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域观察记录50篇观察记录:今天科学区幼儿自主探索游戏,小萱和我说要玩钓鱼游戏,我说那怎么玩呢,她找来了昨天折的小金鱼,向我要了回形针,旁边的小朋友也送来了小鱼,小萱开始认真的别回形针,又拿了环形的磁铁开始制作鱼竿,我给她提供了筷子,小萱在系线时遇到了困难,在我的帮助下完成了鱼竿的制作。
小萱开始钓鱼,一条有一条,小鱼稳稳的上钩,过后她又找了许多,其他物品钓起来,她说:“老师这些东西太重了,钓不起来。
”“吸铁石都能吸住吗?”“两个电筒能吸住,其他的不能。
”小萱回答道,边上的孩子嚷了起来“吸铁石吸铁的东西。
”其他孩子看到小萱玩钓鱼,也欲欲跃试,小维在钓的'时候一直钓不到,小萱站在一边指导他“要钓那回形针,纸头吸不住的。
”小维开心的钓到了鱼。
观察感悟:游戏是孩子自发的,让孩子充分体验到了动手做、游戏乐的愉悦。
孩子对游戏的全过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吸引了周围的伙伴加入游戏中来,孩子通过自己动手、自己选材、在游戏中互助互动,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特别是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想到去钓一钓其他物品,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这说明孩子敢于想象,敢于大胆实践。
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帮助、引导和支持他们将活动维持下去。
同时,教师须考虑到给孩子观察、探索的事物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开展的活动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有心人,和孩子们共同探索这个大千世界吧!区域名称:建构区观察对象:小羽记录者:顾丽亚观察重点: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小羽大胆用语言与别人交往。
幼儿活动情景记录:孩子们正在自由地玩着积木,只见小羽独自一人坐着玩衣角,她耷拉着脑袋坐了一会儿,最终微微抬起头看了看积木。
我走过去问“你想玩吗?”她点了点头,没说话,只用眼睛看着我。
一会儿她站了起来,慢慢走了过去,还不时回过头看我,我笑着点点头,她走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正在小羽认真的拼插积木时,我看见他对面的小宇拿了她几个玩具。
而小羽看见了却不说话,但脸上有些不高兴。
过了一会小宇又拿她的玩具,只见小羽一把把自我的玩具全拿了回来,还把他的玩具给打烂了。
当我走到她面前,她委屈得哭了。
行为分析:1.从案例看,小羽是个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小羽在交往方面很不主动,缺乏勇气,内心的需求和期望总不敢去实现。
而我的点头、微笑无疑给了她很大的鼓舞。
这孩子不是不想交往而是不敢交往,她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和爱。
而在交往中她却不善于用语言和别人进行沟通,所以委屈得哭了。
2.针对小羽的行为,我与家长进行了个别交流。
从中了解到,小羽在家里就很乖巧、不大爱说话,很依恋父母,父母也认为孩子年龄小很多事情都包办。
平时父母交际很少,不经常带她出门,将她封闭在自我的小家中,致使她缺少交往的机会。
教师后续的支持:1.增强孩子的自信,抓住时机表扬她2.游戏时多让幼儿以强带弱、相互配合3.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小羽大胆用语言与别人交往。
4.开展主角活动,让小羽参加。
案例背景a是班级里的小男孩,来幼儿园一年都不到,长得很帅气,有时俨然一个大男孩,人也很聪明,但话不多,还有让老师苦恼的是:他很多时候比较懒,睡前不愿意自己脱裤子,醒了更多的时候等老师、阿姨帮他穿裤子、鞋子,如果不是很饿他连喂自己吃饭都懒得动手,做操时只要老师不扶着他做,他也懒得动手动脚,活动时,只要是需要动手稍微有点麻烦的事情,他宁愿坐在一旁看看,仿佛他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激情。
案例描述情境一:“老师好!”门口a进来。
“你好!今天真棒,来得早起来了。
”老师一边摸着a的头,一边对他说,“想玩哪个区角,自己选一个进去玩吧。
”他选了娃娃家,在里面玩得很开心,又是烧菜,又是做饭,还躺在靠垫上蹭来蹭去很是舒服。
到了做操的时间,老师铃鼓响起,“请小朋友们把你们的玩具整理好,有小便的小朋友去小便,然后来搭火车,我们要准备下楼做操了。
”可他还在玩,老师叫他:“a整理好玩具,穿鞋子出来了,我们要准备下楼了。
”可他还在继续玩,老师走过去,对着他说,他这才放下手中的玩具,但是没有整理的意思,来到自己的鞋子旁边坐着,但是就是没有动手穿,然后看看老师。
老师知道他的意思,但是老师说:“你先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好,然后自己穿上鞋子,a很棒的,自己会穿的哦?”他没反应,然后老师又说:“a再不整理,等下我们就都下楼了,就不等你了。
”他见老师这么说就象征性的拿了几个玩具放好,这时一位小女孩进去帮他整理,他就马上退出了,他坐在鞋旁没有穿“我不会!”a说。
“不会我可以教,但是我教完了你要自己穿。
”老师说。
a点点头,老师一步步告诉他,他今天穿的鞋子应该怎么穿,并一步步帮他穿上一只,另一只让他自己动手,他很快久穿好了。
情境二:操场上,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和着音乐做早操,虽然有些孩子的动作也不是特别标准,但是一个个都是一副认真的样子。
这时,看到站在圈子上的a又在那里一动不动,老师开车开到他的面前:“a小司机当好了吗?”说着老师扶着他的手开着,他就像一个提线木偶,没有任何感觉的让老师扶着他开,开了一小会,老师放开了他,继续开到其他孩子的面前,然后他又是呆呆的站着懒得动手了。
老师叫他:“a,小手举起来了,变成小猪了吗?”老师扶着他的手夸张的做起来,他就跟着老师的手动起来了,但是当老师离开后,他又停了,对此老师显得有些无奈。
情境三:餐前老师讲了嘟嘟熊的故事给孩子们听,故事讲完后,老师问孩子们:“老奶奶为什么喜欢嘟嘟熊?还夸奖他。
”有孩子很快的说:“因为他会把自己的吃出的垃圾都带走。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爱劳动。
”“对呀!所以老奶奶喜欢他,还夸奖他。
