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儿童节对比篇一:透过动漫看中日文化的差异中日文化本源相同但走向分化日本动漫的题材视角比较广涉及面大面向各种群体这种开放的感觉就比我国仅仅面向少儿的动漫要好但日本动漫中也折射出本民族的心里举例反叛的鲁鲁修关于日本灭国后世界三方格局的形式正是民族内心不安的表现又如少年阴阳师中出现来自大陆(我国的妖怪)这显然是对我国的不安对侵略的惶恐再有死神中犬夜叉中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是考打日本是崇尚强权的国家谁有实力听谁的就是日本的国民性强者即使真理再有日本人对自身文化怀着极大自豪感本身阶级意识明确年龄级别之间的服从向学长学弟之间啦各部动漫都有提及日本的传统节日文化先说这些想起来再告诉你我喜欢动漫,仅仅提供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主要说动画。
非专业啊。
1.日本动漫比中国动漫从许多方面来说都要先进。
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起步早,技术好,投入资金更多,在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重要的文化产业。
所以各个方面都要成熟一些。
2.就动漫本身来看。
日本动漫的种类更齐全,内容丰富有趣。
分类众多,比如热血啊,竞技类,美少女类,玄幻类啊等等的。
然后现代古代穿越的,历史的架空的,人物的动物的。
都有。
但是中国的感觉内容比较单一,比较侧重神话传说什么的,而且,说教意味特别浓厚,台词。
比较二。
其实我说,神话传说什么的,真的是很棒的题材,也有利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普及推广,但是不管内在多么好,如果没有好的载体,也不会有人愿意去看的。
如果不能以一种生动灵活的方式来呈现它,就只能被人晾一边了。
3.日本动漫的制作要比中国动漫高好几个档次吧。
不同于欧美动漫的风格,日本动漫是独树一帜的,欧美动漫人物都是以他们自己为参照,当然外形上区别很大,同时表情动作丰富到极致了。
也很能感染人。
跑题了。
就是,日本动漫的画风,很有自己的特点,或可爱或华丽,而且都做的非常细腻。
从漫画到动画的筛选也很严格。
制作的技术很棒,因而打斗场面什么的,平时的场景,也要比中国动漫好上许多。
没当看到中国动漫粗糙的画面及呆滞的表情动作,简陋的背景时,我的心就在滴血。
4.除了动画,配音是让动画活起来的至关重要的元素。
日本的声优这一行业非常发达,有专门的声优学校,很多声优还是歌手。
所以很多时候,有时我们看动画是冲着某个喜欢的声优去的。
但中国的动画配音让我非常之纠结。
某次我看到虹猫蓝兔七侠传,里面那个配音好难听,尖利而且一味的拖长,让我想去挠门了。
5.最近看的日本动漫也少了,感觉没有啥好看的。
好像有点无聊的感觉了。
越来越重口味,越来越没意思没新意。
中国的动画,感觉现在比较红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但是这样的动漫绝对不是长久之路,不能指明发展的方向。
也有一些中国漫画受到好评,但是评论是以日本漫画为参照的,但是,只模仿是不能超越的吧。
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风格。
个人觉得中国动漫都不敢怎么营造虐心,压抑,黑暗……气氛,大家一起过家家的感觉,大家最终一定团圆在一起,好不弱智。
(外提一点:那些配音小时候朗诵诗歌读多掉了么这么恶心)——除了秦时明月,这是咱唯一赞的国漫。
哦还有猪猪侠1.而日漫就大胆多了。
觉得很大的特点就是有宇智波这样阴沉的角色(国漫就算有,最终也被感化成了好人,要不就一个2Bboss带着几个蠢到爆的小喽啰从第一集乱到最后一集才挂)。
还有,国漫什么时候会有恋爱成分或者是邪恶主角(如鲁鲁修)等等,题材要求要绝对健康(但我怀疑会拉低儿童智商发展水平)。
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故事又不是不好编(以前有部虹猫蓝兔就是个例子呀)。
要大胆些才有创新。
但日漫发展又太没约束。
好的几大动漫(火影海贼柯南等)证实了其优越,但后来又出现了后宫色情太暴力等很龊眼睛的题材,这是弊端的暴露。
所以,中国文化是相对保守的,不敢于大展拳脚。
而日本文化中对传媒,市井娱乐限制很小。
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实际上在中国价值感念里令人羞于启口的一些东西,在日本人眼里却是极其普通无可厚非的。
就说那么多吧,你再调查调查拓展拓展。
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不同文化的孕育下,就会产生风格迥异的文化产物。
中日两国,同处东亚,相隔距离也不曾遥远,但是彼此的文化差异却不甚相同。
其中两国的动漫作品,就代表彼此不用的文化风格。
日本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它传统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他现代的一面。
从动漫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无论是传统文化,如:女巫,妖怪之类的故事;或者现代:如各类现代故事,甚至科幻故事,都是日本动漫的主题。
另外,由于日本传统观念影响,对于善恶的鉴定不是特别明显,经常可以在动画中看到前期的反派在后期加入我方的事情,或者很多反派人气比正派主角要高的情况发生。
其中日本动漫作品《魔神坛斗士》各类原本属于暗黑势力的人物,最终都改邪归正,走上正义的道路。
相反,中国文化比较讲求传统,从中国早期动漫作品,如《大闹天宫》,基本都以古代神话传说,或者传统民间故事为题材,即便是现代故事的,很多故事中讲求各色规矩,条条框框比较多,难以有创新。
另一个特点就是善恶分明,正义永远战胜邪恶,基本不会出现日本动画中的那些情况。
这种与生俱来的思想观念,正是被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熏陶。
中日文化的差异,通过动漫作品,可以让我们看的尤为清楚。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也往往可以再本国的文化中得到诠释。
国产动漫要不断发展,作为创作者,毕竟在保持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的吸收和变通外国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出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的动漫作品。
我国动漫太幼稚,适合小学生甚至只适合学龄前儿童观看。
我国动漫讲究思想性必须是“有益于儿童内心发展”,所以它的作用是教孩子学好,不能有色情暴力甚至稍微和爱情沾边的都会被禁播,上不了国家电视。
如果上不了电视的动画谁还会去拍。
而更不幸的是做动画的人——包括写动画故事的人、人物造型设计、配音工作、以及画动画的人都是些成年人。
