦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 摩擦失业不仅仅带来经济成本,还会带来一些
在蓝皮书中,今年城镇的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大概是9.4%, 而此前,官方公布的今年城镇失业率将维持在4.5%。到底失业 率是多少?
“主要是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的测算方法不同。”李培 林解释说。政府部门登记失业率,往往是指失去工作岗位的人口, 尤其是城镇失去工作岗位的人口,到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开的职业 中介部门进行登记;而调查失业率则更细致,比如在多长时间没 有工作,同时又有工作意愿,又找过工作,但是仍然没有就业的 比例。这个在中部和西部更高一些,都超过10%,尤其是在大中 城市,失业人口比例占到10.1%。
• 一个可预期的现实是,随着工业生产
的回落,2009年大学生失业问题将会进一 步加剧。
9
第二节 失业的测量
• 第三,失业与就业概念范畴交叉
• 登记失业者中有相当部分人员正在打工或从事其
它有酬的临时工作,并不是真正的失业者,存在 着所谓“隐性就业”的情况;
• 国有、集体企业在册职工中有一部分人员并未从
• 特点:
• 倾向于集中在确定的群体,即那些受技术改变,所在企业衰退
或在整个国家内的工作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群体。
• 失业时间相对较长。
• 减少结构失业的几种公共政策
• 政府对培训项目的提供或资助 • 通过提供再次安置津贴鼓励失业者流动,走出经济不景气地区。 • 通过提供给长期失业者的公共服务工作,作为政府最后雇主的
• 对刚性工资存在原因的解释(续)
• 政府的转移项目:在实施失业保险和其他类似的项目以后,
转移支付的增长将失业成本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工人将不愿 意降低其可接受工资,并且也不愿意接受比其所希望的工资 低的工作。
• 相对工资比较:工人对他们收入分布相对位置重要性的判断。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当货币工资下降和价格水平上升都导致 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时,工人更有可能抵制因货币工资下降 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减少。因为货币工资率决定每人在收入 分布上的位置。
经济运行中实际的劳动就业状况。反映在以下 几方面: • 第一,统计上有两个失业率。
• 登记失业率:统计的失业人员指有非农户口,在一定
劳动年龄内(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 力,无业且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
业登记的人。2008年4.5% • 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常住人口中16岁以上,有劳动
应对措施。
15
3.3 周期性失业
• 产生原因: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以为求职者创造足够
的工作。与经济运动的上升和下降周期性变化有关, 周期中上升时期,失业率下降,经济衰退期,失业率 上升。
• 特点:随着经济的扩张与收缩而变化,倾向于整
个经济的范围。
• 减少结构失业的公共政策
• 最直接的办法是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确保持续健康
全的监督。
• 主要观点:
• 高工资可以促使雇员更加努力工作,因为雇员会更
明显的经济利益。
• 对单个工人而言,如果短期失业使它能进行更大范
围的工作搜寻,那失业就是一项值得的投资;对整 个经济而言,如果劳动力流动过程是为了在地区和 企业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劳动力分配,那一定量的摩 擦失业是必要的。
13
3.1 摩擦性失业
• 产生原因:
• 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职位空
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需要花 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 间的持续流动过程。
3
第一节 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 函数表示:
+-- + +-
• u为F中各种流量的函数, • Pen:就业者中脱离劳动力队伍的人员所占的比例; • Pne:非劳动力中进入劳动力队伍并且找到了工作的人员所占的比例; • Pun:失业者中脱离劳动力队伍的人员所占的比例; • Pnu:非劳动力中进入劳动力队伍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所占的比例; • Peu:就业者中成为失业者的人员所占的比例; • Pue:失业者中成为就业者的人员所占的比例
由进入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流量和失业 者找到并接受工作的速度,和影响这种速度 的因素。
•。
19
4.1 工作搜寻理论
• 斯蒂格勒模型:工作
搜寻最优次数的决策遵 循边际收益法则。当边 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 就达到了工作搜寻的最 优次数。
• 如右图,求职者应该联系N2
家企业,即当MRA=MCA时。
20
稳定的经济增长率。
• 另一个方法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扩大就业。
16
3.4 失业类型的区别:贝弗里奇曲线
• 纵轴:经济中职位空缺的数目 • 横轴:失业人数 • 45º角的直线:职位空缺数目与寻
找工作的数目相等的线,一般意 义上的充分就业。
• 45º线以上的点:劳动的需求过大,
45º线以下的点:劳动的供给过大。
事劳动,如一些下岗及内退人员等,但仍被作为 从业人员统计;
• 国有、集体企业存在大量的冗余人员,他们处于
隐性失业或就业不足状态;
• 农村中的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员。
10
失业的影响
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失业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 失业影响社会稳定
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 寻找工作的人员。 2007年,我国城市失业率4.7%总数 700万.还不包括企业下岗515万 .
