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人类学一、基本情况:课程编号:1026030016课程名称: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开课对象:民族学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二、课程目的与任务中国当前的发展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内涵有四个维度:一是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二是中国与世界和谐,三是社会阶层即贫富和谐,四是多元文化即民族宗教和谐。
人类学是通过研究文化理解人性,促进跨文化理解,追求人类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一起构成整体的人类学学科。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生物共同进化的机制,人类体质与文化相互影响有系统的了解,为学生今后从事民族学、人类学和博物馆学研究打下一个生物—文化整体论的基础。
同时,通过对生物进化论、人体形态学、人种学、古人类学和灵长类学的阐述,学生将认识到体质人类学是社会文化研究联系自然科学的重要纽带,是文化相对论的生物学基础,同时也是生物文化整体论的完整呈现。
本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对人性与文化互动关系的理解,要求学生在充分认识人类的能力、潜力与局限的基础上,养成在观察、理解、管理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角度。
学科范式上,本课程强调学生把观察多元民族文化的范式从社会发展史转向文化生态学。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掌握体质人类学的认知柜架、研究方法和生物进化机制,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当前的毕业论文和今后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本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用以人为本,综合平衡和可持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人类的起源、进化、适应与变异,人类体质多样性的形成,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等问题。
人体形态学部分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人体形态,把握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域性特征及其标志。
生物进化论部分要求学生能用生物和文化并行进化的模式来认识世界上的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含义、进而学会欣赏多样性和探索人类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人类起源和进化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性形成、人类种族和文化发展的总体机制、阶段标志和区域特点。
本课程的总体要求是增强学生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增强人类在世界生态和文化体系中的责任感和能动性。
突出体质人类学的定义,体质人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生物进化论、人体形态学、灵长类学、人类的起源(古人类学)和进化过程、人类种族的自然成因及其社会文化含义等内容。
其中人体形态、生物进化论、人类进化阶段和人类体质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关系是四个关键点。
本课程讲述不求面面俱到,务求把体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人体结构的基本知识,人体测量学,遗传学与进化论,自然选择与物种起源,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等知识讲透,从而增强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民族、文化、社会等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4学时)(一)什么是体质人类学1.什么是体质人类学?2.体质人类学的内容(1)人体形态学(含人体学和人体测量学)(2)人类起源学(含生物进化论、灵长类学、古人类学)(3)人种学(也称民族人类学)3.体质人类学的相关学科(1)人体解剖学(2)生物学(3)生态学(4)地质学(5)考古学(6)民族学4.为什么要学习体质人类学?(1)基础知识(2)应用领域(二)体质人类学研究的问题和方法1.问题2.方法(1)收集资料(2)分析资料(3)指导原则(三)体质人类学史1.西方(成就、问题和丑闻)2.中国(成就与偏见)3.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当前热点(世界人类基因图谱及其医学作用)重点:掌握体质人类学定义、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体质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熟悉体质人类学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了解体质人类学史。
第二章生物进化论(8学时)1.从辩证到进步(从古希腊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工业革命)2.西方进化思想的积累3.达尔文的古典进化论及其局限4.孟德尔的遗传学及其延滞5.杜布赞斯基新的综合论6.当前的生物进化论7.坚持生物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
重点:掌握古典进化论及其局限、遗传学及其延滞,熟悉新的综合论,了解当前的生物进化论和体质人类学的学术动态。
第三章人体形态学(12学时)(一)人体学1.人体学(1)解剖学姿势(2)解剖学术语2.皮肤(1)构造(2)肤色(3)皮纹学3.毛发(1)构造(2)发形及地理分布(3)发色(4)胡须与体毛4.五官(1)眼睛(2)鼻子(3)嘴5.人体骨骼学(1)绪论(2)骨骼特征(3)骨骼鉴定6.牙齿(1)组成(2)分类(3)年龄鉴定(二)人体测量学1.法兰克福平面2.人体测量仪器(重点介绍常用人体测量仪器的构造、用途和用法)(1)直脚规(2)弯脚规(3)摩立逊定颅器(4)测下颌骨器(5)人体测高仪3.人体测量(重点介绍主要测点及颅骨、肱骨、股骨、牙齿的测量与观察)(1)人体测点(2)测量观察重点: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肤色及其地理分布,发形的分类及其地理分布,牙齿的分类及其年龄鉴定。