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童年的影响,必然和现在的孩子有十几年到几十年的代沟。
因此做出的动画只是他们心目中的动画而已。
《围棋少年》是我国动画代表之一。
它描写了一个少年围棋天才江流儿成长的经历。
随着少年的成长,他面临的困难也愈来愈大。
其中最大的困难是一个日本少年天才黑目——挑战中国围棋界,一个个高手都被他打败,在他十分猖狂的时刻,江流儿挺身而出将他击败,挽回了中国围棋界的“颜面”。
这部片子的情节设计看起来新颖,人物刻画得也很生动,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动画片,不过先不要沾沾自喜,总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想想上个世纪80年代盛行的电视剧《霍元甲》,其中一个情节俄国大力士立了个牌子“东亚病夫”,中国武术界的人不服,纷纷上台与之较量,结果不死也重伤,最后还是指望霍元甲给中国人民露脸。
这两个情节“不谋而合”,或者说前者有抄袭后者的嫌疑。
我们不得不深思其中的原因:从根上讲,《围棋少年》这部动画片的编剧据我估计是四十五岁左右的人,如果推测不错的话,他正是看着《霍元甲》长大的,所以思维上深受影响,把霍元甲换成江流儿,把俄国大力士换成了日本围棋少年天才黑目,江流儿击败黑目,中国人战胜了日本人,思想性很高嘛!这部“优秀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可是再看看日本动画片《棋魂》——二者的差距只有看过的人才能有资格评论,没看过的人请先去看看在来评论,两者不论是从情节的设计上,还是对围棋精神的理解上,都不能同日而语,甚至同月而语同年而语都做不到。
看了它,才能让人感到什么是围棋,它和武术是有区别的!是什么让差距如此之大?思考。
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国的动画制作水平相差不多,到现在如此差距,有人认为是因为它们的经济实力雄厚有关。
那么我国的动画投入少吗?可是投入和收益能成正比吗?为什么我国的动画需要政策保护才能生存,而日本动画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呢?我国的动画的弱势在什么地方呢?首先说我国人民很聪明。
很早就有人写出像《西游记》那样的神话故事,想象力何等丰富!因此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之所以我们的想象力发挥不出来,不是因为我国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国的政策指引太严重了。
它要求动画的思想性要高,必须有教育意义。
在高思想性的前提下,人的思维必然受到束缚,发展必然受阻。
不是因为我国动画想做给小朋友看,而是政策要求给孩子看,成年人看国产动画片当然会很痛苦。
这就是我国的动画,因为政策动画才能存在,相反正因为有了政策动画的发展思路停滞不前。
收起众所周知,中国动画在80年代末、尤其是88~90年的黄金时期内,中国动画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今年来,在众多国外引进的动画,尤其是日本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国产动画正在逐渐衰弱。
那么为什么今年来日本动画会如此受青睐而国产动画却遭冷落呢?我就对以下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1.发展概况中国动画:新中国美术电影于1947年开始摄制,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揭开序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
1957-1966是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片的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为成熟和完美。
1958年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剪纸片。
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
1961年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是这一时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1966-1976),美术电影遭受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这一事业前进的速度。
1977年开始恢复了创作生产。
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十年而摄制的《哪吒闹海》,是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在国外深受欢迎。
80年代前,中国动画还只是被称为“美术电影”,80年代后才真正的被称为“动画”。
之后就是各种的探索阶段,1988-1990可算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既有《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的积累,又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这样有所创新的动画片,中国的动画事业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90年代后,中国动画却出现了大的倒退,“动画片”显然成了“儿童片”,无创新的体裁却刻意模仿国外动画,失去了大片的市场。
日本动画:战前草创期——1917~1945年。
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而后期则由于日本军主义猖獗,因此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日本军国主义的路线。
战后探索期——1945~1974年。
这个期间许多人常识不同的动画题材,从很有意义到很低俗的,应有尽有。
题材确定期——1974~1982年。
其开端是《宇宙战舰》的上演,引起了日本第一次动画热。
画技突破期——1982~1987年。
起开端是《超时空要塞》上演(此部动画也在中国引进播放过),由于该时期人们追求视觉享受,画技大有突破。
路线划分期——1987~1993。
日本动画进入成熟期。
风格创新期——1993至今。
在画技、制作手法、构思即使方面都日趋成熟时,日本大会试图突破原由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和构思,带给观众新的感官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