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父母向孩子传递爱的十个细节

父母向孩子传递爱的十个细节

父母向孩子传递爱的十个细节细节之21 定期为孩子朗读最美的东西近几年,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发明了一种在美国较为流行的“幼儿阅读启蒙教学法”。

他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要依靠父母来“诱发”。

父母应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为孩子朗读的习惯,每天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

他认为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并能激发想象,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

在每天20分钟的听读中孩子会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

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孩子听读应越早越好,父母选取的朗读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内容可逐步加深。

他强调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父母一定要有爱心,有耐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长们的付出终会有满意的收获。

据有关专家分析,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达到上述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亲子感情。

很多成年人都有读书的习惯,但是作为家长,你是否定期为孩子读东西?有些大人可能会说,读书是很个人的事,如果孩子自己能够阅读,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看书呢?其实,让孩子自己看书是必要的,但同时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也是必要的。

父母为孩子朗读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式。

朗读所提供的语言信息是经过加工提炼的、优美的、规范的书面语言。

如果朗读的是韵文,则能使孩子注意到语言中的逻辑停顿和语调中的抑扬顿挫,这有助于孩子对语言美和对作品的理解。

尤其对一些终日守着电视的“电视儿童们”来说,朗读更是比电视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觉到语言的美妙。

所以,父母不妨每天晚上或其他时间,当孩子安静下来时,耐心地在他身边富有感情地为他朗读些美丽的故事或讲解些文学名着,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等。

在孩子感到父爱母爱之温馨的同时,也要让他们自己接触优秀的名着。

和家长一起阅读并产生共鸣的时候,正是丰富孩子的感情和心灵的宝贵时刻。

所以,就像人必须有吃饭的时间一样,父母也应费心开设“读书时间”,哪怕只有一点点时间也没有关系,坚持每天给孩子讲故事,或者共同学习,就能让孩子从美妙的朗读声中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

细节提示1、“为孩子朗读”尤其适合学前的孩子,对于中小学生,父母要更多地侧重于引导孩子自己去读些美丽的诗或文学名着。

2、最好是睡前朗读,以养成定时、定点的习惯。

3、父母要有表情、抑扬顿挫地朗读,不可对孩子敷衍搪塞。

细节之22 告诉孩子“我爱你”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李丹女士认为,“爱”字在美国用得比中国坦然、公开,作为孩子,可以尽情地要求得到父母、老师和朋友的爱,在爱中成长的孩子自然也学会如何回报和给予别人爱。

一天,她8岁的儿子给他一张纸条,上面用英文写着:“家里人都不喜欢我,谁爱我?”简单的一个“爱”字,让她想到很多。

看到这张纸条,她马上放下手上的事,和儿子坐在一起聊了许久。

从此每天只要有机会,她一定会对孩子说:“我爱你。

”因为她要让他知道,父母永远是他的朋友,是最爱他的人。

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对孩子也不例外。

爱是一回事,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爱又是一回事。

大多数孩子只能用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来判断事物,他们还不懂得用心去感觉父母的爱,如果父母们明白了这一点,不妨对孩子说:“我爱你,宝贝。

”这不失为一种向孩子传递爱的有效方式。

让孩子感受到、听到、看到、触摸到爱和信任的存在,是培养孩子健康情感的一部分。

这对许多中年父母或过于严谨的家庭来说或许是有困难的,但困难并不在于这种爱不存在,也不在于这种爱是无需表达的,仅仅因为习惯而已。

很多人都觉得向别人表达爱意很容易,唯独对自己家人,却爱在心里口难开,心想他是我的亲人,我对他/她说不说无所谓,反正他心里会知道;殊不知往往最爱你的人最在乎你对他的感觉。

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记得常对孩子说:“我爱你!”千万别觉得肉麻而不愿说。

一句“我爱你”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依赖。

只要当你心中有所感,便要说出来让他知道,同时,父母也要教导孩子适时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当父母和孩子在家养成了对亲人互道爱意的习惯时,孩子走向社会,对周围的人也会敢于表达自己的友爱、关怀,创造出良好的人际环境。

细节提示1、从没尝试过对孩子说“我爱你”的父母,现在就可以试一下。

2、让孩子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人、对朋友的爱。

细节之23 告诉孩子“你真棒”因“赏识教育”法而名扬全国的中国家庭教育专家周弘,第一次让女儿婷婷做应用题时,10道题她只做对了1道。

一般的家长可能会很失望,甚至责怪孩子,但他却没有。

他不在错的地方打叉.而是在对的地方打了~个大大的钩,然后发自肺腑地对她说:“婷婷,你太棒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1道。

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唉!”小婷婷听了这话,自豪得不得了,越来越爱做,一次比一次对得多,升初中的时候,数学考了99分。

一句发自肺腑的“你真棒”,完全改变了一个看似很笨的孩子的一生。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地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是解放孩子。

而解放孩子,首先就要赏识孩子。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孩子,你真棒”,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第一千零一次能站起来。

其实孩子们都生活在爱的环境中,但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则需要一些耐心和技巧。

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反感、厌恶自己的父母,但之后却不一定了,有的甚至与父母反目成仇。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一个长期得不到友好、鼓励和正确训练的孩子,会在心里产生厌恶和憎恨。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

