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双线落实说课稿含教案精编版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双线落实说课稿(含教案)一、文本解读《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六、说教法、学法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渗透新理念“求索”高效课堂的四特点、八要求,融入音乐,情感熏陶;注重学段间的衔接,如:“兮”的起源——骚体诗,初中文言文的学法——移注,《列子汤问》、《警世通言》的引荐。
学法: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读通——读懂——读好——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检查预习直接引入,就课题解疑。
汇报预习所获。
(这样做是为了进行学段衔接,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经过交流,明白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来学习,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回忆学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
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
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
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
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目的:1、教学需要的是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在让学生读通课文中采用了自悟交流法,对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了明确要求,且要求中有方法:“读准字音”是要求,“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是方法。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机辅导。
及时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等。
2、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思考的引导。
学习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然后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
”“善哉,皑皑兮若白雪”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师: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他们就是一对真正的——知音。
所以才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
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
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
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我一直让音乐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激情。
这样做让音乐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机地融合,共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
师: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同学们用心地读吧,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的心中。
至此,从开始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知音情深的描述,从古唱到今。
(1、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重点句子时,不仅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句子,加以想象训练。
2、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
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
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八、说板书设计伯牙绝弦知音伯牙志、念、心子期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二、教材分析三、《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
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四、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二、教学目标六、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七、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八、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