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动漫产业现状

中日动漫产业现状

对比中日动漫产业现状据调查显示,在中国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

国产动漫为何受此冷遇?下面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个人见解不含任何政治因素,本人绝对爱国!!!国产动漫起步早,但匮于创新,停滞不前。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便有了自己动画作品,并且融入中国特有的水墨,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可谓是堪称一绝。

但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那个年代的繁荣了,当初许多优秀的作品现在都为人们所称道。

当代的本土动漫则萎靡不振,许多动画都有新瓶装老酒的嫌疑,而且这些新瓶的质量远比旧瓶差。

而日本的动漫则一直在吸取世界上最先进的元素,并且不断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些创造物又被全世界的动漫制作者所利用。

在引用先例的同时,注入与之般配的新鲜元素,不但不会有炒现饭的嫌疑反而是又一创新。

内容的创新性与否决定了孰成孰败内容的新颖性来自于制作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好的动漫不仅需要好的动画更需要好的构思好的情节。

这里我不得不佩服日本漫画家的大脑。

为什么他们会想出那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呢?未来使者哆啦A梦的口袋,美少女战士的华丽变身,驾驭高达作战的美型少年,冷酷的地狱少女把凡人带入地狱.......所有的故事不仅仅只是故事还有更深刻的思考。

而本土动漫则难以望其项背:许多作品不仅人物形象模仿地惟妙惟肖,连情节也照搬照抄。

央视的“图图”便是最好的例子。

简直就是蜡笔小新的翻版!不知道这么说是否还抬举他了。

在很多论坛里,这部动画片被网友骂到不行,但还是光明正大的在各个大小电视台播得不亦乐乎。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早前的《我为歌狂》不仅死板僵硬,内容也抄袭日本漫画《彼男彼女》,还有什么玩悠悠球的战士等等,和四驱小子等简直就是地下天上,想着都恶心!本土漫画的受众定位过于狭小,难以拓宽市场我们大陆地区的任何产业都离不开党的指导,这是实话。

不难发现,凡是能够出版,播放的动漫作品最终难逃教育的宗旨。

而且,国产动画片将受众定位为14岁以下的少儿,因此风格明显倾向于低龄化,造成中国的动画创作始终有一个创作误区,就是纯儿童展现。

没有少男少女的恋爱也没有青春的冲动,只有单纯的人物装嫩的配音,让人不想吐都难。

大人不屑于看,小孩不喜欢看,真是无比尴尬的境地!相反,日本的漫画则在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人群中都能找到FANS,更有许多优秀作品男女老少皆宜。

在日本,动画片采用了分级制度,分别针对3-12岁、12-18岁、18岁以上的年龄段。

并且日本动画的成人化痕迹比较重,不仅小朋友喜欢,成人也爱看,因为动漫中融入了许多让人喷饭的情节。

这就使得日本动画的受众范围迅速扩大,几乎涵盖了社会上的各个年龄阶层。

并且由于年龄范围的扩大,有能力为动画花钱的人也随之增多(小孩子的财力是非常有限的,而成人却有相当大的消费可能)。

面对如此广阔的消费市场,怎能不取得全民范围内的巨大收益呢?中国动漫孤独求看客,日本动漫发展相关产业中国的动画片播完一部就结束了,没有掌声没有回味,只是等着被人遗忘。

而日本则不同,一部动漫作品的热销或热播,往往会带动一系列的消费。

COSPLAY的商店随处可见,在里面你可以买到你喜欢的任何动漫人物的公仔,服饰,配挂物等。

你还可以去玩具店购买道具,在特别的大头贴店里把自己拍成HERO的形象。

为动漫人物配音的声优也是一等的大牌哦~日本动漫产业历史战后探索期由日本战败到1947年为止。

日本战败后,有些人鉴于战争的教训,开始将反战题材用在动画上。

这种题材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还颇为流行。

像1968年《太阳王子大冒险》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而成为后来高水准动画的基础。

日本动漫产业历史题材确定期自1974年《宇宙战舰》上演至1982年为止。

这个时期日本动画界经过探索期,确定了动画和卡通的界限。

《宇宙战舰》是日本动画史上第一部超级剧情片,由松本零士负责脚本及人物设计。

后来并有《冱屺宇宙战舰》,《永远的大和号》及《宇宙战舰完结篇》等三部电影,寿命长达十年。

在该片后,松本零士另有《银河铁道999》,《一千年女王》等受欢迎的作品。

但至此以后,动画热逐渐消退,动画界进入间歇期。

日本动漫产业历史画技突破期自1982年《超时空要塞》上演至1987年为止,该时期由于人们追求视觉享受成为风潮,因此动画画技力求突破。

此时期之画技突破有《超时空要塞》创新的视点快速移动效果,造成极佳的动感;《风之谷》和《天空之城》精细写实的背景;《机动战士》的强调反光,明暗对比等,皆对后来的动画贡献很大。

由于题材已确定,加上画技的突破,使得佳作迭现。

如1982到1984年的《超时空要塞》;1984年《风之谷》;1985、1986年《机动战士Z GUNDAM》及《GUNDAM ZZ》;1986年《天空之城》及《亚利安》等多部好片。