• 第二,我国失业人员的范围是不考虑农村的。 • 2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7
社科院蓝皮书警示150万大学生面临失业2008年
12月24日14:34 中国新闻周刊
•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失业水平,或者某一群体
的失业水平,取决于各种劳动力市场状态之间的 流量的相对流动比率,是各种流量之间综合作用 的结果。社会对任何既定失业水平的关注都应当 集中在失业的影响范围以及失业的持续时间这两 个方面。
2
第一节 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 图形表示:
• EU:从就业状态进入到失业状态,
• 流动和培训成本:当企业雇佣新工人并解雇原有工人时,会
发生流动成本,企业不愿用失业者来代替现有工人。因此流 动和培训成本使工资率的下降受到阻碍。
25
4.3 效率工资理论
• 关键假设:雇员的工作努力或“效率”是工资
率的函数,雇主支付的工资越高,雇员工作就 越努力。
• 前提条件:雇主无法对工人的工作绩效进行完
第七章 失业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失业的测量 失业类型 失业原因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与 失业问题
1
第一节 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 模型的目的与意义:
• 分析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状态之间的流量,了解劳
动力市场中哪一种流量是造成高失业率的主要原 因,从而了解一国经济的真实失业水平及决定失 业水平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 在45º度线上的点:充分就业的点,
但仍然存在一定数目的摩擦性失 业和结构性失业,如图中的J点, 存在着U1的失业人数,K点,存 在着U2的失业人数。
17
第四节 失业原因
• 4.1 工作搜寻理论 • 4.2 刚性工资理论 • 4.3 效率工资理论
18
4.1 工作搜寻理论
• 工作搜寻理论:
• 对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现象做出了解释。 • 分析了决定某一经济中的摩擦性失业水平是
• 工会和最低工资法 • 隐含合同理论: 从市场不存在工会的假定下解
释工资刚性。工人和企业间存在着一份非书面 的、心照不宣的或隐含合同,这种隐含合同要 求企业和工人遵循工资削减政策优于辞退政策。 在萧条时期,年轻和没有经验的工人首先被企 业解雇。雇主优先保证有资历和有经验工人的 稳定收入。
24
4.2 刚性工资理论
• 对经济周期中失业的反周期运动提供了解释。随着经
济周期上升或下降,工资频率分布曲线f(w)将向右或 向左移动。失业人数或失业的持续时间都将变化。减 少或增加。
22
4.2 刚性工资理论
• 刚性工资理论:解释由经济
周期性波动而产生的失业
• 假设消费需求减少,初始影响
使企业减少雇用水平,劳动力 需求曲线向左移到D2。
8
• 这样的问题让社会专家感到担忧。“到
8月份,估计实现实际就业是70%,可能还 没有这么高。主要是高校毕业生毕业规模 在扩大,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上部 分2007年大学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的有很 多,对今年毕业生形成空间挤压。”就业 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副所长陈光金说,大学生今年毕业560万人 左右,到年底估计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 作。
21
4.1 工作搜寻理论
• 工作搜寻模型关于失业的含义
• 工作搜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即工人在劳
动力市场上流动以改善他们的状况。
• 解释了在劳动力市场中个人搜寻工作所需时间的不一
致性和一些劳动力群体的失业率高于另一些群体的原 因。
• 表明任何减少失业成本的因素(如失业补偿金)都会
增加工作搜寻时间和失业期限。
可能是因为解雇、临时解雇或辞职;
• UE:从失业状态进入到就业状态,
包括新就业者和重新就业者;
• EN:从就业状态到退出劳动力市
场,例如退休或上学中途退出劳动 力市场者;
• NE:从非劳动力进入到就业状态,
即新进入或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