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美心理学中的移情学说在生活中的应用2003

审美心理学中的移情学说在生活中的应用2003


写书时把自己完全忘去.创造什么 人物就过什么人物的生活,真是一件 快事。如,我今天就同时是丈夫和妻 子,是情人和他的娇头。我骑马在一 个树林里游行,当着秋天的薄暮,满 林都是黄叶,我觉得自己就是马,就 是风,就是他们俩的甜蜜的情语。就 是使他们填满情波的眼睛眯往的太 阳。——福楼拜
屠格涅夫曾向奥斯待罗夫斯基谈到他创 作《父与子》的体会。他说:巴扎洛夫这个 人物折磨我到了极点。就是当我坐下来用餐 时,他也往往在我面前出现。我在和人谈话 的时候,就会想:要是我的巴扎洛夫在场, 他会讲些什么呢?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秦观)
诗句解释:秦观在诗句中描写雨后的景 致,透露出对于春雨的歌颂,在诗中作者将 芍药与蔷薇比做人一般,包含着眼泪,情意 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描写的非常到 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诗句解释:李白在这首诗歌中是想表达 虽然他形单影只但是并不觉得寂寞,即使是 一个人在喝酒,其实也还有月亮与影子做伴, 并不觉得冷清.
2 移情学说的主体与客体
• 2.3 景观赏析中的移情 • 景观赏析中的审美移情的过程是 一种沉入过程,即从主体出发,由我及 物,主客消融,物我两忘。 • 从审美主体出发是起点,由审美客 体回归审美主体是终点,审美对象的感 性形状只是诱发我们移情的触发点,但 不是移情的原因。因为面对同一对象, 因人经历素养等因素差异,有人迷得很 深,有人却视而不见。
苏轼在一首诗中谈到当对的画家文与可 画竹子的情景:“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浊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 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这 既是文与可的经验,也是他自己的体会。
在苏轼看来,文与可的墨竹能够画得那洋 清新自然而又变化无穷,就因为画家作画时 忘掉了自我,沉入到了“身与竹化”的境界。
2 移情学说的主体与客体
• 2.3 景观赏析中的移情 • 根据审美方式的不同,人可以被 分为“分享者”与“旁观者”。分享 着观赏事物,必起移情作用,把我放 入物体中,设身处地,分享活动与生 命,而旁观者则不起移情作用,感觉 到物还是物,我还是我,主体与客体 是分离的,各自独立,其界限是清清楚 楚的。
பைடு நூலகம்
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也有深刻的 心理体验: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外物,便 浑忘自己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混成 一体了。 一个优秀的作家,当他创作一个 人物时,必然将自己的全部精神感受 付出,去用心体会琢磨这个人物的行 为举止,情感思绪,这种移情的客体 虽然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但它却依然符合移情学说中把自己的 情感移入到对象中,使“我”变成了 对象,使对象变成了“我”。
移情与联想 移情不等于联想,联想是从一个 物象到另一物象的有意识的思维过程, 这个思维过程往往可以被人们清晰地 意识到。而移情是情感与直观形象直 接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在潜 意识中完成的。它太过微妙,即使在 发生之后,我们也往往不能够觉察到 它是如何发生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
移情与联想 孩子对于母亲仁慈的微笑,总是 一下子就有了反映的,他不是从他自 己的面部动作来推论,或者从仁慈的 动作经常是与表示慈爱感情的这一微 笑的特殊面部表情相联系再来推论的。
标致4002-雄狮,车头宽大,刻画 眼睛、鼻子、棕毛,体现高贵与威严 的气质。
汽车中最高贵的劳斯莱斯,如同 汽车中帝王,古代的帝王的眼神充满 着各种情感,或是凶气,或是神秘感, 或是正义感,或是刚性的力量感。
神秘感极强的宝马氢动力概念跑 车
以可爱为设计主题的汽车车头造型
移情学说的注意事项 移情学说只是提供了一个欣赏的 可能思路,而不是完全的思路,对于 美的欣赏可以是多方面与多角度的。 同时汽车前脸的造型还要考虑色彩, 线条,尺寸,曲面等等因素,汽车前 脸的形象促使人移情来源于各个角度 对前脸造型的审美感受。并且,在特 定时候,其他的因素也在为移情起着 推波助澜的作用,
赋予外物以人的生命情趣,是对 象成为“人格化”的第二现实。 例如看一株花,如果人带有恨凝 愁的话,花看上去也就是带有这些感 受的,如果人心旷神怡,花也是带着 微笑的。 林黛玉看见的凋落之花,树枝上 落下的片片残花瓣,将自己的悲惨命 运与辛酸一同注入其中,将那些花瓣 当作自己的同类、知己去理解与对待, 这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被称 为是移情作用。
谢谢
《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刚刚死 去爱妻时,看到那棵老橡树,觉得它. 丑陋、冷酷、僵硬,像一个严厉而傲 慢的怪物,而当他对娜塔莎产生爱恋 之情时,内心充满了幸福和欢悦,再 次看到那棵橡树就觉得它嫩绿的叶子 有如华盖,对它产生一种甜蜜而温柔 之感。
清初画家石涛在谈到自己的创作 体会时说:“山川使我代山川而言也, 山川脱态于予,予脱态于山川 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 以归之于大涤也。” 意思是说,在创作时我没入大自 然,大自然溶解于我的心灵,达到了 物与我形合神会,情与景见相交融, 于是山姿水态,尽归我尺幅之美。
审美心理学的移情学说在生活 中的运用
徐牧野
移情学说在生活中的运用
• 1 什么是移情 移情,是指主体在凝神观照(自 然物或艺术品)中,于不自觉的心态 下把自己的爱憎情仇,意绪心境乃至 整个生命气息外射或移注于对象,在 主客体高度契合交融之中,由物我而 达到合一的境界,从而使对象生命化、 情感化、人格化。