在标本室对人体骨骼标本进行观察,掌握人体全身206块骨的位置和基本结构,会使用常用仪器并对人体骨骼和牙齿进行测量观察,了解人体测量学的基本技术。
难点:对人骨进行性别和年龄鉴定第四章人类起源(6学时)(一)生物的分类与进化1.分类系统(1)物种(2)生物分类系统(3)物种的形成模式、过程和机制(4)隔离和生态环境在物种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5)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2.遗传学基础知识(1)细胞学(2)遗传的基本规律(3)遗传与进化3.进化机制(1)自然选择(2)变异机制(二)灵长类的分类与进化1.定义2.灵长类的分类(1)原猴亚目(低等灵长类)(2)猿猴亚目(高等灵长类)3.灵长类的特征(1)树栖(2)杂食(3)智力高4.灵长类的进化(1)灵长类的起源(2)低等灵长类的进化(3)高等灵长类的进化(三)人类的起源1.人类起源与进化研究的历史及进展与趋势2.人科的特征3.南方古猿(1)发现与分布(2)体质特征(3)分类和系统地位重点:掌握生物分类系统和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了解进化论的主要学说并理解进化的机制。
理解自然选择和物种起源的过程和机制,掌握变异的定义和分布形式,熟知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和人科特征,理解人类是进化的产物,人类与猿类在生物学方面的相似性,灵长类的分类,掌握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第五章人类进化阶段(3学时)(一)直立人(二)早期智人(三)晚期智人说明:鉴于本单元部分的内容已分别在《民族学导论》、《考古学导论》中有涉猎,为了避免重复,本课有关人类进化阶段的内容从简,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古人类在不同进化阶段的体质特征,掌握各阶段典型代表的体质特征。
第六章人类的种族(3学时)(一)人种与人种学1.人种2.人种学(二)人种的划分1.黄种(蒙古人种或亚美人种)2.白种(欧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3.黑种(尼格罗人种或赤道人种)4.其他(三)中国人种1.古代2.现代(1)汉族(2)北方少数民族(3)南方少数民族(四)种族主义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重点:掌握人种的定义和分类以及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与地理分布,了解人类变异研究的新动向。
四、教学实践环节:(基本与“人体形态学”单元重合)1.在标本室观测人体骨骼及古人类模型。
掌握人体全身206块骨的位置和基本结构,并能对人骨进行性别和年龄鉴定,会使用常用仪器并对人体骨骼和牙齿进行测量观察,了解人体测量学的基本技术;2.观看有关体质人类学的相关教学片,如《人类的起源》、《黑猩猩》等,并展开讨论;3.安排1~2次教学参观活动,如参观周口店猿人遗址和古人类博物馆,写出参观体会;4.指导对我校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体质特征调查有兴趣的同学进行调查。
提高学生收集使用文献资料及初步的调查、研究能力。
五、学时分配课程讲授:20学时教学实践:12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本课程有三分之一的课时为实践教学。
六、作业与考核方式平时成绩:20%,考核学生出勤、课堂表现(特别是实践课的参与情况)及教学参观感受;期中成绩:30%,口试测验“人体骨骼学”和“人体测量学”内容,在体质人类学标本室进行。
考核学生对人体骨骼的识别情况及对常用人体测量仪器的使用情况;期末成绩:50%,闭卷考试。
全面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能力。
七、课程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朱泓:《体质人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共分为绪论、人体骨骼学纲要、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的起源、人类的发展、人类的种族等章节,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目前体质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若干前沿课题的进展情况,为学生学习本课程提供了较多的参考和方便。
参考书:1.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 1989年。
2.吴汝康:《今人类学》安徽科技出版社,1991年。
3.张实:《体质人类学》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
4.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吴汝康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
5.克里斯多佛.威尔斯:《人类演化的未来-普罗米修斯后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罗金斯基:《人类学》警官教育出版社。
7.吴汝康:《人类的来由》,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年。
8.《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9.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
10.[英]B.A. Wood:《人类进化》(郑晓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Harry Nelson &Robert Jurmain,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Anthropology,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1.12.Michael Alan Park: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third edition, Central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