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农业保护政策的比较

中美农业保护政策的比较

一、引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

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由两方面的政策组成:一是为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二是为促进农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支持农业的措施。

二、中国农业保护政策(一)背景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而且还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有很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农业资源相对贫乏,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

中国目前有大约2亿农户,平均每户仅耕种0.65公顷的土地。

有限的土地、规模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意味着总体上中国倾向于在劳动密集型作物(例如水果和蔬菜)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土地密集作物(例如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上存在劣势。

在改革时期,中国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极为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扩大。

其原因在于要素(尤其是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有限。

农业劳动力过剩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共同导致了农业收入极低,农村地区隐性失业大量存在。

教育、卫生保健和其他社会服务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农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问题,还关系到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供给以及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问题,从而决定了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独立的基础产业。

尽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但其基础地位越来越突出。

因此,旨在探讨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农业保护政策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内容“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069.34亿元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支撑、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强农业防灾减生态保护资金和农业防灾减灾资金等四类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中央财政在“十一五”期间共安排资金1069.34亿元,设立了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畜牧良种补贴、高产创建资金、畜禽标准化养殖扶持资金、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等专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1.农作物良种补贴为更好地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产量,我国于2002年开始实施良种补贴政策。

该政策对于我国的粮食质量和安全问题具有较强的影响。

良种补贴政策自实施以来,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良种推广补贴不仅提高了良种覆盖率,而且实现了“一补多效”,如提高了统一供种水平,提高了优质粮食的产业化水平,推动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

农作物良种补贴从2006年的4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4亿元;补贴品种从2006年的4个品种扩大到2010年的10个品种。

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为加快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单产和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农机购置补贴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改善了农机装备结构,提升了农机作业水平,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004—2009年中央财政共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99.7带动地方投入71.9690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583万台。

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产销率达98%以上,农机市场产销两旺。

2010年中央财政计划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5亿元。

截至2010年5月底,全国已执行补贴资金74.15亿元,占首批下达资金的74.15%。

农机购置补贴机型从2006年的“六机”:大中型拖拉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收割机、插秧机、秸秆还田机,扩大到12大类45个小类180个品目,基本覆盖了农林牧渔业生产主要的机械设备;补贴范围从2009年起扩大到了全国所有的农牧业县场。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稳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支持提高农业技术与服务水平中央财政“十一五”期间共安排资金182.41亿元,设立农民培训经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试点补助、测土配方施肥补助、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农业,包括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专项,提高对农业生产的技术与服务水平,解决农业生产中先进适用技术少、推广难问题。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从2006年的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亿元。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围绕服务“三农”提高劳动技能,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需要,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按248元/人、360元/人和410元/人进行补贴,为鼓励和扶持农民积极创业,促进拉长农业产业链,扩大农业和农村就业渠道,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5.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中央财政于2009年设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试点补助经费,2009-2010年共安排资金15.7亿元,支持1570个项目示范县进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培育了一大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了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对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6. 支持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为加大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保,中央财政设立了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经费、草原保护治理补助资金、西藏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试点、渔业资源保护及渔民转产补助资金等专项。

“十一五”期间共安排上述资金77.08亿元,其中2010年安排19.24亿元,比2009年增长7.2%。

为缓解我国西部等地草原生态功能严重退化趋势,中央财政积极研究对“三牧”的支持政策。

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将投入资金134亿元,从2011年开始在内蒙古等8,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补贴政策,实施牧草良种补贴,加大对牧区教育发展和牧民培训的支持力度,促进牧民转移就业。

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推动畜牧业和牧区发展,促进牧民增收。

支持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中央财政设立了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经费、动物防疫经费和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补助等专项资金。

“十一五”期间共安排上述资金211.74亿元,其中2010年安排68.53亿元,比2009年增长66.8%。

这些救灾政策措施的实施,为灾区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因灾损失,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美国农业保护政策美国农业市场化程度很高,农业发展主要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即使这样,政府仍然依据农业法案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一)预算拨款支持农业科研和公共设施建设美国政府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联邦政府拨款是农业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

政府用于农业科研的公共拨款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世纪60年代的1.6%上升到80年代前期的2.4%,近年来又得到进一步提高。

政府也很重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联邦政府每年大约支出3000亿美元,用于公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二)价格支持与补贴政府通过价格支持和补贴等手段,保护农场主收入和提高农业竞争力。

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生产弹性合约补贴,又称所得支持。

政府规定凡5年中曾经参加小麦、饲料谷物、稻谷、棉花等作物生产计划至少1年的农民,均可签订7年期合约,参加生产计划,按规定领取补贴。

一个农场主一年最多可获得8万美元的生产弹性合约补贴。

二是农产品抵押贷款。

政府事先制定每年单位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在农产品收获后的任何时间,农场主可持农产品向农业部所辖的农产品信用公司(CCC)申请抵押贷款,等以后价格好的时候,再赎回抵押的农产品出售。

贷款期限通常为9个月,期满时,农场主可偿还贷款、利息和仓储费,赎回抵押品,也可以将抵押的农产品让渡给CCC偿债。

无论市价多低,CCC都必须接受。

这种抵押贷款,对农产品价格起到了有效的支持作用,抵押价格也即是农场主至少可卖得的价格。

(三)农产品贸易政策政府在积极支持扩大农产品出口,占领海外市场时,也制定政策措施限制国外农产品,特别是本国能生产的农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市场。

在扩大农产品出日方面:一是根据农业贸易发展政策输出剩余农产品。

二是实行出口补贴,降低农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美国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出口都由政府进行不同程度的补贴。

三是提供出口信贷保证。

比如,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决定分别向韩国、泰国等东盟6国各提供10亿美元信贷保证,用于购买美国农产品。

四是支持建立不同产品的行业团体、协会,大力开发国际农产品市场。

在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方面,主要措施有:首先是关税和进口配额。

目前美国对花生、烟草和某些奶制品仍实行进口限制。

其次是非关税措施。

为避免高关税的摩擦,目前更多地运用卫生检疫、技术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措施限制进口。

(四)优惠信贷政策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政府向农场主提供低息贷款。

这项贷款不同于一般的商业贷款。

每年经国会批准后,由农业部负责发放,贷款对象是中小规模的农场主,不支持大农场和大公司。

农场主只有在两次申请商业贷款遭到拒绝后,才能向农业部门申请低息贷款。

(五)税收政策对农场主的税收政策比较灵活,在税收申报时给予农场主优惠待遇。

申报时除考虑当年农产品产量外,还要结合农场主前3年的收成情况,避免收入年度间波动而造成税负过重的现象。

(六)政府采购剩余农产品政策国内出现农产品严重过剩时,政府不惜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来促迸剩余农产品的消费。

统一采购的农产品,或政府集中储存,或分配、低价销售给社会福利单位,或集中销毁。

四.中美保护政策的差异(一)私有和公有的区别美国土地大部分属于私有,根据宪法规定,私有财产不容侵犯,政府行政干预的能力比较弱,因此,美国农业保护大部分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来进行,比较制度化。

通过和农场主签订协议,采用经济措施,约束农村。

我国实行公有制,农地为集体所有制,属于一个集体,但不是一个明确的产权人,通常是和行政机构等价,因此,我国农业保护大都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相对来说,随意性交大,不具有稳定性。

(二)经济实力的差别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有实力对农业进行补贴,用经济手段促进农业保护,并且,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收益的市场规律,对农业进行补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