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保护政策发展的理论透视

农业保护政策发展的理论透视

数人来支持生活在农村的大多数人,所以不会走 得很远。
当国家实现了工业化以后,情况完全相反。
对农业支持的需求很大:农业部门小,容易组织, 逐步失去竞争性:物质投入多,这样农业有了工业 同盟;产出价格上涨一个百分点时,农民的净收益 将明显地以更大的百分比增加;供给弹性更高,价 格的任何提高都会导致强烈的反应。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则进入了 “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为主的阶段。
4.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实施 农业保护政策的可能性
基姆·安德森和速水佑次郎用政治市场来解释为什 么发展中国家倾向于向农业征税而工业化国家倾 向于支持农业。
农业 农民 城市消费者 政府 农业保护政策从本质上来看是让生活在城市的少
3.围绕经济成长过程中农业发展所要解决的 三个问题来论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起源
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在解剖日本农业保护 问题时提出了三个发展阶段理论。
1900年以前或者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日本经济还处在为“食品问题”所困扰的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 济所面对是“农业贫困问题”阶段;
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和南亮进(1988)提供 的资料,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 初期开始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当时日本 经济发展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 13%左右
农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已降至 30%左右
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大约为 76%∶24%
二、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 理论的转折
(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中,现代产业中就业的人数 数量虽然不多,但却集中居住在大中城市里。由于 他们的收入仍然低下,恩格尔系数较高,因此城市 中绝大部分居民的工资和生活与食品价格高度相关, 这种相关性体现在食品价格在城市家庭预算中的重 要性上:食品价格上涨意味着城市经济中工人(特 别是非熟练工人)工资上涨的压力加大,而这必然 遭到城市工商业者们的强烈反对。
第四讲 农业保护政策发展的理论透视
一、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与经济结 构特征
二、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理论的转折 三、从以“黄箱”政策为主到以“绿箱”政
策为主的演变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盛行 五、农业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与
法律化
一、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与经济结构特征
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 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 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 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 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
(二)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济 结构特征
美国学者西蒙·库兹涅茨(1985)等的研究表明,当 20世纪30年代前期美国政府采取现代的农业保护政策 时,美国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已降到12%以下 农业就业人数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的份额已降至25%
以下 农业与工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已升至80%∶20%左右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份额已超过50% 人均GNP按1967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已超过1800美元
与此同时,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恩格尔系数的下 降,城市居民工资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受食品价格的 影响大大减少,对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几乎不存 在有组织的反对力量。随着人们对田园生活的怀旧 情绪和对环境保护的兴趣日渐提高,他们对农业保 护的高成本越来越能容忍,对在经济增长中受到损 害而陷入困境的农民越来越同情。
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已达63%
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美元价格计
澳大利亚学者基姆·安德森等人转变了对这一 重大问题的研究角度,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所 做的定量分析表明:
判别农业政策转向的最根本标准是农业比较优 势的大小,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农业保护水 平的高低决定于该国的农业比较优势的大小; 农业比较优势越大,其农业的保护水平就越低; 反之,农业比较优势越小,农业保护水平就越 高,即农业比较优势程度与农业保护水平之间 存在负相关关系 。
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由两方面的政策组成:一是为保 护本国农业免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系列贸 易保护措施;二是为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支持农业的措施。
(一)实施农业保护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理论依据
1.从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 的必要性
①农业的外部性 ②农业的公共产品性 ③农业的弱质性 ④农业的不稳定性
保护的供给更高:农业有着文化上的价值;农业官 僚对该部门感兴趣,食品支出在消费者支出中占有 很小的比重,因此消费者对价格上涨的抵制较少, 农业支持是将资源从多数人手中转向少数人手中。
奥尔森(1985)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多数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但是,由于大多数农业 人口未受教育,他们零散地居住在交通运输设施和 通讯网络都十分落后的广大偏僻地区。组织游说政 府的成本太高和组织抵制集团行动的代价过于昂贵 而无法实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市场上运作的各种力量的相 对实力将会改变。
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就业 份额都会较大幅度地下降。农业人口的教育水平却 得到提高。整个农村地区的教育、通讯和交通运输 设施的质量与城市相差无几。他们自己组织起来的 成本大大降低了,特别是由于人数减少利益趋同, 使得免费搭车问题的严重性也减轻了。
2.从土地要素的不可转移性出发论 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性
不论是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在国内市场上,如果仍坚 持自由贸易的话,农民势必竞争不过其他生产成本 较低的国家,也竞争不过本国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 者,农民的收入即使不下降也跟不上其他行业的收 入增长速度。这是农业开始需要保护的基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土地的不可转移性,即土地不像资本和劳 动力等要素那样,可以比较便捷地在行业间自由地 流动,绝大多数土地除了进行农业生产外基本别无 它用,并且各国政府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 对农业用地的非农化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