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 “休”,不一而足。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 为犯了孔子的讳而被迫多挂了一个耳朵,写 作“邱” 。
▪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 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 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 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 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 为“放火”。
避讳的影响
▪ 对于帝王或圣贤之名,众所共讳,称为公讳。 公讳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有如下几种:
▪ ⑴改姓 为避皇帝之讳而改姓。如东汉明帝 名庄,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 “严子”。师古注:“严子,庄周也。”
西汉的学者“庄忌”及其子“庄助”为 “严忌”和“严助”。
▪ 如宋朝著名的宰相文彦博,祖上本姓敬, 在后晋时,因避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姓 “文”。至后汉,复姓“敬”。入宋,因 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祖父赵敬(赵匡胤称帝 后追尊为翼祖)讳,又改姓“文”。
▪ ⑹改干支 中国在汉代即已用干支纪年,纪 月纪时的时间更早。干支名称有固定的字。 唐高祖李渊父名昞,唐追尊为元皇帝,庙 号世祖。唐人修《晋书》、《梁书》、 《北齐书》、《北周书》等“八史”时, 凡“丙”字,都书作“景”,如“丙辰” 作“景辰”,“丙子”作“景子”等。
▪ ⑺改物名。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镠,因为 “镠”字和石榴的“榴”字同音,便把石 榴改为“金樱”;和钱镏同时代的杨行密 (为唐淮南节度使,后受唐封为吴王)在 占据扬州的时候,当地人怕犯他的讳,便 把蜂蜜改为蜂糖。
嫌名
▪ 上古不讳嫌名。所谓嫌名是指和君主或尊长 的名字音同或音近似的字。例如汉和帝名肇, “肇”“兆”同音,由于不讳嫌名,所以不 改变“京兆”字。三国以后渐渐避嫌名了, 隋文帝的父亲名忠,因为“忠”“中”同音, 所以连带避“中”字,“中”改为“内”, 官名“中书”改为“内史”,就是讳嫌名的 例子。又如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 “蒸”字就得改为“炊”字。宋高宗名构, 为避“构”而牵及“構、冓、媾、覯、購、 傋、篝、韝、逅、遘、姤、詬、鴝、句、軥、 怐、佝、雊、夠、鉤、呴、袧、岣、彀、穀、 搆、豰、鷇、瞉 ” ……避讳字达五十多个!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避讳及其他
避讳
什么是避讳
▪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 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 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 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起源
▪ 一说起源于夏商时期。钱希言在《戏瑕》中提 出,避讳之俗夏商时已有之,证据是《山海经》 中往往把夏后启写作夏后开,这就是夏人避讳 的实例。但陈光坚《讳源略说》一文以为,避 讳起自夏商的证据不足,《尚书》中对夏商国 君的名字,都直书不讳,如《尚书·五子歌》 云:“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咸贰。” 太康是继启之后的帝王,可臣下并不避讳。 《山海经》、《楚辞》中之所以避启为开,乃 是汉朝人按当时日趋严格的讳法,抄书时避汉 景帝刘启讳所致。
▪ 一说起源于西周。《左传·桓公六年》说: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礼 记·檀弓下》也说:“卒哭而讳,生事毕而 鬼事始也。”因此,宋代洪迈《容斋三 笔·帝王讳名》提出,避讳之制始于周代, 但仅在本庙中避讳。生者避讳是很不严格的, 当时有所谓“读书不讳”、“临文不讳”、 “不讳嫌名”等,如《诗经·雝》“克昌厥后” 以及《诗经·噫嘻》“骏发尔私”中的“昌”、 “发”,’都没有避讳。
之□齐
,宅书
宋 本 讳 ﹂
。 ﹂
﹁ □
·
上 武 帝 启
﹂》
下:
注﹁

▪ 许慎《说文解字》,凡遇当朝 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
只写“上讳”二字。如《禾 部》:“秀,上讳。”
《艸部》:“莊,上讳。”
▪ 《尚书·金縢》:“惟尔元孙某。”《孔 传》:“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故曰 某。” 《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 请建以为太子。”(景帝刘启)
▪ ⑷改地名 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改 恒山郡为常山郡。三国时,吴黄龙三年 (公元234年),由拳县野稻自生,统治者 认为嘉禾,因改县名禾兴。孙权之孙皓即 位,避其父和讳,又称禾兴名“嘉兴”。
▪ 今之江苏省南京市在西晋时名建业,后改 名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马 邺讳,改名“建康”。
▪ 清圣祖讳玄烨,“玄”改为“元”,“烨”改为 “煜”;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遂改称神武门。
▪ 其二为空字。若书写中遇应避讳 的字时,采用空一格(字)、打 一方框或“讳”、“某”等字表 示。
▪ 梁武帝父亲萧顺之,字文纬, 《南齐书》为避讳,凡遇“顺” 字皆改为“从”,遇“顺之”名 则空之。
﹁前《
顺幸南
▪ 避讳的习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了千多 年。历朝历代对避讳的规定和要求,也不尽
相同。有的朝代相对较松,有些朝代则十分
严格。如宋太祖即位后,规定自其始祖开始,
所有先祖的名字都要避讳。且与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音或
音近的字,均不能使用。赵匡胤的祖父名敬, 因此宋代不称镜子,只称鉴子;《广韵》“敬 韵”改为“映韵”。宋高祖赵构即位后,凡 “构”音四声的50余个字均不能使用。于是, 南宋时称沟为洫,称狗为犬。
▪ ⑶改官名 (包括改爵名)。此类事在西汉 时已出现,上述汉改“彻侯”为“通侯” 之事,即为改爵例。改官例如隋文帝杨坚 父名忠,隋时,将与“忠”同音官名一一 改名,如“侍中”改“纳言”,“中书”
改“内史”等。《旧唐书·高宗纪》: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改民部尚书为户
部尚书。七月,改治书御史为御史中丞, 诸州治中为司马,治理郎为奉礼郎。
