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 元散曲

第四讲 元散曲


• 赵义山:“正”、“衬”之分,非关作者 之事,而是曲论家或曲谱家的事,是曲论 家或曲谱家“作古”定格的需要,而各位 曲论家或曲谱家对某一作品审视的角度不 同,或理解不一致,所标衬字也就各不相 同。
四 元散曲艺术技巧与风格特征
• 1.章法技巧 • ①章法 • 元· 乔吉: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 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 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引) • 任中敏解说:非专限于曲中某一体言者, 短之为一首小令,长之为一本杂剧,无不
• • • •
2.元散曲的渊源 ①古诗之流变:杨维桢 ②曲源于词:贯云石、虞集 王世贞: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 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 乃更为新声以媚之。(《曲藻·序》) • 王骥德:入宋而词始大振,署曰“诗余”, 于今曲益近· · · · · · 金章宗时渐更为北词。 (《曲律· 论曲源》)
• ②句法 • 长短句由词变而为曲,其进化之处,端在 长长短短,极尽长短变化之能。譬如一字 之句,在词中除冷僻之调,· · · · · · 其他不见也。 在曲中· · · · · · 固常见之也。二字之句,在调中 短调,如[河传]所有,半阕之内,凡三四用 之,且与三字句、四字句相邻接,颇嫌破 碎;在长调如[琐窗寒]、[暗香]、[兰陵王]、 [沁园春]等换头处所有者,又单独用之,二 字之意,截然而止,复嫌板重。若在曲中, 与五字句或七字句参互以见,则以上所述 词中之两嫌,皆蠲免矣。又曲之
•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严格地说, “衬字”之说本是周德清等一些“南人” 的“发明”,在“北方诸俊”那里,北曲 的音乐特质就决定了其文体具有一定的自 由性,本来 • 无所谓什么“衬字”。而“衬字”说的发 明,反“衬”说的产生,原因之一即在 “北调南唱”后南人据南曲的音乐特质对 北曲文体提出的新规定。
• ③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 令”,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 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 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即:多曲组合、首尾一韵、一般有尾声。 • 王国维:小令只用一曲,与宋词略同;套 数则合一宫调中诸曲为一套,与杂剧之一 折略同。(《宋元戏曲考》) • 任中敏:套曲之组成,普通有三种情形: 一,至少二首同宫调之曲牌相联,若宫调 虽异,而管色相同者,亦可互借入套· · · · · · ;
• 二,有尾声,以示全套之乐已阕;三,全 套首尾一韵,此层最要紧。(《散曲概 论· 体段》)
• 3.关于“衬字”问题 • 如无名氏小令[玉交枝]:休争闲气,(都只 是)南柯梦里。(想)功名到底成何济? • 王骥德:古诗余无衬字,衬字自南北二曲 始。 • 姚华《菉猗室曲话》(衬字)不自曲始也, 自五代词人已开其端。两宋诸家,复循其 例;前人矜慎,每因增字,或云变格,徒 形纷乱。
• 若再欲有增,则进而改作套曲可也。(任 中敏《散曲概论· 体段》) • 二,认为带过曲是套数的“摘调”。 • 相当一部分带过曲来源于套曲中的曲牌固 定组合形式。正如摘令(摘调)的情况一 样,套曲中曲牌的固定组合形式,被单摘 了下来,在小令中使用,并被称为带过曲。 (孙玄龄《元散曲的音乐》) • 三,认为带过曲是由只曲发展为套曲的一 个中间环节,是较缠达、缠令更为原始的 异调衔接方式在北曲中遗留。(李昌集)
第四讲 元散曲
一、元散曲的形成与发展
• 1. “散曲”概念的由来与形成 • ①元代有散曲一体,却并无“散曲”一名。 作为指称元曲体式名称的“散曲”一词, 初见于明朱有燉《诚斋乐府》,其所指乃 不成套之零散只曲,即人们所说的“小 令”。其后,又有以散曲包举小令、套数 者。自明清以来,散曲之称名繁多,诸如 词、曲、词余、乐府、乐章、清曲等等。
• 散曲,而按其内容,则前后卷皆普通所谓 散曲。前卷所载,小令而已,是乃又以散 曲二字与套数相对而称,不成套之谓散, 盖例外也。 • ③田守真《散曲得名于何时》: • “散曲”一概念出现于明初,趋同于明中 叶,而至迟在明后期,便已成为与今日内 涵一致的名称了。
• ④赵义山《元散曲通论》 • 元人对于“散曲”的通行称呼是“乐府”, 任中敏认为称“乐府”者是“表示其曲曾 经文学上之陶冶者”,“与寻常街市中之 俚歌不同也”。
三 元散曲体式特征
• 1.宫调曲牌 • 元曲所用宫调,据周德清《中原音韵》统 计,有黄钟、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 吕、中吕、南吕、双调、越调、商调、商 角调、般涉调等12宫调。对于元曲的“十 二宫调”问题,明清以来,人们已莫知其 详。 • 曲牌:曲谱制作之学及曲牌来源
• 2.元曲类型 • ①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 本单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 的特征。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 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 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 体式特点:小令曲牌虽然在字数、句数上, 都有一定的伸缩性,但这种变化仅限于句 组之间,而一首小令的句组数不变。(李 昌集观点)元散曲中常用的30多个小令曲 调基本没有增句减句现象,仅略有增
