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质人类学复习

体质人类学复习

体质人类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解剖学姿势:也称解剖学方位。

为正确描述人体骨骼、系统、器官而需要公认统一标准和描述用语。

无论描述对象姿势如何,均按此方位进行描述。

指:指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两上肢下垂并靠于躯干的两侧,下肢伸直,两足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

2.法兰克福平面:也称眼耳平面,由左右侧耳门上点(po)和左眶下缘点(or)3点所确定的一个平面,当左侧眶下缘点破损时以右眶下缘点代替。

(耳门上点:耳门上缘的中点;眶下缘点:眶下缘最低点)3.头骨上常选用的一些观测性状:眼眶、梨状孔性状等等1)颅骨最大长、颅骨最大宽、颅高2)眶宽、眶高、两眶宽、眶间宽,前眶间宽;3)鼻宽、鼻高、鼻骨最小宽、鼻骨最小高。

4.牙齿的辨识分为几个类型:牙的类型(人类演化特征)1)牙齿在生态适应方面是一种变化敏感的器官,哺乳类动物的牙齿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分化,即包括有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执行切割、撕裂、捣碎和研磨食物的生理功能。

由于食性的不同,某些类别的牙齿在一些种属中已经丧失,这是生物器官“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

2)在灵长类进化的早期阶段,门齿的数目减少,每块上颚骨仅剩下两颗门齿。

人类的犬齿明显退化,其齿尖一般也不超出齿列的平面。

(撕裂功能退化)人类具有连续性的齿列,在门齿、犬齿和前臼齿之间不存在齿隙(发达的犬齿想适应的结构特点)。

人类第一臼齿最大,第三臼齿最小,甚至现代人当中第三臼齿终生缺失的比例也很高。

(与猿类的差别,猿一小三大)这种差别充分显示出人类的牙齿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退化现象的器官。

铲形门齿:上颌两颗中门齿的两边缘翻卷成棱,中间低凹,像一把铲子,铲形门齿在东亚现代人群和化石人群均具有较高的出现率。

中国绝大多数人是这种门齿,体现中国古人类的连续演化。

5.印加骨:一般指出现在顶骨与枕骨之间人字点附近的两侧对称的缝间骨。

印加骨在南美洲印加人有较高的出现率。

印加骨是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小骨。

在中国的古人类中有较高出现率,在现代中国人中出现率较低,但常见于同属黄种人的美洲印第安人中。

欧洲和非洲的古人类中则少见或不见此骨。

6.南方古猿以及以后人类演化的几个阶段、生存年代、特征南方古猿: 440-150万年前古人类的一种,曾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1924年首次发现于南非能人:250-160万年前,能够制造和使用简单的石器直立人:180-20万年前的古人类,人类演化的第二阶段,已经学会用火,可以长跑,有狩猎能力;低颅穹隆,颅最大宽位置低,连续的眶上圆枕及圆枕上沟,明显的矢状脊,明显的角圆枕,枕骨区呈角状过渡并形成圆枕上沟,颅容量在 725-1250 毫升,面最大宽位置靠上。

早期智人:20-10万年前能够制造使用复杂的工具、具有狩猎、丧葬等习俗晚期智人:10-1万年前形态与现生人类接近,被称为“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制造使用精致的工具,并出现了装饰、丧葬、早期艺术与宗教等中国发现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10例):A.直立人:北京猿人、元谋猿人、蓝田猿人、郧县猿人、和县猿人、南京人等;B.早期智人:大荔人、丁村人、新洞人、马坝人、长阳人;C.晚期智人:山顶洞人、柳江人、河套人、黄龙人、丽江人。

7.枕圆枕、角圆枕、眶上圆枕枕园枕:指出现在枕骨的横行条状骨质隆起,是直立人的标志性特征。

将枕骨分隔为上下两部分,并以角度相交。

角圆枕:指出现在顶骨后下角的圆形或条状骨质隆起,在化石人类,尤其是直立人尤其明显。

眶上圆枕:眶上脊与左右两侧凸出的骨脊连成一条横贯眼眶上方的枕状结构,叫做眶上圆枕,实际上是和眶上脊同一性质的骨脊。

8.人体测量工具(5个):直脚规、弯脚规、三角平行规、卷尺、测下颌骨器、测眶器、耳高针、坐高椅、体重计等。

二、简答1.学习体质人类学的意义是什么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与类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通过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和结构的剖析,来探讨人类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人种的形成及其类型特点,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分类等问题。

体质人类学对人类学、考古学等等一些学科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帮助,同时为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材料。

是人类学联结自然科学的手臂,是人类文化的生物学基础,了解人的能力、潜能及局限性;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主要研究方法有:野外调查、发掘;测量及数据统计分析,运用国际通用规格的仪器及标准;形态观察;胚胎学;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分子生物学。

2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考古学的关系体质人类学中包含了对人种的研究,人种学与民族学之间具有很密切的关系,它们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着眼于人类群体的研究。

种族和民族都是人类共同体的具体划分形式,任何一个特定的人群都必然同时具有种族和民族的双重属性。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往往有助于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和对族源问题的探究。

考古学可以为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提供资料,人类化石要靠考古挖掘提供。

体质人类学研究也有助于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古人类化石可以作为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判断地层年代的一种依据:对古代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有利于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性质、劳动分工等情况的探讨;对古代居民人种归属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为解决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渊源和族属等问题提出若干可参考的作证。