▪ 秦始皇正月出生,取名“赵政(赵正)”, 《史记索隐》在《秦楚之际月表》“端月”下 注称因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
▪ 宋钦宗名赵桓,故齐桓公宋代成为齐威公。
王嫱字昭君,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 或“明妃”。
▪ 晋简文帝郑后小字阿春,用作书名的春秋 改为“阳秋”。晋人孙盛所撰史书因名 《晋阳秋》。
▪ 一说起源于春秋时期。清代赵翼《陔余丛 考·避讳》主张避讳习俗始于东周。其理由 是,晋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鲁献 公名具,鲁武公名敖,避讳之风兴起后, 造成晋废司徒的官职,宋改司空为司城, 鲁国改掉具、敖二座山名。他们都出生在 西周末年,如果当时已有避讳之俗,为什 么要为他们取那样的名字呢?陈光坚《讳源 略说》也力主避讳之俗起自春秋时期。
▪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则因其父名序,故 所撰文章皆改“序”为“引”。其子苏轼 为他人作序时,均改称“叙”。
▪ 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 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 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 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 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 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 名有时也称圣讳。
▪ 南齐谢超宗的父亲叫凤。有一次他去拜访 王僧虔,然后又去看他的儿子王慈。王慈 正在练毛笔字。当时王氏子都以书法见称 于世。谢灵超看到王慈练字,随口问道: “你的书法和虔公比怎么样啊?”王慈因 为他触犯了家讳,毫不客气地回敬道: “我和父亲相比,犹如以鸡比凤”。谢超 宗因此狼狈而退。
▪ 李贺,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进”与 “晋”音同而犯家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 试,纵然他才华横溢,也终无用武之地, 终生不得志,27岁便郁郁寡欢而死。韩愈 因此愤而作《讳辩》,质问道:“父亲叫 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 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
▪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 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观世音略称 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 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 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 现。又称私讳。
▪ 淮南王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淮南 子·齐俗训》中引《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时,改为“高下相倾,短修相形”。
分类
▪ 《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 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 原则。
▪ 避讳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 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 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 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 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 在中国古代社会,每当一个新的朝代建立, 就有新的国讳。之后,新皇帝即位,又要 增加一两个避讳的字。如果是短命王朝, 到改朝换代时,避讳的字数还不是很多。 但如果是延续时间很长的朝代,到朝代结 束前,累积的避讳字数就往往很可观。直 到一个朝代结束,所有曾避讳的字,才可 以重新使用。
▪ 避讳这种习俗,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 不便。国讳,更反映了专制统治的特点,也 给今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造成一定的难度。 不过,由于避讳具有很强的时限性,一个讳 字的出现和消亡,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定。这 也为后人对史料的辨伪,特别是文物的鉴定, 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其三为缺笔。如遇到应避讳 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 一般多为最后的一笔或两笔。 如清圣祖讳玄烨,“玄”; 清雍正时规定,凡书中遇 “丘”字,必须缺笔。若姓 名或地名中的“丘”字,一 律改为“邱”字。
▪ 这三种避讳的方法都有问题。改字和空字, 常导致后人很难推断原字,甚至理解错误; 缺笔则更易造成错读成其他字。如唐睿宗 李旦,若省去最后一笔,就变成“日”字。
▪ 有关朝廷所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 宋代,而且这时所说的圣人的范围大大扩 大。它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宋代帝 王赐封的“至圣先师”孔子以及亚圣孟子, 甚至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道 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教,因此 把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
▪ 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 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甚至,连孔子的 母亲的名“征在”,在列入避讳之列。从宋 代一直到清代,从皇帝表平民百姓,从和面 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避而远之。写 起来或缺一笔成“ ”,或写作“某”,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