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带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论文

热带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论文

热带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论文
摘要:热带现代主义美学不是一种时髦的建筑风格,而是根植于热湿气候下的建筑风土,以绿色建筑的建筑风土观念来看,它甚至不是一种审美取向,而是回归到绿色设计的真正精神和本质,是传统智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演绎,是发展中国家打破殖民思维建立文化自信和地域精神的典范。

引言:
欧美的绿色建筑强调绿色采购、再生能源、自动机械控制、中央空调、智能设备等昂贵的高科技。

现今的源自西方的绿色建筑评估工具也只是一味强调末端控制,而不是源头减量,尤其有些欧美国家的绿色建筑认证制度,已结合商业政治力量,过度强调高科技和智能控制,鼓励发展昂贵的所谓绿色科技。

绿色建筑有为西方新一轮商业扩张的倾向。

对很多亚洲发展中国家当今的绿色建筑有陷入高科技化和商业化陷阱的隐忧。

一、绿色建筑建筑的风土观
在当代绿色建筑的迷思中,有必要厘清地球环境危机下的绿色建筑真精神。

对风土建筑的研究中,许多绿色建筑研究者发现,自古以来一些生长于各种气候下的风土民居有着极高超的环境控制设计智慧,值得现代建筑学习和借鉴,从环境伦理的视角下,最有效绿色建筑技术源自于最简单的传统生活哲学。

基于亚洲观点的绿色建筑,呼吁要改变科技主义的迷思,回归传统适当技术、本土技术、检视生活的最基本原则,才是绿色建筑的设计根本之道。

绿色建筑的设计必然涉及建筑美学,国际主义的建筑形式是完全不考虑气候风土、地方建材,而产生无个性、无文化的建筑风格。

许多亚洲国家,在学习西方建筑科学的同时,常常不顾自己的气候风土,一味抄袭欧美寒带气候的建筑造型,造成亚洲都市风格错乱,也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与环境破坏,是当今绿色建筑的首要障碍。

绿色建筑设计必须要有正确的建筑风土美学修养,绿色建筑美学是什么?地方风格是什么?大家常常莫衷一是,建筑气候论似乎是一把解惑之钥匙。

所谓地方风格、建筑美学不是什么玄妙的理论,而是符合气候、生态、节能的绿色设计,自然会呈现出地方风格和美学特征。

人类生活圈的气候区分为以下四类:1.热带气候,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2.泛亚热带气候,包括亚热带多雨气候、夏雨型温暖多雨气候、温暖海洋型气候、冬雨型温暖多雨气候;3.寒冷型气候,夏雨型寒冷多雨区、全年寒冷多雨区;4.干燥气候,干燥草原气候、干燥沙漠气候。

其中热带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雨气候与亚热带多雨气候、夏雨型多雨气候,统称为热湿气候,是空调负荷最重的区域。

所谓良好的建筑气候对策,事实上就是针对当地气候选择最佳的保温、遮阳和通风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形态。

在热带的建筑针对高温高湿的挑战逐步发展出与其他气候区尤其是与欧美寒带和温带地区迥异的建筑形态和建筑语言,传统热带建筑表现为以下属于热带的建筑和空间形态:
1. 底层架空干栏式建筑空间
在热湿气候的人们自古以来就利用对流通风技术,来争取微弱的蒸发冷却作用来获取通风除湿的凉意。

