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1-沉积学进展

20141-沉积学进展

沉积学发展简史•50年代以前,沉积岩石学阶段•50-70年代,沉积学阶段•80年代以来,沉积地质学阶段沉积岩石学阶段•积累资料的阶段,此间在沉积岩的岩类学和岩理学方面已有了全面的研究和系统的论述。

•岩类学:Pettijohn(1949)的《沉积岩石学》巨著首次出版。

•岩理学:Twenhofel W.H.1935年的《沉积作用原理》著作出版; 30年代初《沉积岩石学杂志》(Journal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的创刊。

•此间的历史大地构造观是以槽、台理论为指导的。

沉积学阶段沉积学的形成:Kuenen和Miglioroni(1950)“浊流是递变层理的成因”的划时代论文揭开了后来被誉为沉积学的第一次革命—浊流革命的序幕,它打破了传统的单纯机械分异理论对沉积作用的支配观点,此后在重力流研究领域发生了突破性进展。

A.H.Bouma(1962)在Kuenen的指导下,研究并提出了Bouma序列。

70年代R.G.Walker和E. Mutti、Piper等在浊积岩和海底扇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沉积学阶段•沉积学的若干革命•1966年的等深积岩革命.Hezen等(1966)•1975年的风暴岩革命.G. Kelling和P R. Mullin (1975)和T. Aigner(1979)•1978年的泥质浊积岩革命. Hesse(1975); Stanley&Kelling(1978)•碳酸盐岩研究进展、沉积相模式•活动论全球构造引发的地学革命及其对沉积学的影响沉积地质学阶段•新的学科点和学科前沿的形成•大地构造沉积学、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盆山相互作用•沉积盆地分析,Potter and Pittijohn(1963,1967)、Miall(1984,1990)、李思田等(1983,1989等)。

•古海洋学,DSDP(1968-1983)、ODP(1985-2002)、IODP(2003-至今)•新灾变论,事件沉积学和事件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古全球变化•矿产沉积学50年代以来沉积学领域全面进步•现代沉积和沉积相模式•碳酸盐岩成因•大地构造沉积学、造山带沉积地质学•沉积盆地分析•古海洋学和大洋沉积学•事件沉积学和事件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古全球变化•矿产沉积学现代沉积和沉积相模式•现代沉积学研究是建立沉积相模式的基础•沉积相模式的概念•70年代末期相模式全部建立•80年代碳酸盐岩等相模式的补充完善(Read,1985,Turck,1985)碳酸盐岩成因•Folk(1959),Ham(1962)碳酸盐成因分类。

•碳酸盐沉积环境(浅水,深水,暖水,冷水)•Wilson(1975),Flugel(1982)的碳酸盐微相。

•Pray(1965),Chilingar(1967),Bathurst (1971)Blatt(1972)的碳酸盐成岩作用。

•Shaw(1964),Iwin(1965),Laporte(1967, 1969),Yang(1972),Wilson(1975),Read(1985),T urck(1985)的相模式。

大地构造沉积学、造山带沉积地质学•大地构造沉积学的主要分支:•沉积建造和历史大地构造•沉积盆地与沉积大地构造•造山带沉积地质学主要内容:•造山带古海洋学•盆山相互作用造山带沉积地质学•造山带沉积地质学主要内容:•非史密斯地层•非威尔逊旋回——多岛洋、软碰撞、多旋回•造山带古海洋学•盆山相互作用造山带非Smith地层非威尔逊旋回•多岛洋—西太平洋型、大西洋型、地中海型•软碰撞—碰撞不造山、造山不成熟•多旋回—多期次“开、合”•斜向碰撞和不规则边缘碰撞非威尔逊旋回—多岛洋经典碰撞与软碰撞的区别经典碰撞(Collision)软碰撞(Soft Collision)碰撞对象板块小板块、微板块、陆块碰撞方式面状拼贴(Head on)追上(Catch up)碰撞能量(1/2mV2 )大(m大,V=V1+V2)小(m小,V=V1-V2)碰撞结果造山造陆或造山造山时间紧接碰撞之后可延迟100Ma软碰撞的识别标志:同造山复理石发育、磨拉石不发育或滞后斜向碰撞、不规则边缘碰撞的普遍性-经典碰撞与软碰撞均存在非威尔逊旋回—多旋回同一造山带在时间演化上的多旋回(碰撞造山带粘连而未焊合的薄弱部位再次裂解-闭合-碰撞-造山)-南华洋(江绍)的闭合和南华造山带的形成同一造山旋回不同陆块不同步的裂解-闭合-碰撞-造山(同一造山带不同块体之间的碰撞滞后效应引起的多旋回)-中央造山带(秦岭-祁连-昆仑)威尔逊旋回和非威尔逊旋回威尔逊旋回的几种表现古大西洋型、新大西洋型、太平洋型、夭折型威尔逊旋回与非威尔逊旋回的区别―――――――――――威尔逊旋回―――――――――――裂解―――大洋―――俯冲―――碰撞(对接)―――造山裂解―――多岛洋―――俯冲―――软碰撞―――多旋回造山――――――――――非威尔逊旋回――――――――――造山带古海洋学硅质沉积物成因硅质沉积物成因硅质沉积物Al/(Al+Fe+Mn)-Al2O3/TiO2图A区—基性火山热液成因硅质岩;B区—含酸性火山碎屑非热液成因硅质岩;C区—正常海相非热液成因硅质岩;D区—含基性火山碎屑非热液成因硅质岩;右江盆地硅质岩以生物成因的硅质来源为主,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Ce负异常)反映的古海洋性质为大陆边缘陆缘海带到开放洋盆的变化。