当然,对不同的孩子也要采用不同的鼓励方式。

鼓励幼儿适合用语言、搂抱、抚摸、鼓掌、微笑、亲吻等表达方式。

但这些方式用于青少年可能会引起反感。

因为幼儿倾向于更为直接、公开的表扬;而青少年更倾向于含蓄的信任和幽默的表达方式为主。

对幼儿表扬的次数频繁、间隔时间短可能没关系,但对青少年可能会招致他们的反感情绪。

总之,不管采取何种表扬方式,父母都要衷心地让孩子感受到一份热忱的鼓励。

孩子的成长过程犹如航船,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他自己做出努力,同时也需要成人对他的努力做出肯定。

孩子的能力是在他自己的努力和成人的肯定、鼓励中得到发展的。

不要吝惜你的鼓励,时常告诉孩子“你真棒”,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吧!细节提示1、表扬的对象一定是孩子的优点,否则就有不真诚之嫌。

2、表扬要恰如其分,因为孩子的判断力并不等于零。

3、把握好表扬时机,及时地对孩子的好行为加以强化。

细节之24 告诉孩子“你一定行”一个对超常儿童非常有研究的美国专家来我国访问时,到一所学校去考察。

一位班主任老师说:“先生。

您能不能帮我把班里智力超常的学生挑出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在学生中指点起来:“你,你,你……”被点到的孩子都很兴奋,回到家便说:“妈妈,妈妈,美国专家说我是神童,说我将来一定行。

”母亲半信半疑地找到老师,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话。

母亲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不再焦虑,不再指责。

从此,这些孩子的环境变了,同学羡慕,老师关怀,家长逢人就夸,他们一个个快速地向前发展。

一年后,专家再次光临学校,询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班主任回答:“好极了!”接着班主任又问道:“先生,我感到很惊讶,您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可经您一指点,一个个都变了。

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

”班主任顿时目瞪口呆。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那就是当大家都坚信一个人“行”的时候,他就真的能“行”。

这其实就是“你一定行”这句话对孩子们产生的极大的心理效应。

其实,越是孩子未做过的事、或者越是孩子目前达不到的水平,就越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这是父母引导孩子发现自我的最好办法,也是父母发现孩子能力,客观评价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径。

例如:你要发一份特快专递,你就可以让孩子去代发,告诉他收件人的地址、邮编、姓名,同时提醒他,如果遇上什么问题,可以问邮局的工作人员。

孩子接触完全陌生的事物,对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都是绝好的机会,而且对于培养孩子的意志、耐力及向困难挑战的勇气也很有益。

家长必须明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体验新事物,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不必担心孩子没做过、不知该怎么做,也勿需不厌其烦地反复交待、悉心叮嘱,只需充满信心地对孩子说一句:“孩子,你一定行!”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与信任。

一个人只有在自己战胜困难、取得成绩时,才能体会到“不依靠别人,凭自己力量前进”的可贵。

因此,当孩子碰到困难不知所措时,家长的一句“你一定行”会极大地鼓励孩子勇于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

即使孩子起步时收效甚微,也应该相信,随着更多的锻炼,认真地持之以恒,他们一定会锻炼得越来越坚强。

细节提示1、不当着别人的面说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

2、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都诚心诚意地说:”孩子你能行!”3、对基础比同龄人差的孩子更是应该经常对他说这句话。

细节之25 给孩子些亲昵动作一个10岁小女孩在她的日记中记载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即每天晚上小女孩睡觉前,妈妈都会在她的小脸上亲吻一下。

她写道:“如果晚上睡觉时妈妈亲亲我,我就会像一个小公主似地骄傲。

我会高高兴兴地睡觉,可如果妈妈忙,忘了吻我,我就一直做梦,有时甚至不敢入睡。

”女孩的母亲读了这篇日记后心里很不平静,想起了女孩上幼儿园时,特别喜欢一位阿姨。

就是因为有一次当小朋友抢走她的图书,她伤心地哭泣时,这位阿姨走过来抚摸她的头。

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同父母讲过好多次。

亲吻、抚摸都是一种很细腻的人体教育语言。

动作虽然轻巧,但留给孩子的却是一种难得的慰藉、一种爱护、一种亲情。

这是父母向孩子传递爱的特殊语言。

也许仅仅一个爱抚的亲昵动作,就可以给孩子很大的鼓励,让孩子变得勇敢而坚强。

从孩子的心理需要来看,除了父母有声的教育之外,他们更希望得到父母的爱抚。

无论孩子取得成功时,还是受了委屈伤心落泪、悲愤难忍时,来自父母的握手、拥抱或者有节奏地拍打,都传递着父母对孩子无限的关爱与深情,这种无言的爱会给孩子以巨大的安慰与体贴。

同样当孩子特别高兴、悲伤或感到痛苦、有压力,常常会身体靠近父母,眼睛看着父母,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时。

有时,孩子心烦意乱,关上房门,想独自清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到孩子的这些心理,不要再一味地“关心”下去,而应给他一个个人空间。

当家长学会并善于运用很多细小的动作准确而细致地表达出对孩子的鼓励、批评、喜爱等丰富情感语汇时,我们的家庭教育就进入了细节教育的艺术阶段,进入了让孩子一生不能忘怀的境界。

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看起来细小,不值得一做,或者不屑于、不好意思做的动作,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正是一生难以忘怀并且受益终身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