日本动漫产业历史路线分化期(成熟期)自1987年到90年代初。

动画进入成熟期。

如《古灵精怪》;电影《机动战士GUNDAM-逆袭》及《王立宇宙军》;和日本电视史上第一部以高中生以上为主要对象的文艺动画连续剧《相聚一刻》等。

日本动漫产业历史风格创新期自1993年到现在。

在画技、制作手法、构思设计方面都日趋成熟的日本动画,开始追求风格上的创新,试图突破原有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加上超越时空的构思,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官冲击。

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创动漫片的播出市场2004年,日本国内电影院上映的动漫片约为81部,日本的电视台每周播放动漫节目80多集,一年播放的动漫作品节目接近4000集。

在2003年度日本的动漫市场销售额(动漫电影票房、动漫电影以及动漫电视录像带、电视专门频道等的营业收入总额)达3739亿日元,比2002年度的2135亿日元增长了1604亿日元,增幅高达75.1%以上。

而日本电影业同年的收入也只有2000多亿日元。

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创动漫衍生产品市场对动漫作品进行二次开发利用,提升动漫作品的附加价值。

由动画漫画等衍生出的人物、文具、玩具、游戏软件和服装等周边产品已经在全球形成一个巨大的动漫产业链。

动画电视连续剧《机甲战士》就是一个例子。

日本最大的玩具制造商万代公司每年的销售总额中,约有15%到17%的份额是机器人玩具的销售收入。

动漫的发展带动了音乐、出版、广告、主题公园和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不断创造出新的商机。

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日本的动漫制作商十分重视开拓海外市场。

日本在1963年播放首部动画电视连续剧《铁臂阿童木》后的8个月后就将其出口到了北美市场。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的动漫制作商又把目光转向了亚洲国家。

《聪明的一休》、《机器猫》等日本动画片在中国家喻户晓。

70年代后期,日本动漫片《高达战士》开始在法国电视台播出,成功登陆欧洲市场。

此后,日本动漫片开始主导世界动漫市场。

有的甚至出口到了70多个国家播放。

中国动漫产业历史1956年,一群东北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骨干受命到上海组建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1957年,中国终于成立了一个非常健全的、专业的动画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直到文革结束之前甚至可以说到90年代中以前,中国的动画产业都是和市场脱节的,完全是计划经济模式,全国只有一家专业的动画片制作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当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长片如《大闹天宫》等等,还有一种就是短片如《小蝌蚪找妈妈》,但都是胶片拍摄,产量不高。

中国动漫产业历史80年代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业发展迅速,许多国内的动画片开始在电视台播映。

如美影厂的《黑猫警长》,虽然影响很大,但只有5集。

后面又拍摄制作了《葫芦兄弟》、《葫芦小金刚》加起来也就26集,这样的生产数量还是远不能适应电视的需求量。

中国动漫产业历史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动画的加工业开始出现。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电视动画片的需求量急增造成了美国等国家制作成本上升,需要寻找成本更低的生产地区,于是找到日本。

在80年代也将这样的加工转移到中国,开始在深圳这里出现了许多动画加工厂。

但是这样的制作没有知识产权,没有品牌,在中国只是一个环节。

中国动漫产业历史1993年以后,中国动画市场开放了,国家不再限制产量,这也令国内动画行业开始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个是国外动画片进入中国市场不再受限制,但中国动画片的产量少,原创作品只适应计划经济下做短片,大量的市场需求量不能被满足。

美国日本动画业发展了20年,远比中国要成熟,数量也很多,与国内形成强烈反差,中国动画产业呈现了明显的劣势。

另一方面国内在销售上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电视台都是垄断的。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中国动画产业在近10年发生了许多变化,首先是产量和从业人员的数量扩大了,以制作时间为例,从原来的300分钟增加到了40000分钟,目前仅在广电总局申请立项的动画片已达到了七八十万分钟之多。

全国动漫产业涉及的企业有数百家,大到几百人的制作公司,小到十几个人的工作室团队。

另外除过中央相关管理部门陆续在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之外,地方政府这两年对于以动漫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也都有一定扶持,包括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深圳等。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动漫产业目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2004年我国动漫总创收117亿元人民币,国内动画片生产总量只有2。

9万分钟,而市场需求在26。

8分钟,缺口很大,许多电视台都面临动画资源不足的危机。

国内动漫业处于起步阶段,原创能力低,与国外同行业相比缺乏竞争力,目前仍处于引进、加工、代理运营等业务,原创的作品少。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2001年卡通漫画产业正式纳入国家十五规划,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命名北京、上海、湖南等9个动画生产基地和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4个动画教育基地,目前全国有约200所高校开办了影视动画专业。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缺少投资、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原创不够,缺乏有影响的作品。

因此制片方和投资者对于这个产业的投资都很谨慎,虽说都知道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但缺乏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

另一方面动漫行业的产业链也比较长,属于中长期投资,从投资到回收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周期,因此在资金方面还是很缺乏,整个制作往往围绕在省钱两个字上。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缺少优秀剧本和创意中国还没有专门从事原创动画剧本这个行业的人,很多东西仍旧是照般和模仿日本和美国的。

剧情和人物形象脱离现实,缺少真实感,题材单调,缺乏创新和想象力。

技术上有差距目前设备上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但由于中国动画发展起步较晚,导致技术上与国外相差很多,特别是杂三维技术上,这方面的优秀人才相当缺乏。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受众定位狭窄,忽视了高中生、大学生和成人的巨大市场。

人才严重短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

社会观念保守,对动画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教育作用认识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