以柱子架高生活空间,把人体生活层提升大最大风场中,以争取最大的蒸发冷却与干燥除湿效益。

2. 高大的斜屋面,回廊和遮檐
在热带最高气温年平均值约30C ,最低气温年平均值约24C,全年室内外温差不大,使得建筑外围物的保温处理对耗能的影响有限。

相反遮阳对热湿气候的居住环境影响很大,因为遮阳对外减低热辐射有绝对功效,因此热带传统民居都具有大大的屋顶、深深的遮阳,甚至可以没有墙面但不能没有屋顶。

热湿气候的民居利用高大的斜屋顶来产生浮力通风原理,利用深屋檐的遮阴导风作用,来诱导四周的冷空气进入室内。

西方人在热湿气候殖民时,也将原有的殖民地建筑蜕变成回廊和通风塔混合的南方殖民地式风格。

3. 单室空间(one room space)或亭台建筑
对于绝大部分建筑物来说,通风良好的平面是最重要的。

最好的通风型平面当然就是一览无余、毫无隔间的开放型单室空间或亭台建筑,这是热湿气候下最典型的建筑形态,广泛应用于民居和公共建筑中。

二、热带现代主义建筑美学
传统热带建筑在遮阳文化和通风文化下发展出来的建筑特征,体现了热湿气候下独特的遮阳文化和通风文化,尽管当代建筑师同意所
谓热带气候的屋顶文化、遮阳文化,通风文化,但这种乡愁式的大屋顶民居到底如何适应于现代都市呢?然而不幸的是,在西方空调设备与玻璃科技的普及化中,在跟风抄袭欧美建筑时尚中,建筑设计无视建筑的地域、气候特点,造成千城一面的都市景观,绿色设计成为欧美商业扩张和市场的噱头,违背了绿色设计的真正环境伦理精神。

我们又如何在热带现代建筑中打破西方固有的建筑美学、绿色建筑技术主义的倾向和商业化陷阱呢?如何在热带现代建筑真正体现绿色建筑的环境伦理和地域文化呢?而对以上问题的回应和探索必然要放弃原有的西方建筑思维和建筑语言,需要探索发展出符合热带的现代主义建筑美学。

假如我们依据绿色建筑技术来勾画热带建筑文化的话,遮阳和通风是塑造热带现代建筑内外建筑形态的重大特征元素,而不是以保温为考量的西方墙面美学特征。

1)遮阳的美学
事实上现代高层建筑也不可能强调大屋顶造型,过去的屋顶文化在现代建筑中,应积极转化成为阳台和遮阳板的遮阳语言才对,因为斜屋面原来最重要的防雨功能在现代建筑中已被良好的防水处理的平屋顶所取代,而屋顶的遮阳功能则为阳台和遮阳所取代。

在热湿气候的现代建筑中,过去防雨功能所需的斜屋顶造型已无存在的必要,而屋顶的遮阳功能却应转化成遮阳、阳台的特征才对。

深深的遮阳、美丽的阴影,无疑才是真正的热带建筑美学。

2)通风的美学
在热湿气候下的建筑设计应展现开放型通风特有的建筑语言:细长平面、回廊、中庭、大屋顶、屋顶百叶通风窗、浮力通风塔、多空隙外墙、导风遮阳板、镂空阳台、导风型开窗等元素。

导风型建筑文化的语言有二项特有要素,一是多空隙外墙,另一个是水平导风板。

过去多空隙外墙所采用的草、竹、木之类的植物性有机材料,很难用于现代建筑之中,但现代建筑有许多多孔性、透气性的现代建材可以采用,例如气窗、栏杆、格栅、水泥空心砖、穿孔金属板等耐久性建材以,也可以创造优良的通风效果。

这些多空隙建筑语言,通常展现在阳台、窗台、栏杆、楼梯间、走廊、户外隔墙等中介空间,形成轻盈通透多层次变化的热带建筑美学。

3)属于热带的建筑形式美
现代建筑的形式美学虽然是采用的是抽象的形式语言,然而无疑源自欧美的现代主义依然具有地域特征,源于保温文化的墙面建筑美学发展出的抽象几何语言,把建筑形式美的重点关注于实体与空间,体量与形体关系,立面与平面等范畴,并不适用于热带建筑的建筑表现,现代热带建筑应发展一套与其地域气候相适应的形式语言和审美标准,那就是关于线条、轮廓、遮阳、阴影、网格、剪影、通透性材质多层次表现等形式美学,与源自西方的墙面文化的实体建筑美学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热带现代主义美学为建筑师有意识有自信地在建筑设计中用一种更符合绿色设计环境伦理和地域性的建筑文化表达,提供了内在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热带现代主义美学并不是颠覆和否定现代主义建筑的内核而是极大的发展和丰富了它。

三、小结:
热带现代主义美学不是一种时髦的建筑风格,而是根植于热湿气候下的建筑风土,以绿色建筑的建筑风土观念来看,它甚至不是一种审美取向,而是回归到绿色设计的真正精神和本质,是传统智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演绎,是发展中国家打破殖民思维建立文化自信和地域精神的典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