在艺术创作中,这种“移情说” 表现为,人将自己的情感、意志等本 质力量附加于对象之上,使对象具有 人的主观色彩。 在这一过程中,人是带着主观感 受、思想、情感和意志去观察外界事 物的,而对象则被注入人的生命活力, 被人的精神所覆盖,失去了本身固有 的部分真实状态。 这种再创造是对对象固有部分的 否定和对心灵的虚幻的肯定为基础的。
3 有关于移情说的一些问题
• 弗里斯等人的观点在大部分情况 下都还是比较适用的,但他从消极方 面否定了美的客观性,过分强调了审 美活动中的情感因素,排斥了审美认 识中的理性内容,把移情视为主体凝 视的一种关照,在关照中通过情感“ 外射”,移注,把主体的生命关注给 客观外物,使本无生命、无情感的东 西,变成了有生命,有情感的生命体 ,这些观点都带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 义。
2 移情学说的主体与客体
• 2.1 移情学说的客体条件 “对象的形式是移情的条件”, 也就是说移情不是在任何事物上都可 以发生的,他对于对象的形式有着极 为严格的要求,这个形式就是作为设 计师所需要把握的。
如果我们看一辆汽车的造型, 特别是汽车的车头造型设计之后, 感受到了一种高贵气质的态度, 这就是一种审美的态度,我们在 这其中形象的感受到了生命的过 程正是审美的移情过程。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
移情与拟人 其实移情与拟人非常容易混淆, 因为拟人是是在想象中把非人对象的 外部特征和人的外部特征联系起来, 移情则是在体验中把自己的情感 赋予对象,拟人所拟之人可以是别人, 移情则必须移的是自己的情。拟人只 能用于非人的物,移情的对象却可以 是物也可以是人。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
2 移情学说的主体与客体
• 2.2 移情学说主体的因素 “在我的眼前,石柱仿佛自己在凝 成整体和耸立上腾,就像我自己在镇定 自持,昂然挺立,或是抗拒自己身体重 量压力而继续维持这种挺立姿态时所 做的一样。”石柱能抵住重压依然挺 立,类似人不屈服于外力的胁迫而始终 如一地洁身自持的品格。于是人便将 这种品格投射到石柱上,石柱成了人格 的化身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
诗句解释:这句话是历来受人赞赏的名 句,指代的是心情,大意是说我很伤心的带 泪向花儿询问但花儿却不会说话,只是很纷 乱的飞掠秋千架上而去,花儿随风飘散只是 一个很普通的现象。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柱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首,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宋 苏轼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
诗词解释: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 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座敬亭山了。 两句诗表现出来的已不只是对敬亭山的无限 钟爱,在诗人眼里,敬亭山完全人格化了, 它不再是观赏的对象,而是自己相看“不厌” 的最亲密的朋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诗句解释:该句有两种解释,一为花鸟 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 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为,以花鸟拟人,感 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诗句把作者 的情感移植入景物当中,表达了诗人热爱国 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以物言自己的情。
斯塔尼斯拉夫斯基在《我的艺术生活》 一书中也谈到,他扮演什么人物,扮过什么 人物的生活。
巴尔扎克写到高里奥老头子死的 时候,自己也觉得大病在身,甚至要 去请医生, 《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魏玛 服毒时,福楼拜自己嘴里也满是砒霜 味儿, 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写到杜 丽娘殉情而死时,家里人突然发现他 失踪了。后来在一个柴草堆中找到他 时,他正在满面泪光悲痛不已。妻子 间他原由,他说杜丽娘要死了,“赏 春香仍是旧罗帕”。
法国女小说家乔治桑说:我有时 避开自我,俨然成为一棵植物我觉得 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 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水平线; 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那种形体,瞬 息万变,去来无碍。我时而走,时而 飞,时而潜,时而吸露,我向着太阳 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鹤飞举时 我也飞举,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 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而言之, 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 张出来的。
我国古代诗词的生长和发展在很 大程度上是按移情的原则进行的,特别 是文字的引申义。 我国古代诗歌的生长和发展也是如此, 传统诗歌的移情于物、托物见志的 “兴”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说明移情很早就出现在文学的 实践当中,虽然是由西方美学家提出 的,但并不是西方文学所独有的,中 国古代诗歌与语文的生长发展都存在 着移情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