3牙齿有多少颗?分为多少类型每个类型有几颗?人的牙齿分为恒齿和乳齿两套。

恒齿32颗乳齿20颗。

恒齿从前往后分别包括门齿2颗,犬齿1颗,前臼齿2颗,臼齿3颗。

乳齿中没有前臼齿,从前往后包括乳门齿2颗,乳犬齿1颗,乳臼齿2颗。

4牙齿研究在考古学的意义:1、可以根据牙齿萌出和牙齿损耗进行年龄的判断;2、根据牙齿形态和损耗进行食物结构分析;3、骨病判断健康状况如龋齿:牙齿硬组织被细菌破坏的一种疾病;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发育期间,由于严重的营养障碍或局部感染等原因,形成的牙釉质缺陷。

;4、特殊标志反应文化如黑齿/纹齿/凿齿等。

5现代人起源的理论现代人是指解剖结构特征达到现代人范围的智人成员。

一般认为,大多数的晚期智人化石在解剖特征上与现代人已基本相同,被称为解剖学上的现代人。

现代人起源是研究化石人类向现代人类的转变过程,即人种的起源。

现代人起源的两个主要学说:非洲起源说:1987年美国遗传学家卡恩等根据对人类线粒体DNA的分析提出现代人的祖先起源于距今20万年前的非洲,在大约13万年前离开非洲,向亚洲和欧洲扩散并取代了这些地区的古老人类,成为世界各地现代人的祖先,这就是所谓的非洲起源说,又叫“夏娃学说”。

多地区进化说:认为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是由当地早期智人,甚至是由直立人演化来的,同时强调在同一地区的古老人类向现代人类演化的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的人类之间存在着交流。

连续进化附带杂交中国古人类演化常被作为支持多地区进化说的典型例证。

有关学者提出在从直立人到晚期智人各演化阶段的中国古人类化石上存在一组共同的形态特征(如铲形门齿),并且这些特征的出现率高于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上还出现欧洲人的一些特征,如南京直立人鼻骨高耸。

这一现象被解释为与外界基因交流的证据。

据此吴新智院士将中国古人类演化总结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

6人类的起源:人类起源是古猿向人类的演化过程7东边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对东非人科大量考古新发现的基础上,科庞断定人类起源于东非大裂谷以东,并认为由于环境变化,猿猴开始离开树木站立行走,正是在大峡谷的东边,大猩猩与猿人分道扬镳,这些共同祖先留在西部的后裔适应于湿润的森林环境,成为两种大猿;而这些共同祖先留在东部的后裔中的一支则相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对空旷环境适应的新生活,成为人科成员。

8.黑猩猩的社会行为特征(结合视频)1)群体和“家庭”灵长类动物是社会性的动物,它们在生活和迁徙时通常都成群结队而行。

黑猩猩的群体结构比较松散,每个黑猩猩群体都有一个成年雄性担任领袖。

领袖的地位采取暴力“夺权”。

由雌性黑猩猩和它的子女们所组成的“家庭”是黑猩猩群体社会的“细胞”。

2)个体关系灵长类动物中,互相修饰对方是一种沟通个体之间感情的社会行为,例如:细心地“梳理”对方的毛发。

拥抱、接触、跳跃也用来表示欢迎对方的意思。

黑猩猩的“友谊”十分牢固,常维持多年。

3)母子关系灵长类动物中,母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很是密切,一般可维持数年之久,乃至终生。

灵长类动物的“家庭”一般由一位母亲和它的子女所共同构成的生活单位。

灵长类动物的婴儿出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很是何地都跟随母亲。

4)疆域观念很多灵长类动物的群体都有自己的活动区域,同一种类其他群体不得擅自进入该区域。

黑猩猩的疆域观念十分强烈,它们在自己的“领土”上如果与其他群体的同类遭遇时,常常会发生小规模的冲突。

5)信息交流A.许多灵长类动物都可以用某种固定的呼唤声传递相应的情报。

如黑猩猩在情况十分紧急时,会发出刺耳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号角,它的同类会快步奔向事发地点。

B.灵长类动物的视觉信号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表达,这一类动作被称为“通讯姿势”。

“通讯姿势”不是纯粹的生活行为,而是指那些具有某种抽象意义的表情、姿态和动作。

C.在黑猩猩中,某些传达信息的方式和人类的举止惊人的相似。

表示问候含义:向同类欠身、拉手、拥抱、亲吻;发怒:挥舞手臂,紧握拳头等。

6)学习能力灵长类动物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黑猩猩除了掌握一般的知识外,它们还具有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黑猩猩使用工具多半就地取材、用过就丢;制造工具时仅仅使用自己的躯体,如牙齿和双手,而不会使用工具来制造工具。

在这些方面与人类之间在使用工具上存在根本区别。

9.人类的体质特征:1)下肢: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最重要的特征,人体中其他骨骼的形态明显地受到该特征的影响:A.行走的过程中,人体的重心变化小,运动消耗少;而猿类在两足行走时身体随胯部动作明显地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地移动着。

(人:股骨干长轴与垂直轴相交;猿:股骨干长轴与垂直轴平行)(人体的重心主要在股骨外侧踝骨上,猿类体重的重心靠近股骨的内侧踝骨)人类在站立和行走时的体态是两膝盖靠拢,保障平稳;而猿两腿向外侧分开。

B.人类的脚是站立、行走、奔跑时的支持器官,与直立的体态关系密切。

(人:跗骨:体重的主要支撑部位,发育比较粗大,不同于猿)(人:足弓高:缓冲运动压力,使足底部的血管和神经不至于因长时间的站立而受压迫;猿平足)(人:大拇趾与其他各趾相比特别粗大,承担人体的重力)(人:拇趾的活动性很小,猿类:拇趾自由运动)手足分工,人类的脚失去抓握功能C.骨盆:髂骨翼向两侧扩展,脊柱腰段出现明显的前凸性弯曲,致使骶骨岬显著突出,同时使骨盆出口变小;骨盆形态学上的变化使女性生理功能受影响,该因素可能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早期阶段中发生自然的两性劳动分工的原因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