那我们也要学嘟嘟熊,以后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偷懒,要不然没有人会喜欢你的。
”“a是吗?”旁边的一位孩子马上说:“恩,是的'。
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a也点点头。
情境四:有天起床,所有的孩子都已经穿好鞋子了,只有a还坐在他的鞋子旁边等阿姨出来帮他穿。
一会,阿姨出来,老师对阿姨说:“阿姨,不要帮他,他会习惯的。
”然后,阿姨没有帮他,他继续坐着,老师走过去,“我们今天来给你得小脚丫找家好吗!”老师把自己的鞋子脱去,“这个是它得家吗?”“不是!”“那它得家在什么地方?”“这里!”“那赶紧让它进家门吧?”“好!”案例分析:1、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a的不良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从小a一家就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两位老人对于小孙子是宠爱有加,每天吃饭都是由外婆喂,外公外婆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清理a每次玩好的场地,他从来都不习惯自己整理玩具。
就这样,什么都由大人包办代替,使他失去很多自己动手的机会,并逐渐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性格,而且外公外婆对于他的每个眼神总能很快的心领神会,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难怪a经常说自己不会但也懒得问。
2、教育效果经常不明显的原因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们也会运用故事、榜样激励、说理、看某等策略,但是这些对他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说教,教育只停留在表面而使被教育者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
教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时还是会受到传统教育的思想束缚,有时也会只注重教育的结果而非过程。
比如有时教师为了让孩子尽快的完成任务,仅仅只是用了语言的提示让a把自己的玩过的玩具自己整理好,却没有交给他应该如何整理,这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也许并非难事,但是对于一个在家一直有人帮他做事的a来说也许是有难度的,可能根本没有人告诉过他应该要怎么拿怎么放,放哪里。
而有时教师也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上述的教育对于a来说也许只是对于一些基本道理的表明的接受,而并非从内心有所触动,因而也达不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案例反思:1、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统一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长辈们对于独生子女得溺爱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动手的机会,正是这样才让a变得如此的依赖他人。
要是他发生根本性得改变必定需要一个很长得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家长得配合,教室要及时得指导家长的工作,要让家园真正能达到很好得共育,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要让5+2=7而不是小于7,为孩子创造良好得家庭环境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2、淡化说教,创设更加生动活泼的实践情景去教育孩子,运用好游戏得方式在我们得日常教育中,不要以成人得眼光或语气去教育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不要总习惯于把现成得东西告诉孩子,要倡导以人为本,更多得运用游戏为孩子创设有趣得情景让他们亲身体验。
4、找到孩子得兴趣点加以引导都说兴趣是最好得老师。
纲要也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得事情、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得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提高孩子对于参与活动得兴趣。
观察对象:丁誉涵年龄:X性别:男所在区角:绘画区时间:2.19下午14时25分观察状况记录:绘画的资料是我的老师,而丁誉涵画的我的老师也是很个性的,有6个圈和4条线组成的,颜色也很统一,全是红色,画完就拿给我看了。
评价与分析:在幼儿的眼里,头脑中,有头有身子有胳膊腿就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形体了,孩子涂成红色也是因为我当天穿了一件红衣服。
教师介入策略:教师及时指导幼儿丰富人物肢体,学会给人物添五官,穿衣服。
改善措施及目标:幼儿的绘画技巧和经验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老师应多让孩子接触一些同样类型的绘画作品。
观察对象:丁一芮年龄:X性别:女所在区角:手工区时间:2.27下午14时20分观察状况记录:幼儿粘贴国旗时将国旗的五颗黄星粘在国旗的右上角上,并且排列不均匀。
大星和小星星都排列在一行上。
评价与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着幼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只看到国旗上面有一颗大星和四颗小星星,却没注意星星的位置和排列顺序。
教师介入策略:教师明白星星的位置,并引导幼儿观察四颗小星星是怎样围着大星星排列的。
改善措施及目标: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时就要重点点明星星的位置和星星的排列顺序,并个性引导幼儿在粘贴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