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元坝区晋贤乡中山村、道角村土地整理项目测绘技术设计书编写单位:四川致远测绘有限公司编写人:陈浩技术负责人:余键鹰编制时间:2010年6月广元市元坝区晋贤乡中山村、道角村土地整理项目测绘工程技术设计书一、任务概述为加快广元市元坝区晋贤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受四川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局委托,我公司对其拟进行土地整理的晋贤乡中山村、道角村实施1:2000全野外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和勘测定界,为该项目规划设计、上报审批、工程施工提供现时、准确、可靠的地形地理信息数据,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基础服务。
二、测区概况该工程项目位于元坝区晋贤乡中山村、道角村辖区内,含前述两个村所辖全部行政权属境界范围。
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4°54′03″至114°57′47″,北纬32°09′12″至32°11′32″。
测图面积约10.5平方公里。
测区属浅丘地形、村庄稀疏,林(竹)木覆盖密度较大,通视条件一般,测区内盘山土路较多,其交通条件较差。
三、工作内容2.1 基础控制测量:测区内布设E级GPS控制网,以保证满足图根控制及碎部测图需要为原则。
2.2 该项目区范围内1:2000地形测图约10.5平方公里。
2.3 测绘县(区)、镇、村界及地类图斑,编辑勘测定界图。
2.4 图斑面积量算并分类统计汇总到组。
2.5 刻制地形图和勘测定界图等数据光盘。
四、工作技术依据1、《地籍测绘规范》(GH5002-94)简称“地籍规范”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简称“GPS规范”;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简称“规范”;4、《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7-1995)简称“图式”;5、《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1997);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8、《土地开发整理标准》(CTD/1001-1013-2000);9、《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范》(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10、《四川省土地勘测定界要则》。
11、《成都市土开发整理测量技术规程》(成国土资发[2005]362号);12、技术设计书。
五、已有资料及作业流程5.1 已从四川省测绘局档案资料馆收集该测区1:10000地形图,通过图解法计算出起算点坐标。
5.2 广元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四川省测绘局于1986年调绘的元坝区晋贤乡中山村、道角村1:1万比例尺地形图,该图件作为测区范围的大致标定、踏勘、控制网点图上设计的工作底图。
5.3 作业流程六、数学基准及投影方式6.1 坐标系统:1954北京坐标系(地球曲率半径R=6378245m,大气折光系数K=0.13)。
6.2 高程系统: 1956年黄海高程系。
6.3 投影方式: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中央子午线为105º,投影带按3º分带。
七、数字化地形测量基本精度要求7.1 控制测量精度要求7.1.1 四等以下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
7.1.2 四等以下控制网中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
7.1.3四等以下各等级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2㎝。
7.1.4 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10㎝,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
7.2 数字地形图的精度要求7.2.1 地物点的平面精度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6m,相邻地物点之间的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0.48m.。
困难、隐蔽地区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相邻地物点之间的间距中误差,可按上述规定放宽50﹪。
7.2.2 基本等高距及高程精度(1)基本等高距为1米。
(2)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30m。
(3)其它地区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平地不得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3,丘陵地不得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2。
7.2.3 高程注记点位置及密度,应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上,其密度为图上每100 ㎝²内一般为5—20个即每50米测注一点。
对于地貌破碎的地方应适当加密,如山头、鞍部、平台、凹地、坎上、坎下及地貌变化较大地段等。
重点加密拟规划建设的沟渠沿线两侧、拟增加和改建道路沿线两侧和拟进行土地平整区域(含坡改梯)的高程点,达到计算量方的需求。
八、控制测量8.1 布网选点利用该测区1:10000地图图解得出已知点坐标做为起算点,结合实地踏勘情况,布设E级GPS网(点数≥8)。
在E级GPS控制网的基础上,根据图幅分布的情况,结合实际,分别逐级加密控制或直接布设测图控制。