• 2.修辞艺术 • ①对偶 • 周德清《中原音韵》:逢双必对,自然之 理。 • 朱权《太和正音谱》“对式”:合璧对、 连璧对、鼎足对、连珠对、隔句对、鸾凤 和鸣对、燕逐飞花对。 • 王骥德《曲律》:凡曲遇有对偶处,得对 方见整齐,方见富丽。
• ②重叠 • 赵义山《元散曲通论》:重叠作为词章修 饰技巧,包括叠字与叠句。叠句一格,仅 限于少数曲牌,如[叨叨令]、[山坡羊]、 [昼夜乐]等,且受格律严格限制,必须在 某一句位重叠,不如此则不合律。 · · · · · · 而 叠字一格,则并不受任何限制,全凭兴之 所至,或于某一句中用之,或于某几句用 之,甚而整首曲皆用之,或与他种词格结 合用之,五彩斑斓,远过于诗词。 · · · · · · 此体 有助于增强作品的音韵和谐之美,更有助
• ③叙述:代言托物 • 任中敏《散曲概论· 内容》:词仅可以抒情 写景,而不可以记事,曲则记叙抒写皆 可。· · · · · · 重头多首之小令,与一般之套曲中, 固有演故事者,即寻常小令之中,亦有演 故事者。· · · · · · 散曲并不须有科白或诗文以为 引带,但曲文本身,尽可记言叙动。
•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散曲代言体 模拟的形象远比代言体词丰富多样,虽然 散曲代言体中的“我”仍然是一种虚拟, 但其虚构的出发点乃是现实中的真实形象, 而不是以作家的精神世界为本位。
• 宋以前以文人士大夫为中心的雅文学向宋 以后以城市市民为中心的俗文学的转化。 • 在北曲体制的形成上,与大曲、诸宫调和 唱赚等曲式有密切关系。(《元散曲通 论》)
• • • • • •
3.元散曲的分期 三分法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蒙古时代”、“一统时代”、“至正时代” 二分法:郑振铎 四分法:赵义山
• 字减字的情形,因为作为“单片只曲”的 小令,其乐句甚少,所以,小令所使用的 曲调也正是靠这种音乐曲式结构的稳定性 来保证它的曲式特征的显现的。其文体风 格,与套数相比,总体上说是“令雅套俗” (赵义山观点)。
• ②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 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它是介于 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 产生上的三种说法: • 一,是创作中自发产生的一种体式。 • 带过曲初仅北曲小令中有之,后来南曲内 与南北合套内亦偶尔仿用,即作者填一调 毕,意犹未尽,再续拈一他调,而此两调 之间音律又适能衔接也;倘两调犹嫌不足, 可以三之,但到三调为止,不能再增
• 王国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 曰:自然而已矣。 • 任中敏:词曲异同 • 一、词仅可以抒情写景,而不可以记事, 曲则记叙抒情皆可,作用极广也。 • 二、词仅宜于悲,而不宜于喜,曲则悲喜 兼至,情致极放也。 • 三、词仅可以雅而不可以俗,可以纯而不 可以杂,曲则雅俗俱可,无所不容,意志
• 极阔也。 • 四、词仅宜于庄而不宜于谐,曲则庄谐杂 出,态度极活也。
• ③赵义山:应文学与音乐分而论之 • 北曲曲乐体系的形成,仍是以传统的词乐 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再吸收北方少数民 族音乐和北方汉民族的民间音乐,经过融 合改造(这种改造应当是双向的),最后 才形成一个既主要来源于词乐而又有别于 词乐的新的曲乐体系。 • 北曲文学风貌的形成与民间词传统、文人 俗词、苏辛豪放词、宋金道士词以及勾栏 教坊之曲有渊源关系,其文化背景,则是
• 长短,重在多用单数字之句,三言、五言、 七言,至如[喜春来]· · · · · · 等,通体且不用一 双数字之句也。于许多单数字之句中,间 插一二双数字之句,再益以对句、排句、 叠句,则通首句调,陡觉起落震荡,抑扬 顿挫,极尽摇曳生动之趣矣。更因衬字之 办法,在词为偶见,在曲则为常见,于是 本来双数字句,于必要时可以单之;本来 单数字句,于必要时亦可以双之;要仍不 失其本来之句法与音节,而行文之间,虚 处既得转折贯串之施,实处又得提挈点醒 之用。牌调谱式之限制,至是
• 如此,殆为元曲中大小体制所同具之不二 章法也。凤头美丽,所以擒控题旨,引人 入胜;猪肚浩荡,所以发挥题蕴,极尽铺 排;豹尾响亮,所以题外传神,机趣遥远。 豹尾最紧要,必不可少;猪肚次之,每为 一篇中便于逞才,发舒笔力之处,故作者 亦必不肯忽;唯凤头一层,注意者较鲜耳。 (《散曲概论· 作法》)
五、元曲的题材内容及时代特征
• 任中敏《散曲概论· 内容》:剧曲不论,只 就散曲以观:上而时会盛衰、政事兴废, 下而里巷琐故、帏闼秘闻,其间形形式式, 或议或叙,举无不可于此体中发挥之者。 冠冕则极其冠冕,淫鄙则极其淫鄙,而都 不失其为当行也。以言人物,则公卿士夫、 骚人墨客,固足以写;贩夫走卒、娼女弄 人,亦足以写;且在作者意中,初不以于 公卿士夫、骚人墨客,有所歧视也。大而 天日山河,细而米盐枣栗,美而
• 须有科白之曲谓之散曲,当较为妥帖矣。 至于本为杂剧中有科白之套曲,而选者削 其科白,仅登曲文,如《词林摘艳》、 《雍熙乐府》等书所载者,当然不能误认 也。据此所列定义,统属于散曲之下者有 散曲与小令两种。散套两字,对剧曲中不 散之套而言;小令两字,对套曲体制较大 者而言;散曲为总名,套曲及小令为分别 之名,此原则也。惟明周宪王有燉著《诚 斋乐府》二卷,后卷题曰套数,前卷题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