P-T界线附近来自同时的岛弧火山灰沉积全岩地球化学组成的差异主量元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二叠纪三叠纪锆石化学组成的差异沉积盆地分析•《盆地与古流分析》(Potter & Pittijohn, 1963, 1967),《沉积盆地分析原理》(Miall ,1984, 1990)、李思田等(1983, 1988, 1989).•沉积盆地分析的指导思想:整体分析、综合分析、背景分析、演化分析•沉积盆地分析的主要内容:构造格局、地层格架、沉积构型、充填序列、热演化史、盆地动力学等古海洋学和大洋沉积学•DSDP、ODP、IODP对大洋沉积学的贡献。

•大洋深部温、盐环流的发现。

•等深流和等深积岩。

•上升流;泥质浊积岩。

•OCD和CCD界面•陆地上的古海洋学盐度-密度环流西洋温度-密度环流事件沉积学和事件地层学•陆地上的重力流沉积-泥石流。

•水下重力流-碎屑流、浊流、颗粒流、液化流。

•地震沉积与海啸沉积-震积岩、海啸岩。

•风暴沉积-风暴岩。

•火山事件。

•外星撞击事件-星际物质沉积层。

•缺氧事件-缺氧沉积。

•冰川事件-冰川沉积。

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高分辨地震地层技术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思想的结合-层序地层学的兴起•Ⅰ型层序界面和Ⅱ型层序界面,Ⅰ型层序和Ⅱ型层序及其内部组成•中国显生宙层序地层研究的主要成就•层序地层的应用Nm NgEd Es1中Es1下Es2白水头断层港东断唐家河断层层港东-唐家河-白水头断层构成帚状构造体系ns2NmNgEdEs1Es2C-P Mz Es3羊二庄-赵北构造带南大港构造带北大港构造带沧县隆起埕宁隆起增福台构造带板桥凹陷歧北次凹歧南次凹N大歧口三维连片1840时间切片大歧口三维连片2000时间切片大歧口三维连片2180时间切片大歧口三维连片2380时间切片张海4沙三段构造立体图Es1Es2Es3张海15井钻探启示物源方向N日产油56.53、日产气78588 m3低位扇三角洲低位水下扇浊积扇大型低位楔低位楔高位三角洲沙三段沙一+二段东营组浊积扇辫状河三角洲高位三角洲浊积扇沙一+二段东营组沙三段旋回地层学•地球圈层耦合、地球天文周期与地内沉积韵律的成因联系-旋回地层学的兴起•米兰科维奇旋回—偏心率(地球公转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之差与赤道半径之比)周期:0.1Ma;斜度(黄、赤道交角)周期:0.04Ma; 岁差(回归年短于恒星年的现象)周期:0.02Ma古全球变化•第四纪及以前(深时)全球变化•古大气圈的记录和恢复(氧循环、碳循环)•古水圈(海洋)化学和古环境变化:温度、盐度、酸碱度、古氧量等•古水圈(海洋)元素循环(碳氧硫铁等)•海水分层模型矿产沉积学•铝土矿、锰矿、磷矿、沉积铁矿、能源矿产•成矿地质背景(古地理、古环境)•成矿地质条件(古气候、古水体物理化学条件:盐度、温度、酸碱度、古氧量等)•成矿地质作用(源岩分析、沉积成矿作用、淋滤成矿作用等)样品中含有种类丰富,相对含量较高的燃烧成因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

以芘、荧蒽、苯并[a]芘、苯并[e]芘、苯并[ghi]苝等为代表的燃烧成因PAHs,与陆上火灾事件密切相关。

认为黔北铝土矿形成时陆上存在丰富的植被,且是一种在炎热潮湿背景下存在季节性干湿分异的古气候条件。

铝土矿的成矿条件ZK 28 -16岩性柱状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