GPS点为永久性标志,点位的选埋应以稳固可靠、便于长期保存、方便查找、方便使用为原则。
8.1.1 E级GPS网利用该测区1:10000地形图图解得出已知点坐标做为起算点,布设8个E 级GPS点作为测区的控制网。
E级GPS点按如下要求布设:点位应选在视线开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及高压输电线的位置。
每点应有一个以上通视方向,便于向下一级发展。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硬的地方或坚固稳定的岩石上,便于埋石和观测,并能永久保存。
8.1.2 图根导线(1)、图根控制点是地形要素测量的依据,图根点在E级GPS点上加密。
8.1.3 界址点该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行政境界、村界即为测区范围边界,测区范围边界拐点设置界址点,行政境界、权属界钱的交点加设界址点;界址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超过150m时加设界址点。
8.2 标石埋设8.2.1 E级GPS点埋石规格为上底12cm×12cm,下底20cm×20cm,高60cm的正四棱台或用混凝土现铸,中间标志为直径12毫米的十字丝螺钉头,如图1所示;E级GPS埋石点标石面标记如图2所示。
图1图28.2.2 GPS埋石点在岩石地区或水泥地面埋设标石有困难的,可切割出20㎝×20㎝的方框,切割的宽度为5毫米,深度为2厘米,中间埋入长10厘米、直径为12毫米的十字螺钉,用于代替埋石点,如图3所示。
表面标志参照图2执行:8.2.3 E级GPS点点名以自然地理名称命名,观测、计算按流水号顺序编写,在流水号前冠以“GPS”字样。
如:GPS01、GPS02……。
8.2.5 图根埋石点的规格为上底12㎝×12㎝,下底18㎝×18㎝,高40㎝的正四棱台或用混凝土现铸,如图4所示。
岩石地区埋设金属标志图(单位:㎝)图3图48.2.6 埋石图根点在水泥地上(或原生岩上)埋石有困难的,可凿出15㎝×15㎝的方框,中间埋入长8㎝,直径为1.2㎝的螺钉,用于代替埋石点,凿上等级和点号,并涂上红油漆。
表面凿的标志与图5一致。
图58.2.7 埋石图根点在测区内以测绘作业片区编号,在点号前分别冠T,以流水号顺序编写。
如:T001、T002……(“T”表示图根)。
8.2.8 非埋石图根点在水泥或砌石路时,应打入水泥钉;在其他地方应打入4㎝×4㎝×20㎝的木桩,在木桩中心打入水泥钉作标志,并用红漆写上点号。
8.2.9 各级控制点的点号从1开始,按顺序往下编,容许跳号但不容许重号。
8.2.10 在整理项目区边界的拐点上均应埋设界桩。
在边界拐点较多且距离较短的地段,可由交界双方友好协商进行相应的调整,将界桩埋设在经双方认可的边界上。
8.2.11 界桩应为水泥预制件,其中央应有相应的钢筋支撑。
界桩的顶部中央嵌入一个水泥钉为中心点标志,水泥钉长度为5cm。
界桩的尺寸为长10cm,宽10cm,高度50cm的长方体,如图6所示。
由于测区内三个村连成一片,村与村之间的界桩可埋设中心加水泥钉的木桩。
界桩由当地政府负责组织土地整理区村民埋设。
8.2.12 为便于确定每个界桩在边界上的位置,项目区边界上的界桩应统一编号,其编号的位置应与上报的边界勘界地形图上的位置和编号相同。
用红色油漆在每一个界桩上标明该界桩编号,如图7所示。
界址桩在图纸上须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统一按顺序编号。
图6图78.3 施测要求8.3.1 平面控制(1)、GPS 静态相对定位测量A 、GPS 网应布成具有独立检核条件的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导线网形等)。
B 、E 级GPS 静态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和表3的规定。
表2表3当GPS接收机具有快速静态定位功能时,观测时段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一般不少于45分钟。
C、各等级GPS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按下式计算:δ=a²+(bd)²式中,δ为标准差(㎜);a为固定误差(㎜);b为比例误差系数(1×10-6),d为相邻点间平面距离(㎞)。
各等级GPS网主要技术要求应满足表4规定。
表4观测时应尽量量取仪器高两次(测前、测后)至毫米,并记录于观测手簿中,两次读数差不大于3㎜,并将中数输入GPS接收机中。
D、计算基线解算采用厂家提供的软件在微机上进行,野外观测数据必须即时备份由专人保管。
以已知的高等级点的WGS—84坐标系坐标作为基线解算依据,根据软件包说明按缺省参数进行解算。
基线测量精度及所组成异步环的坐标差分量闭合差及全长闭合差应符合下式规定:Wx≤2nδ、Wy≤2nδ、Wz≤2nδW≤23nδ、W=w2x+w2y+w2z△s≤2nδ式中:δ为标准差(mm);Wx、Wy、Wz为坐标差分量闭合差;W为环闭合差;n为闭合环边数;△s为复测基线长度差。
采用厂家提供的GPS网平差软件,在1954年北京坐标系下进行二维约束平差。
(2)、图根导线测量图根控制测量可采用电磁波测距导线测量。
电磁波测距图根导线,从基本控制点起,用附合导线测定,可发展二次。
导线长度短于表6规定长度的1/3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0.60m。
当受地形条件限制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不超过3条边的支导线,支导线不得发展新点。
在支导线的起始点上应尽量观测2个连接角,并对左右角各观测一个测回,同时支导线点必须在实地用铁钉或木桩设定,在图上用末埋石图根点表示。
图根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按表5执行。
表58.3.2 高程控制(1)、由GPS大地高解求海拔高本次高程测量,可利用二次曲面拟合(加入地形改正参数)的方法由GPS 大地高解求具有相应精度的海拔高。
(2)、三角高程测量图根点高程均采用电磁波测距方式实施,各等级导线应起闭于更高级的点。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技术要求见表6。
表6注:S为边长,以公里为单位(不足100米时,按100米计算),D为线路长度,单位为公里。